2025-10-03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 英国灵长类学家珍·古道尔于2025年10月1日去世,因其对黑猩猩工具使用与复杂情感的长期研究而改变了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并在晚年投身环保与保育事业。
- 联合国报告称以色列的战争与封锁导致加沙部分地区出现“人为饥荒”,数十万人面临极端食物短缺并使儿童急性营养不良风险大增。
- 作者主张工程师不应回避职场政治,认为良性的“政治”是推动协作与让好想法落地的必要技能。
- Jordan Harband 的包依赖变更在 JavaScript 社区引发争论,围绕后向兼容性、额外依赖带来的体积与供应链风险以及维护动机展开激烈讨论。
- Signal 推出名为 SPQR 的“三棘轮”后量子机制,将抗量子 KEM 与现有双棘轮结合以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增强长期会话的抗量子安全性。
- 在使用 AI 辅助工具审查 curl 项目时发现并修复了多处真实漏洞,展示了人机协作在安全审计中的潜力同时也暴露出误报问题。
- 荷兰法院裁定 Meta 在 Instagram 与 Facebook 上必须尊重用户选择的非个性化推荐设置,确保该选择持久生效以符合欧盟法规。
- 2025 年第二季度欧盟电力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达 54%,其中太阳能表现突出并首次成为单一最大电力来源。
- OpenTSLM 提出以时间序列为核心的语言模型框架,展示在时间推理方面的潜力但面临部署、数据与非平稳信号等挑战。
- 科马克·麦卡锡的私藏两万余册藏书首次开放,书中批注与藏书结构揭示了他广泛的学术兴趣与个人习惯。
Jane Goodall has died #
https://www.latimes.com/obituaries/story/2025-10-01/jane-goodall-chimpanzees-dead
英国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自然学家珍·古道尔于 2025 年 10 月 1 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自然原因去世,享年 91 岁。她是人类理解自身与动物关系的重要推动者,其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国家公园长达数十年的野外研究彻底改变了科学界对黑猩猩乃至人类本质的认知。
1960 年,古道尔首次发现黑猩猩会制造并使用工具,这一发现颠覆了“只有人类才会使用工具”的传统观念。她还观察到黑猩猩会狩猎、食用肉类,并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如爱、悲伤和暴力,甚至出现类似战争的行为。她以命名而非编号的方式记录黑猩猩个体(如大卫·格雷贝德、弗洛等),这一做法在当时男性主导的科学界引发争议,但最终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动物行为研究的典范。
作为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的弟子,古道尔的成就获得国际认可。1995 年,她荣获国家地理学会的哈伯德奖章,该奖项此前仅授予过包括罗伯特·皮里和查尔斯·林德伯格在内的 31 位杰出人物。
尽管年事已高,古道尔在 80 多岁时仍坚持每年全球巡讲 300 天,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森林保育和非洲可持续发展。她去世时正在美国进行演讲之旅。
古道尔出生于 1934 年伦敦,童年在伯恩茅斯长大,自幼对自然充满好奇。她曾因观察母鸡下蛋而失踪数小时,母亲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耐心倾听她的发现。她深受《动物农庄》《人猿泰山》等作品影响,梦想前往非洲与动物共处。这一理想最终实现,并成就了她不朽的科学与环保事业。
她的著作《希望的理由》《希望之书》等广为流传,激励了无数人关注自然与生命。她也影响了如洛杉矶野生动物生物学家米格尔·奥尔德纳纳等新一代环保人士。她的遗产不仅在于科学发现,更在于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
HN 热度 1262 points | 评论 180 comments | 作者:jaredwien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1069
- 珍·古道尔晚年依然活跃,曾乘坐纽约地铁录制视频,参与多场公开活动,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 她在西班牙电视台的节目和 BBC《生命科学》纪录片中的表现广受好评,体现了科学家的人文魅力与深度。
- 有观众回忆起她曾到高中演讲,那次经历对其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彰显了她作为榜样对年轻人的激励作用。
- 尽管 91 岁高龄,她仍保持高度活跃,令人感慨生命的精彩与价值,也引发对衰老与生命质量的思考。
- 与古道尔齐名的动物学家安妮·因尼斯·达格因性别歧视被拒聘,其生平被纪录片《爱长颈鹿的女人》记录,令人动容。
- 人口增长是环境问题的核心,古道尔曾指出,若全球人口回归 500 年前水平,许多生态问题将迎刃而解。
- 当前全球生育率持续下降,许多国家已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趋势正从增长转向萎缩,这已成为现实而非预测。
- 有人认为人口最终将因低生育率而大幅减少,甚至可能走向人类灭绝,社会习惯一旦形成便难以逆转。
- 尽管有人质疑人口预测的准确性,但当前趋势表明全球人口可能在 2040 年前开始下降,而非达到 100 亿峰值。
- 人类文明进步不应以战争和不平等为代价,尽管战争减少、贫困改善,但实现真正公平仍任重道远。
How Israeli actions caused famine in Gaza, visualized #
https://www.cnn.com/2025/10/02/middleeast/gaza-famine-causes-vis-intl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近两周年战争导致部分地区陷入“人为饥荒”,根据联合国支持的综合粮食安全阶段分类(IPC)报告,这一状况加剧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危机。报告指出,截至 9 月底,加沙近三分之一人口面临饥荒条件,其中加沙省超过 50 万人陷入“饥饿、贫困与死亡”的恶性循环。
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迈克尔·法赫里指控以色列将饥饿作为武器,违反国际法,称其“构建了最高效的饥饿机器”。尽管以色列否认有系统性饥饿政策,并声称已增加援助物资进入,但援助机构指出,以军在加沙城等地的军事行动严重阻碍了救援工作。
IPC 采用五阶段评估体系,只有当 20% 以上家庭面临极端食物短缺、儿童急性营养不良率达标、每日每 1 万人中有两人死于饥饿或相关疾病时,才可宣布饥荒。报告使用中上臂围(MUAC)作为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评估标准,该方法被广泛用于苏丹和南苏丹的饥荒评估,且与死亡率高度相关。以色列方面则质疑该标准被降低,但 IPC 否认这一说法。
数据显示,到 2026 年 6 月,至少 13.2 万名 5 岁以下儿童将出现急性营养不良,其中超 4.1 万名为严重病例,死亡风险显著上升。截至 10 月 1 日,加沙卫生部报告已有 455 人死于营养不良或饥饿,包括 151 名儿童,其中 177 人是在 IPC 确认饥荒后死亡。
援助物资进入加沙面临重重障碍:以色列设置繁琐的审批流程、边境检查和随意拒收物资,导致援助效率低下、食品价格飙升。美国参议员克里斯·范霍伦和杰夫·默克利在 8 月底访问后警告,以色列政府正实施“种族清洗”计划,利用饥饿手段驱逐巴勒斯坦人。
HN 热度 659 points | 评论 526 comments | 作者:nashashmi | 13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7699
- 以色列通过削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阻止两国方案,间接促成了哈马斯的崛起,为内塔尼亚胡提供了政治工具。
- 哈马斯的兴起部分源于以色列在 1980 年代对哈马斯的资助,目的是削弱巴解组织,类似美国当年支持塔利班。
-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奥斯陆协议后虽获得领土和资金,但腐败严重、治理失败,未能建立有效国家,反而导致自杀式袭击和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 2006 年哈马斯在加沙赢得选举后,通过暴力手段清除法塔赫势力,此后加沙的治理权由哈马斯掌控,这是巴勒斯坦人民在自由选举中做出的选择。
- 以色列在 2005 年单方面撤出加沙,被部分评论称为“免费赠送”,但此举并未带来和平,反而为哈马斯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 内塔尼亚胡政府利用哈马斯的存在作为政治筹码,以分裂巴勒斯坦内部,削弱和平进程,维持以色列对加沙的控制。
- 哈马斯的生存依赖于卡塔尔等外部资金支持,而以色列对此知情并默许,甚至利用其作为制衡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工具。
- 加沙的饥荒是人为制造的政治选择,而非自然灾难,现代科技完全有能力避免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但粮食被用作政治武器。
- 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的封锁和军事行动构成系统性饥饿机制,已引发国际社会对种族灭绝的担忧。
- 以色列国内也有反对声音,但批评者常遭打压,例如一名议员因公开反对加沙政策被强行驱逐出议会。
- 以色列社会在 10 月 7 日事件前已严重分裂,大规模抗议频发,战争暂时压制了内斗,但根本矛盾依然存在。
- 即使是美国右翼人士如查理·柯克,也对以色列政策提出批评,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以色列行为的反思正在扩大。
- 加沙的苦难不应被简化为对以色列或哈马斯的单方面支持,而应关注其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与人道危机。
Don’t avoid workplace politics #
https://terriblesoftware.org/2025/10/01/stop-avoiding-politics/
文章标题为《停止回避政治》,作者指出许多工程师对“职场政治”抱有负面看法,认为那是不纯粹、不专业的行为,而自己则应专注于技术本身。但作者反思后认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政治本身,而在于“糟糕的政治”。回避政治并不会让政治消失,反而会让决策过程脱离自己,导致好想法无法落地。
政治本质上是人类在组织中协调关系、建立影响力和推动共识的自然方式。当技术决策被错误地推进时,往往不是因为决策者愚蠢,而是因为真正了解情况的人没有参与其中,没有“参与政治”。相反,那些懂得如何建立关系、争取支持、有效沟通的人,即使想法未必最优,也能让自己的观点被采纳。
作者强调,真正优秀的工程师和领导者其实非常“政治”,只是他们不称其为政治,而是称之为“利益相关方管理”“达成共识”或“组织认知”。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政治的体现。
好的政治不是搞权谋或自我炒作,而是有策略地建立关系、理解他人动机、推动共同目标。具体实践包括:提前建立跨团队关系,理解上级的真实关切,主动向上管理,寻找双赢方案,以及让自己的工作成果被看见。
如果拒绝参与政治,结果不是“无政治”,而是“坏政治”占据主导——那些善于表达的人胜出,而真正有见解却沉默的人被忽视。最终导致好项目失败、优秀人才流失。
文章最后呼吁:不要假装自己“高于政治”,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关键在于,你是要成为那个擅长运用政治智慧推动好结果的人,还是继续被别人主导。
HN 热度 538 points | 评论 281 comments | 作者:matheusml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0571
- 软件开发中的协作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回避职场政治只会阻碍个人成长和项目成功。
- 所谓“无政治”的公司文化是一种自我欺骗,长期否认现实会滋生不透明、缺乏问责和负面情绪。
- 面对现实比维持虚假信念更重要,承认政治存在是有效决策和持续成功的前提。
- 真相不会因被忽视而消失,承认它不会让情况更糟,反而能让人真正与现实互动。
- 避免真相往往源于对情绪痛苦的逃避,而非理性判断,因此单纯讲道理难以改变这种行为。
- 硬 truths 会不期而至,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在可控时刻面对,以增强心理应对能力。
- 即使对方拒绝接受真相,说出真相仍对说话者有道德价值,有助于避免参与谎言系统。
- 在人际关系中,承认某些真相可能反而加剧痛苦,因为所有可能的回应都可能不如保持未知。
Immich v2.0.0 – First stable release #
https://github.com/immich-app/immich/discussions/22546
Immich 项目正式发布 v2.0.0 稳定版本,标志着项目历经约 1337 天、271 次发布、超过 7.8 万颗星标、1558 名贡献者和数万社区成员支持后的重要里程碑。该版本解决了大量技术债务,强调兼容性与稳定性,网站上的警告提示已移除,并同步推出了全新官网。
为庆祝这一时刻,团队推出了实体纪念版 DVD,内含可启动的 Immich 实例及精选团队照片,可在官方商城购买。商城同步更新了复古风格的周边产品。
未来规划包括:完成自动堆叠功能、实现网页端与移动端功能对齐、优化应用栈支持、增强分享与群组管理功能;同时将探索非付费墙的增值服务,如端到端加密的异地备份功能,以提升自托管体验。
尽管版本已稳定,团队仍强调用户需坚持“3-2-1”备份策略——至少两份本地备份加一份离线冷备份。团队计划收集匿名使用数据以优化产品设计,但将保持透明与非侵入性。
v2.0.0 的 Docker 镜像将在发布后数小时内上线,升级指南已提供。版本命名规则将遵循语义化版本控制,移动端 v2.x.x 版本与服务端 v2.x.x 版本完全兼容。
团队将于 2025 年 10 月 2 日晚上 6 点(UTC)举行 Q&A 直播,用户可提前提交问题并订阅通知。
HN 热度 478 points | 评论 135 comments | 作者:Alexvb | 16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6834
- Jordan Harband 的包依赖问题引发了关于 JavaScript 生态中“后向兼容”实现方式的争议,其维护的包被指引入了大量额外依赖,导致项目臃肿。
- 有人质疑 Jordan Harband 的行为可能构成供应链攻击风险,因其包的下载量直接带来收入,存在滥用资源的嫌疑。
- 尽管存在批评,也有观点认为 Jordan Harband 是出于对 JavaScript 运行时稳定性的坚持,其工作虽有性能代价,但动机是真诚的。
- 关于 setTimeout 的“诅咒”说法,有观点指出其并非真正“不准”,而是 JavaScript 单线程机制导致的“尽力而为”行为,实际延迟受主线程空闲状态影响。
- setTimeout 的最小延迟限制为 4 毫秒,当嵌套调用超过 5 次时触发,这是浏览器规范明确规定的,属于已知限制而非缺陷。
- JavaScript 本身不是实时语言,其定时器无法保证精确执行时间,这是语言设计的本质,而非实现问题。
- 有人指出 Postgres 的 2^16 限制和 SQL Server 的参数限制虽存在,但前者更易触发早期失败,而后者有专用协议支持批量插入。
- 有人设想未来数据库前端可通过 QUIC 协议传输 Parquet 等格式,实现高效批量插入与过程化逻辑执行,提升数据库交互效率。
Signal Protocol and Post-Quantum Ratchets #
Signal Protocol 正式引入名为“稀疏后量子棘轮”(Sparse Post Quantum Ratchet, SPQR)的新安全机制,以增强对量子计算威胁的防御能力。这一更新是 Signal 协议迈向后量子安全的重要一步,同时保持原有的前向安全(Forward Secrecy, FS)和事后妥协安全(Post-Compromise Security, PCS)特性。
此前,Signal 已推出 PQXDH 升级,在会话建立阶段引入抗量子密钥交换,防范“现在收集、未来破解”攻击。但现有协议依赖椭圆曲线 Diffie-Hellman(ECDH)实现持续密钥更新,而 ECDH 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并不安全。一旦攻击者获取通信双方的当前密钥,便能逆向推导出历史密钥,并持续解密未来消息,导致协议无法“自我修复”。
为解决此问题,Signal 引入 SPQR,一种基于抗量子密钥封装机制(KEM,如 ML-KEM)的持续密钥更新机制。与传统 ECDH 不同,KEM 要求有序的、非对称的消息传递:一方生成公钥并发送,另一方用其加密新密钥,再传回密文,第一方用私钥解封,双方获得共享新密钥。该过程在量子环境下依然安全。
SPQR 与原有的双棘轮(Double Ratchet)机制结合,形成“三棘轮”(Triple Ratchet)架构。SPQR 负责定期生成抗量子密钥,与原有机制混合使用,确保在会话生命周期中持续更新密钥,即使未来出现强大量子计算机,也能保障历史消息不被破解,且会话能从过去泄露中恢复。
对用户而言,体验无任何变化。所有对话将逐步自动过渡到新协议,无需手动操作。这一升级使 Signal 的加密体系不仅保护当前通信,也提前为量子时代做好准备,真正实现长期安全。
HN 热度 376 points | 评论 152 comments | 作者:pluto_modadic | 7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1527
- Signal 在密码学方面持续产出优秀论文,但从产品角度来看,其策略混乱,缺乏明确方向,功能更新频繁但缺乏开发者支持。
- Signal 缺乏 SDK、API 和机器人功能,官方库文档不全且功能不完整,对开发者不友好。
- 尽管协议规范公开,但“自己实现”并非合理的产品策略,对数百万用户平台而言是不负责任的。
- Signal 对开发者完全封闭,与其他主流消息应用形成鲜明对比,可能缺乏产品负责人。
- Signal 客户端体验对用户高度不友好,甚至比苹果封闭生态更令人反感。
- Signal 的来电提示音设计不合理,呼叫方听到铃声但被叫方手机并未实际响铃,且这一设计被长期坚持。
- Signal 企业或政府版尚未出现,所有聊天默认为群聊,缺乏企业级功能支持。
- Signal 协议命名为 SPQR,源自拉丁语“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是罗马帝国的象征,具有强烈文化隐喻。
- SPQR 作为罗马帝国标志,广为人知,尤其在欧洲及受《罗马》等影视作品影响的地区。
- 有人调侃 SPQR 与“speaker”发音相似,可能是出于语音联想的命名,而非刻意致敬罗马。
- SPQR 命名可能受到“现代人总在想罗马帝国”这一网络迷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梗色彩。
- 有人认为 SPQR 命名是刻意为之,而非巧合,反映了团队对罗马文化的熟悉与认同。
- 电话号码作为用户身份标识是 Signal 的主要安全弱点,易被黑客或专制政府滥用。
- 虽然 Signal 已推出用户名功能以保护电话号码隐私,但该功能在用户间尚未完全普及。
- Signal 默认不公开电话号码,仅在用户主动发送消息或通话时才共享,隐私保护机制逐步完善。
Potential issues in curl found using AI assisted tools #
https://mastodon.social/@bagder/115241241075258997
Daniel Stenberg(curl 项目创始人)在 Mastodon 上分享了他与开发者 Joshua Rogers 合作使用 AI 工具发现 curl 项目中大量潜在问题的经历。Joshua 利用 AI 辅助代码分析工具,提交了一份包含大量代码问题的报告,涵盖从细微的代码风格问题到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目前已确认并修复了 22 个 bug,仍有超过 40 个问题待处理。这些发现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因为此前多个传统静态分析工具(SAST)均未报告任何问题。AI 工具不仅识别出逻辑错误,还深入理解了协议细节,例如在 telnet 模块中准确指出协议协商逻辑的缺陷。
有评论指出,AI 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水平。Joshua 作为具备深厚技术背景的开发者,成功将 AI 作为增强分析能力的工具,而非替代品。这种“人机协作”模式展示了 AI 在软件安全领域的巨大潜力。
Daniel 也承认部分报告中存在误报,例如代码片段与描述不完全匹配,但核心问题描述准确。此外,有用户指出一段描述中“nread == 0”被误标为“读取了一个字节”,实际是命名不当导致的误解,代码逻辑本身正确。
整体来看,这是一次 AI 辅助安全分析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在专业开发者引导下,AI 能够高效发现人类难以察觉的深层问题,尤其在大型开源项目中具有重要价值。
HN 热度 352 points | 评论 98 comments | 作者:robhlam | 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9348
- AI 编程助手应聚焦于识别代码中的可疑点并提示开发者重点关注,而非直接代写或修复代码。
- 当前许多 AI 工具在代码审查中表现平庸,仅能进行简单模式匹配,效果不如基础脚本,缺乏深度分析能力。
- 传统静态代码分析工具虽不够智能,但比当前主流 LLM 在发现实际缺陷方面更有效。
- 若要从 LLM 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潜在缺陷信息,需复杂定制化配置,这大大降低了其实用性。
- 将 AI 定位为“代码生成器”并让开发者仅负责审查,违背了程序员对创造过程的偏好,逻辑上本末倒置。
- 创造力在于设计与构思,而非具体实现,AI 应辅助完成重复性工作,而非替代设计过程。
- 有人认为 AI 会削弱创造力,但实际使用中,AI 反而让开发者能更专注于架构与设计,提升效率。
- 有人坚持认为 AI 生成的代码缺乏可控性与可理解性,自己编写代码反而更快、更优,AI 仍不可靠。
- 高成本的 AI 工具如 Claude Code 虽贵,但能有效辅助实现设计构想,其价值在于解放创造力而非替代。
- 有人指出,AI 辅助开发的本质是“设计主导 + 实现外包”,只要保持对整体架构的掌控,就不算失去创造力。
- 从艺术与科学角度看,真正创造者是最终完成作品的人,而非仅提出想法的人,AI 代工可能稀释创作归属。
- 但也有观点认为,历史上大师常指导学徒完成作品,仍归功于大师,AI 辅助不等于剥夺创造力。
- 软件开发本质上是管理机器状态的工具,未来硬件优化应减少对冗余代码的依赖,AI 生成代码可能加剧资源浪费。
- 当前 AI 热潮退去后,真实反馈开始浮现,但对技术的过度乐观可能让人难以接受批评。
NL Judge: Meta must respect user’s choice of recommendation system #
荷兰数字人权组织 Bits of Freedom 就 Meta 旗下 Instagram 和 Facebook 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 Meta 为用户提供不基于用户画像的 feeds 选项。该诉讼依据的是欧盟《数字服务法》(DSA),旨在赋予用户对平台信息展示方式的真正控制权。
法院今日作出裁决,认定 Meta 违反了 DSA。法官指出,目前 Meta 的设计使用户无法持久保留其选择,且非个性化推荐选项被隐藏,难以发现,同时使用该选项还会导致用户失去如私信等核心功能。这种设计严重削弱了用户自主权,违背了 DSA 的立法目的。
法院要求 Meta 必须修改其应用,确保用户一旦选择非个性化 feeds,该选择将被持续保留,即使用户切换页面或重启应用,也应保持有效。
Bits of Freedom 表示,这一判决表明 Meta 并非不可挑战,但仅是迈出第一步。他们呼吁全球范围内的个人、社会组织、监管机构和立法者共同行动,遏制 Meta 等科技巨头的过度权力,维护民主与数字自由。
该判决全文为荷兰语,可于官网查阅。
HN 热度 291 points | 评论 216 comments | 作者:mattashii | 1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8326
- 用户对广告模式的依赖已成习惯,但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用个人数据换取免费服务,若不接受则需考虑订阅或推动立法。
- 尽管用户普遍反感广告,但任何使用门槛(如输入信用卡信息)都会导致大量用户流失,因此广告模式难以被替代。
- 互联网生态的现状源于商业逻辑:广告收益远高于订阅收入,导致平台更倾向于使用数据追踪和精准投放。
- 真正的变革需要打破现有模式,通过立法迫使大型科技公司失去用户,以推动更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 一些替代方案如订阅制平台(如 Nebula)因内容不足或吸引力有限,难以吸引用户长期付费,转化率极低。
- 基于资源贡献的去中心化模型(如 PeerTube 的存储共享机制)可能是一种可持续的替代路径,但实现难度高。
- 公众对免费服务的“习惯性依赖”导致对内容创作者和开源项目缺乏支持,即使有能力者也未积极捐赠或订阅。
- 现实中,用户对隐私侵犯的容忍度高,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对数据被滥用的直观认知,公众教育亟待加强。
- 开源项目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发展受限,公众对“免费”服务的期待与对高质量内容的诉求之间存在矛盾。
- 要改变现状,需通过有效机制向大众普及数字隐私与平台经济的真相,激发公众参与和支持可持续模式的意愿。
Solar leads EU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s renewables hit 54% #
https://electrek.co/2025/09/30/solar-leads-eu-electricity-generation-as-renewables-hit-54-percent/
文章主要介绍了 2025 年第二季度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新数据。以下是文章的中文总结:
2025 年第二季度,欧盟超过一半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太阳能表现最为突出。根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新数据,可再生能源在 2025 年第二季度产生了欧盟 54% 的净电力,同比增长了 1.3 个百分点。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太阳能的强劲表现,太阳能发电量达到 122317 吉瓦时,占总电力生产组合的近 20%。
2025 年 6 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月份,太阳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的单一电力来源,当月提供了 22% 的电力,超过了核能(21.6%)、风能(15.8%)、水电(14.1%)和天然气(13.8%)。
一些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经接近 100%。丹麦以 94.7% 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领先,其次是拉脱维亚(93.4%)、奥地利(91.8%)、克罗地亚(89.5%)和葡萄牙(85.6%)。而斯洛伐克(19.9%)、马耳他(21.2%)和捷克共和国(22.1%)则落在后面。
在欧盟范围内,有 15 个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实现了同比增长。卢森堡(增长 13.5 个百分点)和比利时(增长 9.1 个百分点)的增长最为显著,这主要得益于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增长。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太阳能占 36.8%,风能占 29.5%,水电占 26%,生物质能占 7.3%,地热能占 0.4%。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评论,其中一位评论者指出,随着各国化石燃料进口量逐年大幅下降,未来十年的经济影响将是巨大的。一些国家将从这一趋势中充分受益,而另一些国家仍将继续进口大量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评论者认为,南欧国家将从可再生能源投资中获得良好的回报,实现更多的制造业、出口和财富积累,同时减少化石燃料进口。
最后,文章还提到了美国的联邦太阳能税收抵免政策,提醒读者抓住机会安装太阳能设备,并介绍了 EnergySage 这一免费服务,帮助用户找到可靠的太阳能安装商并节省成本。
HN 热度 276 points | 评论 281 comments | 作者:toomuchtodo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0387
- 欧盟在电力生产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达 54%,但整体能源消耗中 renewables 仅占约 20%,因此不能高估其进展。
-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转型方面进展迅猛,未来可能实现能源独立并主导全球新能源市场。
- 欧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使其在俄乌战争中处于被动,若早些完成能源转型,可避免能源危机。
- 欧盟应加速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型,甚至超越中国水平,以避免在未来被边缘化。
- 交通运输领域电气化是大势所趋,中国在高铁、电动公交和电动汽车方面已领先全球。
- 尽管火车在客运中占比高,但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的总出行里程已超过火车,显示电动车的快速发展。
- 中国大力发展电气化不仅出于经济考虑,更具有地缘政治安全考量,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 高铁网络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中长途出行中速度和效率优于航空和公路,是可持续的交通选择。
- 未来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但石油产量受开采难度和成本限制,难以长期维持高增长。
- 油价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使化石燃料成本远高于其本身价值,依赖进口能源是高风险策略。
-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成本持续下降,未来将逐步替代化石燃料,尤其在有电网覆盖的地区。
- 石油不仅用于交通,还在化工、医药、化肥等领域有不可替代用途,因此短期内不会完全退出。
- OPEC 和美国页岩油产业对油价有复杂影响,油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经济和产业波动。
- 尽管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目前仍难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全面替代化石燃料仍需时间。
OpenTSLM: Language models that understand time series #
OpenTSLM 是一种新型的基础模型——时间序列语言模型(Time-Series Language Models, TSLMs),旨在让人工智能能够原生理解并推理时间序列数据。与传统模型只能处理文本、图像等离散模态不同,TSLMs 将时间序列作为核心模态之一,支持对连续现实世界信号(如心跳、股价波动、传感器读数、用户点击等)进行自然语言形式的推理、解释和预测。
该技术在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主导下完成,论文于 2025 年 9 月 30 日发布,GitHub 仓库于 10 月 1 日开源。实验表明,TSLMs 在时间推理任务上实现了数量级的性能提升,同时使用更小、更快的模型架构,具备高效部署潜力。
项目分为两个部分:OpenTSLM 为轻量级开源基础模型,基于公开数据训练,推动全球开发者与研究社区的发展;Frontier TSLMs 为专有高级模型,利用专业数据训练,面向企业级应用,支持 API 服务、模型微调和垂直领域解决方案。
团队由来自 ETH、斯坦福、哈佛、剑桥、慕尼黑工业大学、CDTM、谷歌、Meta、AWS 等机构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组成,是该论文的原始作者。
未来愿景是构建 AI 的“时间接口”,连接持续的现实信号与智能决策系统,赋能主动医疗、自适应机器人、韧性基础设施以及人机协作新范式。
HN 热度 268 points | 评论 79 comments | 作者:rjakob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0431
- 该技术在边缘设备上运行存在困难,目前硬件条件尚不支持,但未来有望实现。
- 与传统工具调用结合信号处理或规则算法相比,该方法在计算成本和效率上并无明显优势,且难以实现通用性。
- 当前模型依赖大量标注数据,且缺乏在未见数据上的泛化能力,难以处理任意时间序列数据。
- 模型在边缘设备上运行需要大量内存(7GB 起),远超多数移动设备的内存限制,难以实际部署。
- 该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同时处理多源时间序列与文本上下文,并提供可解释的推理结果,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
- 该研究基于 Flamingo 架构,通过引入时间标记增强对时间序列的感知能力,但其本质仍是多模态序列理解的延伸。
- 该方法在金融等非平稳信号领域可能难以有效应用,因这类信号存在结构突变和相关噪声,难以通过现有模型有效处理。
- 模型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预测单个股票价格,而在于识别市场“状态变化”等复杂模式,具备潜在的高级分析能力。
Cormac McCarthy’s personal library #
两年多前,美国文学巨匠科马克·麦卡锡去世,其位于新墨西哥州圣达菲郊外的故居近日首次向外界开放,揭示了这位以神秘和孤僻著称的作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文章通过作者理查德·格兰特的实地探访,详细记录了麦卡锡庞大而杂乱的私人藏书库,该藏书库据估计超过两万册,远超海明威的九千册。
麦卡锡的故居是一座建于 1892 年的老式土坯房,他本人曾亲手改造并扩建,兼具建筑师身份。屋内空间被书籍、纸箱和各种杂物填满,尤其是“野兽之室”——麦卡锡去世的房间,几乎无法进入。学者们正在无偿进行数字化整理,每本书都经过扫描和记录,其中许多书页上留有麦卡锡的批注,为理解其创作思想提供了珍贵线索。
麦卡锡的阅读兴趣极为广泛,涵盖哲学、量子物理、高级数学、鲸类生物学、法国中世纪史、小提琴、英国古枪管等。他自学量子物理,研读了 190 本相关书籍;对维特根斯坦、黑格尔等哲学家著作有深入研究,且多有批注。这些发现证实了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更是一位跨学科的天才型博学者。
此外,文章还揭示了麦卡锡生活中的另一面:他对经典跑车的痴迷,曾收藏多辆珍稀车型,包括 Allard、Lotus 和福特 GT40;他还有大量廉价厨房用品收藏,显示出其怪癖与反差的个性。他一生使用一台廉价的奥利维蒂打字机写作,常卧床伏枕完成作品。
麦卡锡的弟弟丹尼斯·麦卡锡也现身现场,作为最了解他的人之一,为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文章通过藏书、生活细节和学者访谈,勾勒出一个超越公众印象的复杂而深邃的麦卡锡形象:一个在孤独中不断探索世界、思想深邃、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文学巨匠。
HN 热度 264 points | 评论 114 comments | 作者:bigflern | 24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4694
- 有人认为 Cormac McCarthy 的文风难以接受,感觉像缺乏幽默感的荒诞剧,开头冗长且缺乏解释,风格像青少年玩玩具时的想象。
- 有人指出 McCarthy 在其晚年作品中展现出对数学的深入了解,但未必真正掌握所有涉及的数学内容,可能只是广泛涉猎。
- McCarthy 被多位学者评价为知识广博、记忆力惊人,对数学、物理、哲学、文学、人类本性等话题都有深入讨论。
- 有人推测 McCarthy 可能借助《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类方法论书籍来理解复杂知识,从而实现对艰深文本的深度阅读。
- 有人认为 McCarthy 个人藏书量巨大(约两万册),其藏书揭示了他作品中许多晦涩诗意段落的来源,甚至可能是他本人思想的投射。
- 有人指出《血色子午线》中法官的名言“凡我不知道的,便不存在于我的同意之中”与诺斯替教义中的“造物主”概念有关,暗示其对物质世界本质的批判。
- 有人强调该观点并非出自《旧约》,而是源自诺斯替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由无知且邪恶的造物主创造,与基督教正统教义相悖。
- 有人认为 McCarthy 的创作可能是在探索“结构”这一核心理念,涵盖纯数学、复杂系统、文化演化乃至个体行为模式。
- 有人认为法官角色并非单纯象征暴力,而是 McCarthy 内在思想或精神世界的投射,反映了他对秩序、知识与人性的深层探索。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Sora 2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0197
I haven’t seen comments regarding a big factor here:
It seems like OpenAI is trying to turn Sora into a social network - TikTok but AI.
The webapp is heavily geared towards consumption, with a feed as the entry point, liking and commenting for posts, and user profiles having a prominent role.
The creation aspect seems about as important as on Instagram, TikTok etc - easily available, but not the primary focus.
Generated videos are very short, with minimal controls. The only selectable option is picking between landscape and portrait mode.
There is no mention or attempt to move towards long form videos, storylines, advanced editing/controls/etc, like others in this space (eg Google Flow).
Seems like they want to turn this into AITok.
Edit: regarding accurate physics … check out these two videos below…
To be fair, Veo fails miserably with those prompts also.
https://sora.chatgpt.com/p/s_68dc32c7ddb081919e0f38d8e006163d
https://sora.chatgpt.com/p/s_68dc3339c26881918e45f61d9312e955
Veo:
https://veo-balldrop.wasmer.app/ballroll.mp4
https://veo-balldrop.wasmer.app/balldrop.mp4
Couldn’t help but mock them a little, here is a bit of fun… the prompt adherence is pretty good, at least.
NOTE: there are plenty of quite impressive videos being posted, and a lot of horrible ones also.
the_duke
我没看到有评论谈到这里的一个关键因素:
似乎OpenAI正试图将Sora打造成一个社交网络——AI版的TikTok。
这个网页应用极度偏向内容消费,以信息流为入口,提供点赞和评论功能,并且用户资料页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创作方面的重要性,与Instagram、TikTok等平台类似——唾手可得,但并非核心重点。
生成的视频都非常短,且控制选项极少。唯一可选的只是在横屏和竖屏模式之间切换。
无论是官方说明还是尝试,都没有迹象表明它会向长视频、故事线、高级编辑/控制等方向发展,而这正是该领域其他产品(如Google Flow)正在做的。
感觉他们是想把这玩意儿做成AITok。
编辑:关于准确的物理效果……看看下面这两个视频……
说真的,Veo在这两个提示词上的表现也一塌糊涂。
https://sora.chatgpt.com/p/s_68dc32c7ddb081919e0f38d8e006163d
https://sora.chatgpt.com/p/s_68dc3339c26881918e45f61d9312e955
Veo:
https://veo-balldrop.wasmer.app/ballroll.mp4
https://veo-balldrop.wasmer.app/balldrop.mp4
忍不住稍微调侃一下,这里有个小乐子……不过至少,它在遵循提示词方面做得还不错。
注意:网上也发布了许多相当出色的视频,当然也有大量糟糕的视频。
F-Droid and Google’s developer registration decre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10665
F-droid has been stellar in steering the alternative app store environment over the past 15 years or so, and I’d heed their call on this.
A small call to any googler on the thread - put your support towards this internally. I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dynamics, and it may seem current option is best amongst imperfect choices, but in this case F-droid is right in that closing out anonymous (but good) software is a line crossed with peril for any open ecosystem. Today it’s play store, tomorrow it will be the web, and tha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Google.
anilgulecha
在过去15年左右的时间里,F-Droid在引导替代应用商店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因此我会听从他们的呼吁。
在此向论坛上的任何谷歌员工发出一个小小的呼吁——请在内部支持这一点。我了解内部情况,当前的选择可能是诸多不完美选项中最好的一项,但在这个问题上,F-Droid的观点是正确的:封禁匿名的(但优质的)软件,这对任何开放生态系统而言都是一条危险的红线。今天轮到 Play 商店,明天就会轮到万维网,而这将对谷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iRobot Founder: Don’t Believe the AI and Robotics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21019
One quote that really stood out to me:
Rodney: The robots—they’re not embodied. I always say about a physical robot,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makes a promise about what it can do. The Roomba was this little disc on the floor. It didn’t promise much—you saw it and thought, that’s not going to clean the windows. But you can imagine it cleaning the floor. But the human form sort of promises it can do anything a human can. And that’s why it’s so attractive to people—it’s selling a promise that is amazing.
CaptainOfCoit
有一句评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罗德尼说:“机器人——它们没有实体。我总是说,一个实体机器人,它的外形就承诺了它能做什么。比如Roomba(扫地机器人),它只是地板上的一个小圆盘,它没承诺太多——你看到它就会想,它可擦不了窗户。但你可以想象它能打扫地板。而人形的外形则承诺了它能做任何人类能做的事。这就是它对人们如此有吸引力的原因——它在出售一个令人惊叹的承诺。”
The AI coding trap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5638
I would love to see an anti-AI take that doesn’t hinge on the idea that technology forces people to be lazy/careless/thoughtless.
The article sort of goes sideways with this idea but pointing out that AI coding robs you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de it produces is a valid and important criticism of AI coding.
A software engineer’s primary job isn’t producing code, but producing a functional software system. Most important to that is the extremely hard to convey “mental model” of how the code works and an expertise of the domain it works in. Code is a derived asset of this mental model. And you will never know code as well as a reader and you would have as the author for anything larger than a very small project.
There are other consequences of not building this mental model of a piece of software. Reasoning at the level of syntax is proving to have limits that LLM-based coding agents are having trouble scaling beyond.
PessimalDecimal
我希望能看到一种反对AI的观点,它不依赖于“技术会让人变得懒惰、粗心或不假思索”这种论调。
虽然这篇文章在反对AI的理由上有些跑偏,但它指出的“AI编程会让你丧失对其生成代码的深层理解”这一点,确实是对AI编程一个合理且重要的批评。
软件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并非是写代码,而是构建一个功能完备的软件系统。对此,最重要的是理解代码工作原理的、极难言传的“心智模型”,以及该软件所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代码是这个心智模型所衍生出的成果。而且,对于任何稍大一点的项目,你永远无法像原作者那样深入了解代码。
未能为某个软件建立起这种心智模型,还会带来其他后果。在语法层面进行推理,其局限性已经显现,而这正是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编程助手难以突破的瓶颈。
Failing to Understand the Exponential, Agai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04393
Given consistent trends of exponenti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over many years and across many industries, it would be extremely surprising if these improvements suddenly stopped.
I’m sure people were saying that about commercial airline speeds in the 1970’s too.
But a lot of technologies turn out to be S-shaped, not purely exponential, because there are limiting factors.
With LLM’s at the moment, the limiting factors might turn out to be training data, cost, or inherent limits of the transformer approach and the fact that LLM’s fundamentally cannot learn outside of their context window. Or a combination of all of these.
The tricky thing about S curves is, you never know where you are on them until the slowdown actually happens. Are we still onl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growth part? Or the middle where improvement is linear rather than exponential? And then the growth starts slowing…
crazygringo
鉴于多年来跨多个行业持续存在的指数级性能提升趋势,如果这些提升突然停止,那将极其令人惊讶。我确信,20世纪70年代的人们当时也是这么评价商用飞机速度的。但很多技术最终结果呈现S形曲线,而非纯粹的指数级增长,因为存在限制因素。目前,大型语言模型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训练数据、成本,或是Transformer方法的固有局限性,以及大型语言模型 fundamentally 无法在其上下文窗口之外学习的事实。也可能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S形曲线的棘手之处在于,直到增长放缓真正发生,你都不知道自己处于曲线的哪个位置。我们是仍处于增长阶段的初期?还是处于改进是线性而非指数级的中期?接着,增长开始放缓……
Sora 2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32400
Not to be a downer, but even as someone very optimistic about technology and AI generally, “TikTok but AI” sounds like a societally terrible thing to try and create.
What’s the benefit of this? Curious if anyone has a solid viewpoint steelmanning any positives they can think of.
morleytj
我并非想唱反调,但即便是对科技和AI普遍持乐观态度的人,“AI版的抖音”听起来也是一件试图创造出来、对社会来说非常糟糕的东西。这有什么好处?很好奇是否有人能提出一个坚实的观点,来充分论证任何他们能想到的积极面。
Athlon 64: How AMD turned the tables on Inte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77533
Fun fact: Bob Colwell (chief architect of the Pentium Pro through Pentium 4) recently revealed that the Pentium 4 had its own 64-bit extension to x86 that would have beaten AMD64 to market by several years, but management forced him to disable it because they were worried that it would cannibalize IA64 sales.
Intel’s Pentium 4 had our own internal version of x86–64. But you could not use it: we were forced to “fuse it off”, meaning that even though the functionality was in there, it could not be exercised by a user. This was a marketing decision by Intel — they believed, probably rightly, that bringing out a new 64-bit feature in the x86 would be perceived as betting against their own native-64-bit Itanium, and might well severely damage Itanium’s chances. I was told, not once, but twice, that if I “didn’t stop yammering about the need to go 64-bits in x86 I’d be fired on the spot” and was directly ordered to take out that 64-bit stuff.
ndiddy
有趣的事实:鲍勃·科尔韦尔(从奔腾Pro到奔腾4的首席架构师)最近透露,奔腾4其实拥有自己的x86-64位扩展技术,本可以比AMD64早好几年上市,但管理层担心这会损害IA64(安腾)的销售,因此强迫他禁用了这项功能。
英特尔的奔腾4拥有我们自己的x86-64内部版本。但你无法使用它:我们被迫“熔断”这项功能,这意味着虽然功能存在,但用户无法调用它。这是英特尔的营销决策——他们可能觉得有道理,认为推出x86架构的新64位功能,会被视为在押注与自家原生的64位安腾处理器作对,并且很可能严重损害安腾的市场前景。他们不止一次,而是两次告诉我,如果我“再不停下来唠叨x86需要走向64位的事,我就会被当场解雇”,并且直接命令我移除那64位的东西。
I’ve removed Disqus. It was making my blog wors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23957
Other than the volume, one of the issues I have with these types of ads is that you’re rarely able to report them as scams. Reddit have a similar issue. You can report an ad, but you have to pick “Other”, there’s no: “This ad is clearly a scam”. That’s by design obviously, because by removing the scams, most of the ad networks are left with very little inventory. Certainly not enough to fund all the ad supported service currently in operation through out the web.
When I forget to sign in to YouTube, I see the same pattern, shitty ads that are clearly only allowed because otherwise YouTube wouldn’t have sufficient ad inventory to meet their internal KPIs.
mrweasel
除了音量,这类广告让我头疼的另一个问题是,你几乎无法将它们举报为诈骗。Reddit也有类似的问题。你可以举报一个广告,但你必须选择“其他”,没有“这明显是诈骗广告”的选项。这显然是设计好的,因为一旦移除了诈骗广告,大多数广告网络就几乎没有库存了。这肯定不足以支撑网络上所有现有的依赖广告支持的服务的运营。当我没有登录YouTube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同样的模式:那些垃圾广告。这些广告显然是被允许的,否则YouTube就没有足够的广告库存来达到他们的内部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