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 04 HackerNews

2025-10-04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1. 苹果在司法部压力下将可追踪 ICE 执法人员位置的 ICEBlock 应用下架,引发平台责任与公民监督权争议。
  2. OpenAI 2025 年上半年收入 43 亿美元但因重估等因素净亏损 135 亿美元,研发与营销投入巨大并继续寻求大额融资。
  3. Signal 警告欧盟“Chat Control”在终端实施实时扫描将破坏端到端加密、建立大规模监控,并呼吁德国抵制该提案。
  4. niri 是用 Rust 开发的可横向滚动平铺 Wayland 合成器,支持多显示器、缩略图、手势与高度可定制的布局。
  5. Litestream v0.5.0 引入基于事务的 LTX 格式与多级合并策略,提升点时间恢复效率、I/O 性能与稳定性,适合生产使用。
  6. 教老年人使用 iPhone 的过程困难重重,建议苹果提供“老年模式”或改用更简单的功能机以降低使用障碍。
  7. 作者赞美 RSS 的去中心化、按时序排序与无算法干扰的订阅体验,提倡通过阅读器和工具重建可控信息流。
  8. Triton 的持久化注意力实现与内核重写在 fp8 下显著提速,且发现当内核名含“cutlass”时性能可提升约 100 TFLOPS,暴露编译器优化奇异性。
  9. 文章追溯中古英语字母 ȝ(yogh)的兴衰,解释现代英语中“gh”等不规则拼写的历史来源。
  10. 中国科学院开发的基因增强“超级干细胞”在猕猴试验中逆转多项衰老迹象并改善脑功能,未见严重免疫排斥或肿瘤迹象。

Apple takes down ICE tracking apps after pressure from DOJ #

https://www.foxbusiness.com/politics/apple-takes-down-ice-tracking-app-after-pressure-from-ag-bondi

苹果公司于 2025 年 10 月 2 日将名为 ICEBlock 的追踪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人员位置的应用程序从其 App Store 下架,此举是在司法部压力下采取的行动。美国司法部长帕姆·邦迪表示,该应用被设计用于威胁 ICE 执法人员安全,属于“不可接受的红线”,并强调司法部将持续保护执法官员的安全。

此次下架与 9 月 24 日发生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起致命枪击事件密切相关。嫌疑人乔舒亚·贾恩在袭击前曾搜索包括 ICEBlock 在内的追踪应用,警方在案发现场发现一枚刻有“ANTI-ICE”字样的子弹。据调查,贾恩的目标是 ICE 执法人员,而非被拘留者,事件造成一名移民死亡,两人重伤,其中一人在后续治疗中去世。

ICE 官员指出,针对 ICE 人员的暴力行为在过去一年中激增超过 1000%,并强调此类暴力言论正在助长对执法人员的攻击。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也证实,类似应用可能被用于协助袭击执法机构,构成实际安全威胁。

尽管苹果公司称其依据执法部门提供的安全风险信息移除了 ICEBlock 及其类似应用,但该应用开发者乔舒亚·亚伦表示强烈不满,称苹果“向专制政权屈服”,并坚称 ICEBlock 仅是类似地图应用的众包工具,功能与苹果自家地图服务无异,不存在危害执法安全的意图。

目前,该事件引发关于技术平台责任、执法安全与公民监督权之间平衡的广泛讨论。


HN 热度 606 points | 评论 443 comments | 作者:aspenmayer | 23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7333

  • 苹果应用商店的政治化下架行为将越来越多,削弱其“封闭生态有利于消费者”的论点。
  • 政府可能进一步要求苹果实现情感分析、思想犯罪检测、持续音频和位置监控等监控功能。
  • 企业为追求利润,可能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向政府提供大规模监控数据。
  • 苹果曾因俄罗斯等国政府要求下架应用,说明其商业行为受外部压力影响。
  • 欧盟等地区严格的隐私法规使企业运营受限,但对用户更友好。
  • 美国正逐渐向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治理模式靠拢。
  • 企业以“商业利益”为由配合政府要求,实则等同于支持威权主义。
  • 消费者对科技公司缺乏政治敏感性,只关心社交、游戏和娱乐内容。
  • 通过购买翻新设备或转向安卓等替代品,可对苹果等公司施加压力。
  • 企业对政府要求的顺从,本质上是资本对权力的妥协。
  • 限制应用安装(如 Google 禁止 APK 侧载)是控制用户自由的手段。
  • 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已明确禁止此类限制,凸显科技巨头的合规困境。
  • 使用“侧载”等术语是人为制造技术壁垒,应改用更具批判性的表达如“自由加载”或“开源加载”。

OpenAI’s H1 2025: $4.3B in income, $13.5B in loss #

https://www.techinasia.com/news/openais-revenue-rises-16-to-4-3b-in-h1-2025

OpenAI 在 2025 年上半年实现 43 亿美元收入,但净亏损达 135 亿美元,主要因可转换权益的重新计量所致。研发支出为 67 亿美元,是最大成本项。销售与广告支出达 20 亿美元,接近 2024 年全年水平的两倍;股票薪酬支出约 25 亿美元,同比翻倍。运营亏损为 78 亿美元,现金消耗 25 亿美元。根据与微软的协议,OpenAI 已支付 20% 的收入作为分成。截至 6 月底,公司持有约 175 亿美元现金及证券,得益于新增 100 亿美元融资;7 月起正寻求额外 300 亿美元投资。目前其营利性业务估值约为 5000 亿美元。


HN 热度 526 points | 评论 667 comments | 作者:breadsniff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3586

  • OpenAI 未来可能通过广告实现巨额收入,目前已有 7 亿周活跃用户,且消费者对 ChatGPT 的信任度已超过 Google,具备强大的品牌心智。
  • OpenAI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消费者品牌认知,而非产品粘性,其“AI”名称已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对 AI 的代名词。
  • Google 虽拥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和资本实力,能大规模投入营销,但 OpenAI 已占据消费者心智,品牌优势难以被轻易撼动。
  • 消费者普遍将 AI 相关功能称为“ChatGPT”或“Google”,反映出品牌名称已泛化为通用术语,类似“Hoover”代表真空、“Xerox”代表复印。
  • 品牌认知的泛化现象在软件服务中尤为明显,如“Zoom”成为视频会议的代名词,即使实际使用的是其他平台。
  • 通用品牌术语的形成反映了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主导地位,即便技术上并非唯一选择,但语言习惯已固化。
  • OpenAI 在品牌传播上具有天然优势,其名称简洁易记,发音清晰,便于非英语母语者使用和传播。
  • 尽管其他 AI 模型如 Claude、Mistral 等存在,但公众认知度低,难以形成类似 ChatGPT 的通用称呼。
  • 用户在日常交流中倾向于使用“ChatGPT”来泛指所有 AI 对话服务,即使实际使用的是其他平台,反映出品牌心智的强绑定。
  • OpenAI 的政策审查机制虽严格,但其品牌影响力仍使其在大众中保持高度认知,用户更关注结果而非具体平台。

Germany must stand firmly against client-side scanning in Chat Control [pdf] #

https://signal.org/blog/pdfs/germany-chat-control.pdf

Signal 基金会主席 Meredith Whittaker 撰文警告:德国若放弃对欧盟“Chat Control”提案的反对,将是对欧洲隐私权的毁灭性背叛。该提案以“保护儿童”为名,要求在所有用户设备上预装扫描程序,实时检查每条消息、图片和视频是否“合规”,实质是建立大规模监控体系。技术上,这直接破坏端到端加密,黑客和敌对国家可轻易利用后门,连情报机构都认为会危及国家安全。Signal 强调,若被迫内置监控功能,将宁可退出欧洲市场。文章呼吁德国司法部顶住压力,坚守隐私立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HN 热度 501 points | 评论 116 comments | 作者:greyface- | 7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64921

  • Signal 在隐私保护方面的工作值得高度赞扬,其坚持原则值得支持和捐赠。
  • “Chat Control”这一名称由批评者命名,官方名称为《防止和打击儿童性虐待条例》(CSAR),该名称更具隐蔽性。
  • 批评者使用“Chat Control”这一名称,意在揭示该法案的实质是大规模监控和压制言论自由。
  • 该法案以“儿童保护”为名,但其实际效果是制造恐惧、压制异议,符合恐怖主义的实质定义。
  • 国家以“安全”“保护”等名义实施的监控,本质上是通过心理暴力进行控制,与恐怖主义无异。
  • 历史上许多压迫性法律都以“正当”名义出台,如纳粹德国的《恢复职业公务员法》,表面中性实则清除异己。
  • 政府作为暴力的主要使用者,却将暴力归咎于他人,其定义往往服务于自身权力扩张。
  • 民主制度的存续依赖于人民具备反抗能力,过度监控削弱了人民组织和反抗的可能性。
  • 现代监控技术使政府能更高效地压制反抗,而无需依赖大量同情者,这使专制更容易实现。
  • 以“反恐”或“儿童保护”为名的监控措施,实际针对的是组织化抵抗,而非普通犯罪或恐怖袭击。
  • 一旦政府滥用权力,人民若无武器和隐私空间,将难以组织有效反抗,因此保护隐私是民主存续的关键。
  • 过度监控带来的安全收益远低于其对自由和民主的破坏,不应以牺牲基本权利为代价换取虚假安全。
  • 用“反恐”或“儿童保护”等道德旗号包装监控,是专制政权惯用的策略,应警惕其潜在危害。
  • 政治暴力并非全然错误,历史上许多民主国家的建立都源于暴力革命,不应全盘否定暴力在特定条件下的正当性。
  • 真正民主的政府应保障人民拥有武装和隐私,以应对可能的内部暴政,防止权力滥用。

Niri – A scrollable-tiling Wayland compositor #

https://github.com/YaLTeR/niri

niri 是一个基于 Rust 开发的滚动式平铺式 Wayland 合成器,专为现代 Linux 桌面设计。其核心理念是将窗口以列的形式排列在无限向右延伸的条带上,新窗口打开时不会影响已有窗口的大小,每个显示器拥有独立的窗口条带,窗口不会溢出到相邻显示器。

工作区采用动态垂直布局,每个显示器拥有独立的工作区集合,且始终存在一个空工作区。当显示器断开或重新连接时,工作区布局会智能迁移并恢复,保持使用习惯的连续性。

niri 提供丰富的功能:支持动态工作区、全景视图(Overview)用于快速浏览所有窗口和工作区、内置截图界面、通过 xdg-desktop-portal-gnome 实现显示器和窗口投屏、可屏蔽敏感窗口参与投屏、支持动态投屏目标切换、鼠标和触控板手势操作、窗口分组为标签页、可自定义布局(边距、边框、停靠区、窗口大小)、支持 Oklab 和 Oklch 色彩空间的渐变边框、动画支持自定义着色器、配置文件热重载、兼容屏幕阅读器。

该合成器在多显示器环境下表现优异,支持混合 DPI 和分数缩放,界面始终保持像素级清晰。NVIDIA 显卡支持良好,从 25.01 版本起支持浮动窗口模式。输入设备方面,支持平板、触控板和触摸屏,可将平板映射到特定显示器或使用 OpenTabletDriver。目前支持触控板手势,但尚未实现触摸屏手势。

niri 集成了 xwayland-satellite,从 25.08 版本起原生支持 Xwayland 应用。兼容大多数重要 WLR 协议,如 layer-shell、gamma-control 和 screencopy。性能优化良好,曾在 2008 年的 Eee PC 900 上流畅运行。

niri 不是一个完整的桌面环境,建议搭配 waybar、fuzzel 等工具使用。项目主页提供详细的安装与配置指南,社区活跃,可通过 Matrix 交流。项目已稳定,适合日常使用。相关资源包括开发者访谈、技术演讲、LWN 介绍文章等,展示了其开发历程与技术深度。


HN 热度 419 points | 评论 206 comments | 作者:atlintots | 13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61500

  • Niri 的无限横向滚动布局让用户可以将多个相关窗口放在同一桌面,无需频繁切换工作区,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使用体验。
  • 与传统 tiling WM 的多工作区模式相比,Niri 的滚动模型更符合用户对主题化窗口分组的直觉,减少了在不同工作区间切换的困扰。
  • 尽管早期存在 Wayland 应用兼容性问题(如 Zoom 不支持),但通过 xwayland-satellite 等工具已基本解决,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
  • Niri 的命名工作区结合滚动机制,既能实现快速跳转(类似 Super+1),又能保持窗口的连续性,兼顾了效率与直观性。
  • 旧版本 Niri 虽功能稳定,但新版本引入的“缩略图概览”功能有效解决了用户在滚动中“迷失”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可用性。
  • 与 i3/sway 的标签页或工作区模式相比,Niri 的滚动布局本质上是将多个标签页扩展为无限横向排列,但更流畅自然,尤其适合多任务并行场景。
  • 用户在使用 Niri 后,对传统 tiling WM 的工作流产生反思,认为滚动布局更符合现代多任务处理习惯,是“顿悟式”的体验提升。
  • xwayland-satellite 通过封装 X11 的复杂性,使 Niri 能更稳定地管理非 Wayland 原生应用,尤其对 Steam、游戏和 Wine 应用支持良好。
  • 对于需要精确窗口位置控制的 X11 应用(如某些音频软件),仍需依赖嵌套合成器,这是当前方案的局限之一。

Litestream v0.5.0 #

https://fly.io/blog/litestream-v050-is-here/

Litestream v0.5.0 正式发布,带来了性能提升和关键功能增强,尤其支持高效的点对点恢复(PITR)。该版本通过引入 LTX 文件格式,实现了基于事务的备份机制,使 Litestream 能够以更细粒度的方式处理 SQLite 数据库的变更,不再依赖原始 WAL 文件。

LTX 格式将数据库变更以事务为单位进行组织,并支持多级压缩合并。系统会自动将 30 秒内的变更合并为 Level 1 文件,5 分钟内的合并为 Level 2,每小时的合并为 Level 3。这种分层结构使得恢复任意时间点的数据只需加载少量文件,显著提升恢复效率。

旧版本依赖“代”(Generations)机制来处理多实例备份同步问题,但存在复杂性和潜在冲突。v0.5.0 完全移除了“代”的概念,改用单调递增的事务 ID(TXID)来追踪数据库状态,简化了恢复逻辑,也避免了多副本间的同步问题。

升级至 v0.5.0 无需立即迁移旧数据。新版本会保留原有的 WAL 文件,同时在 ltx 目录中生成新的 LTX 文件。配置文件保持向后兼容,但限制每个数据库只能配置一个副本目标,以保证数据一致性。相关命令也已更新,如 litestream wal 改为 litestream ltx

此外,v0.5.0 在 I/O 性能、恢复速度和系统稳定性方面均有优化,进一步强化了 SQLite 应用在生产环境中的可靠性,特别适合构建高可用、易维护的全栈应用。


HN 热度 355 points | 评论 163 comments | 作者:emschwartz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3936

  • Fly.io 部署 SQLite 应用的开发者体验(DX)较差,尤其是在生产环境部署 Rails 应用时遇到数据库初始化和迁移问题,诊断困难。
  • 有人在 Fly.io 上成功运行 Rails 8 应用,使用 PostgreSQL 作为主数据库,SQLite 用于辅助数据库,仅在迁移时遇到少量问题,认为问题可能出在 Rails 而非 Fly.io。
  • Litestream 在生产环境中表现良好,成本极低,每月仅需几美分,适合中小型应用。
  • Litestream 即将支持任意 S3 兼容对象存储,用户对这一功能表示期待,目前仍使用 SFTP 方案以避免依赖特定云服务。
  • 有用户关心 Litestream 的恢复时间,此前曾因恢复速度慢而自行搭建备份系统,但当前版本恢复性能已显著改善。
  • Litestream 相较于 rsync 优势在于无需服务器端,仅需对象存储,成本更低,且支持点时间恢复,可恢复到任意历史时间点。
  • 对于网络不稳定的远程设备,Litestream 能在弱网环境下持续备份,并可将多个设备的备份合并为中央数据库进行查询。
  • 提醒注意:将本地数据库与应用同部署的架构在扩展时可能成为瓶颈,因应用假设低延迟本地访问,导致 N+1 查询问题,可能限制未来扩展。
  • 单机架构在高配置服务器上仍有巨大潜力,结合分片架构(如按用户分片)可支撑大规模应用,成本远低于云服务。
  • 一台配置极高的二手服务器(如双路 32 核 + 1TB 内存)仅需约 1000 美元,性价比极高,适合长期自建基础设施。
  • 有人使用 OVH 的单台 VPS(每月约 45 美元)运行整个业务,稳定性远超过去在 AWS 上的花费(每月 800 美元),且可快速恢复。
  • 使用 K3s 在单节点上部署 Kubernetes,能简化应用部署、服务发现、自动重启等运维工作,便于未来扩展。
  • K3s 集群模式使用 etcd 而非 kine,更适合长期运行和扩展,建议从集群模式开始使用。
  • 学习 Kubernetes 可通过租用 Hetzner VPS 并使用 Hetzner-K3s 项目快速上手,适合初学者。
  • 对于简单 Node.js 应用,虽然 PM2 是可行方案,但学习 Kubernetes 更具未来可扩展性,值得投入。

I spent the day teaching seniors how to use an iPhone #

https://forums.macrumors.com/threads/i-spent-the-day-trying-to-teach-seniors-how-to-use-an-iphone-and-it-was-a-nightmare.2468117/

一位用户在论坛分享了自己教老年人使用 iPhone 的艰难经历。他发现,尽管 iPhone 有辅助功能,但对老年人来说依然过于复杂。设置过程繁琐,解锁、输入密码、使用 Touch ID 和 Face ID 都容易出错,而 Siri 误触发和频繁的滑动操作更让使用者困惑。手机应用过多,无法快速找到拨号界面,且默认不显示键盘,增加了使用难度。

用户认为,iPhone 目前的设计对老年人不够友好,尤其是虚拟按键和手势操作,缺乏物理按键的触感反馈,容易误操作。他尝试使用“辅助使用”模式,但该功能并非默认开启,建议苹果提供“老年模式”选项,根据年龄自动启用简化界面。

其他网友回应指出,如果仅用于打电话和发短信,智能手机可能并非最佳选择。一些人推荐使用功能简单的“智能功能机”或翻盖手机,这类设备操作直观,开合即可接听或挂断电话,更适合老年人使用。也有用户调侃,即使只做简单操作,仍有人选择高端机型,说明需求与实际使用并不总匹配。

总体来看,讨论聚焦于智能手机对老年人的使用门槛,呼吁厂商提供更简化、更易上手的版本,而非依赖用户自行调整设置。


HN 热度 341 points | 评论 488 comments | 作者:dabinat | 23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7670

  • iPhone 和 macOS 的初始设置体验变得极其糟糕,重复输入账号密码、频繁弹出无关通知、权限请求混乱,让用户感到困惑和焦虑。
  • 老年用户在重启电脑后频繁遭遇 Apple ID 登录提示,系统甚至会卡死设置应用,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 为避免 Apple 的广告推送和通知骚扰,有人建议通过 PiHole 黑名单屏蔽 apple.com 和 icloud.com,并设置“勿扰模式”自动关闭通知。
  • 对比之下,Linux 系统简洁无广告,使用体验更佳,尤其适合对系统无额外需求的用户。
  • Windows 系统在初次使用时会不断引导用户订阅云服务、Office 365 和游戏通行证,给人“广告平台”的感觉。
  • 孩子们在接触科技时比老年人学习更快,这与他们日常接触科技的环境和大脑可塑性有关。
  • Linux 系统对新手而言其实非常直观,但曾使用过 Windows 或 macOS 的用户因习惯问题反而难以适应。
  • Windows 系统在文件命名等基础操作上存在不合理设计,如禁止使用 CON 作为文件名,令人困惑且不友好。
  • 与 Windows 相比,KDE 和 GNOME 等 Linux 桌面环境在设计上更合理、更符合直觉,值得其他系统借鉴。
  • Apple 强制要求使用 iPhone 进行双重验证和 passkey 登录,缺乏对开放标准的支持,用户体验不佳。
  • 液体泼洒是常见设备损坏原因,但部分 ThinkPad 型号通过排水孔设计有效限制了损害范围,键盘可更换。
  • 现代笔记本因结构更薄、精度更高,使得防液体设计更具挑战,但过去的设计经验仍具参考价值。
  • 一些 ThinkPad 型号即使带背光键盘,也保留了排水孔设计,能有效应对意外泼洒。

In Praise of RSS and Controlled Feeds of Information #

https://blog.burkert.me/posts/in_praise_of_syndication/

本文作者 Tom Burkert 深情回顾了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这一技术在信息获取中的独特价值,呼吁人们重新关注这种简单而强大的内容订阅方式。他指出,当前互联网内容消费被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主导,导致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和内容质量下降。相比之下,RSS 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可控制的信息获取方式,让用户真正掌握阅读的主动权。

作者以个人经历为例,讲述了 2011 年通过 Facebook 关注乐队动态时的失望:平台算法优先推送高互动内容,导致重要信息被淹没,且后期还需付费推广才能获得曝光。这揭示了社交平台“以用户停留时间为核心”的商业逻辑与用户真实需求之间的根本矛盾。

在使用 RSS 的实践中,作者从早期的 Opera、Google Reader,到 The Old Reader,最终选择自建 FreshRSS 服务,并通过手机 App FeedMe 阅读。他强调 RSS 带来的核心优势:内容由用户主动选择,按时间倒序排列,无广告干扰,界面简洁专注,阅读体验远优于网页原生模式。用户可按兴趣分类管理内容,如“Fun”类轻松漫画、“Reads”类深度文章,或追踪特定关键词的学术论文。

此外,RSS 避免了社交媒体常见的“评论区陷阱”——用户可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原文查看评论,但需额外操作,形成有效“摩擦”,防止无意识沉迷。这种设计体现了“少即是多”的理念。

文章最后给出实用建议:许多网站默认支持 RSS,可通过 RSS 图标或工具如 Lighthouse 发现;推荐从 The Old Reader 或 Feedly 等免费平台起步;可随时导出 OPML 文件迁移至其他平台,体现开放标准带来的自由与数据所有权。对于音乐爱好者,作者特别推荐 Muspy,它能基于关注的艺术家自动推送新作品,并通过 RSS 或邮件通知。


HN 热度 331 points | 评论 134 comments | 作者:curioussquirrel | 1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9233

  • RSS 的价值在于能帮助用户摆脱社交媒体的干扰,专注于真正关心的内容,避免信息过载。
  • 为了减少 RSS 的信息疲劳,应避免订阅更新频繁或以流量为导向的新闻网站,转而关注个人博客等高质量内容源。
  • 使用工具如 FetchRSS 可将不支持 RSS 的网站转换为 RSS 流,提升信息获取的灵活性。
  • 付费 RSS 阅读器如 Feedbin 提供稳定、高效的阅读体验,值得投资。
  • Firefox 等浏览器不再默认显示 RSS 图标,建议使用扩展程序如 Feed Preview 来恢复该功能。
  • 将 RSS 订阅按更新频率分类管理,有助于更高效地安排阅读时间,减少焦虑。
  • Hacker News 的 RSS 流内容难以界定,其“首页热门”标准模糊,可能包含大量重复或低质内容。
  • 利用 HN RSS 工具筛选高分内容虽能减少噪音,但仍可能形成信息过载,不建议作为主要信息源。
  • RSS 不适合用于社交类平台的信息流,其本质是“可控信息流”而非“无限滚动的社交媒体”。
  • 通过设置每周更新一次的规则,可将 RSS 视为“数字周刊”,缓解 FOMO(错失恐惧)心理。
  • 使用智能分类工具如 lenns.io,可实现按来源、类别和更新频率进行优先级控制,避免信息淹没。
  • 通过定期清理长期未更新或风格消极的订阅源,能显著提升 RSS 的整体质量与可读性。
  • 从社交平台活跃用户中筛选并订阅其博客,是获取高质量内容的有效方式。
  • 信息筛选可借助“点赞/点踩”机制,如 Newsblur 的“聚焦视图”功能,自动过滤低价值内容。
  • 通过训练系统识别喜欢或不喜欢的内容类型,可实现个性化信息流的动态优化。
  • 信息过载的核心问题是“被动接收”,主动控制更新频率和内容来源是关键解决方案。

Fp8 runs ~100 tflops faster when the kernel name has “cutlass” in it #

https://github.com/triton-lang/triton/pull/7298

这是一个关于 Triton 深度学习框架中实现持久化注意力(Persistent Attention)功能的 GitHub Pull Request 页面,属于 Gluon 教程系列的一部分。

该 PR 由开发者 Mogball 提出,旨在重写注意力计算内核,使其支持持久化(persistent)机制,从而在低上下文长度(low-context)场景下提升性能。尽管在大上下文长度下使用 fp16 时因 PTX 编译器的指令调度问题导致性能略有下降,但 fp8 精度下性能显著提升,尤其当内核名称包含 “cutlass” 时,性能可提高约 100 TFLOPS。

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不同上下文长度(N_CTX)和配置(如 causal=True/False、头数 H=32、维度 D=64/128)下,持久化注意力在 fp8 下普遍优于传统实现,尤其在长序列(如 32768 和 65536)时优势明显。

PR 合并了 93 次提交,涉及代码重构、类型系统改进(支持可变字段)、内核优化(如使用 mul_f32x2、调整寄存器使用)、测试用例更新以及对 Cutlass 风格命名的性能优化技巧。最终版本已通过审查,并由 ThomasRaoux 等人批准合并。

该功能为 Triton 提供了更高效的注意力实现路径,尤其适用于需要高吞吐量的长序列推理任务。


HN 热度 328 points | 评论 145 comments | 作者:mmastrac | 20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8948

  • NVIDIA 的 GPU 编译器存在一种基于内核名称是否包含"cutlass"的优化,该优化可能带来显著性能提升,但属于实验性且不稳定,可能引发难以察觉的性能问题。
  • GPU 编译器的优化往往难以做到对所有内核都提升性能,某些情况下会使得部分内核变慢,因此全面启用某项优化风险较高。
  • 更合理的做法是将此类优化设计为可手动开启的文档化标志位,让用户根据需求自主选择。
  • 一些编译器作者倾向于不暴露优化控制选项,担心长期维护成本,即便这可能影响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性能需求。
  • 曾有厂商通过检测程序名称来动态调整渲染质量,例如 ATI(AMD)在检测到“Quake”时降低纹理质量以提升基准测试分数,后被发现并曝光。
  • 类似行为在现代 GPU 驱动中依然存在,如 NVIDIA 通过程序名称自动配置 3D 设置,为不同游戏设定默认优化参数。
  • 这类基于程序名称的驱动级优化虽常被用于提升性能,但可能影响渲染质量,属于道德灰色地带。
  • Vulkan 协议设计允许驱动获取应用信息,从而实现应用特定优化,但这也意味着驱动可能访问用户程序的上下文信息。
  • 驱动对特定应用的优化通常旨在提升性能,但若过于激进,可能显著改变输出效果,影响游戏视觉质量。

The strangest letter of the alphabet: The rise and fall of yogh #

https://www.deadlanguagesociety.com/p/history-of-letter-yogh

本文探讨了英语拼写复杂性的根源之一——中古英语中的字母“ yogh”(ȝ),并由此追溯英语书写系统的历史演变。

文章从现代英语拼写的混乱现象切入,指出其存在大量不规则拼写、同音异形、多音一形等问题,而这些复杂性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作者以“g”字母的演变作为起点,说明古英语时期使用的“insular g”(ᵹ)与后来由查理曼大帝时代复兴的“Carolingian g”在形体和用途上的差异。

随着 1066 年诺曼征服,诺曼书吏带来了法国化的卡洛林小写体,他们不熟悉古英语的书写传统。当后来的抄写员重新书写英语时,他们面临语言变化与书写系统脱节的问题。于是,一种新字母“ȝ”(yogh)应运而生,它源自“insular g”的变体,但不再与“g”等同。

在中古英语中,“ȝ”承担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音:一种是现代英语中的“y”音(如 young),另一种是现已消失的喉音,类似于苏格兰语“loch”或德语“Bach”中的发音。这一发音后来被“gh”取代,成为英语中“gh”组合的来源,也解释了为何“gh”有时发音、有时不发音(如 laugh、cough、night、daughter)。

文章进一步指出,现代英语中“c”和“g”同样具有双重发音功能:“c”可发/k/或/s/音,“g”可发/g/或/dʒ/音。这种“一字母多音”的现象,正是“yogh”时代遗留下来的拼写复杂性的延续。

通过“yogh”的兴衰,文章揭示了英语拼写系统如何在历史变迁中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今日看似荒诞却有其逻辑根源的书写体系。


HN 热度 300 points | 评论 287 comments | 作者:penetralium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5882

  • 英语应向更音素化和更规则的方向发展,以帮助儿童学习读写,当前的拼写系统存在大量不规则现象。
  • 英语的拼写改革面临挑战,因为全球英语使用者的口音差异极大,难以达成统一的音素拼写标准。
  • 一些口音如英国南部口音、美国南部口音、波士顿口音等在发音上存在显著差异,使得统一音素拼写难以实现。
  • 音素拼写应基于一种“最低共同标准”的口音,如非地域性美式英语发音,避免过多口音特征。
  • 英语的复杂性源于其历史融合多种语言,这种复杂性正是其魅力所在,不应被简化。
  • 英语的丰富词汇和灵活表达能力,使其成为一种极具创造力的语言,尤其适合快速创造新概念。
  • 英语的多样性与全球影响力并非源于拼写系统,而是由于英国和美国的全球政治与文化影响力。
  • 一些非英语母语者认为,英语的灵活性使其能表达某些在母语中难以表达的概念,具有独特表达优势。
  • 英语的词汇量远超其他语言,这得益于其历史上的多语言融合,使其拥有更丰富的表达资源。
  • 语言的音素拼写改革在实践中难以推行,因为不同地区对同一词的发音差异巨大,难以达成共识。

Anti-aging breakthrough: Stem cells reverse signs of aging in monkeys #

https://www.nad.com/news/anti-aging-breakthrough-stem-cells-reverse-signs-of-aging-in-monkeys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成功研发出“超级干细胞”(Senescence-Resistant Stem Cells, SRCs),通过基因编辑增强 FoxO3 蛋白活性,显著逆转猕猴的衰老迹象。该研究聚焦于 19 至 23 岁高龄猕猴(相当于人类 57 至 69 岁),分为三组:注射生理盐水、普通干细胞和超级干细胞,每两周注射一次,持续 44 周。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超级干细胞注射的猕猴在记忆力测试中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使用“威斯康星通用测试装置”(WGTA)评估记忆时,SRC 组猴子准确识别食物位置的能力明显提升,而普通干细胞组与盐水组无显著差异。

影像学分析显示,SRC 治疗有效逆转了大脑萎缩,恢复了与年轻猕猴相当的脑部结构连接,特别是与工作记忆相关的前额叶皮层等七个关键脑区的神经连接得到重建,提示其具有抗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能力。

在全身性衰老指标方面,超级干细胞显著改善了多种组织和器官的衰老状态。通过微 CT 成像发现,SRC 治疗可逆转牙槽骨流失,使老年猕猴的牙齿骨骼状况接近年轻水平。研究还发现,SRC 治疗使超过 50% 的 61 个分析组织的衰老标志物出现逆转,包括减少炎症和衰老细胞积累。

研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如免疫排斥或肿瘤形成,表明该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为人类抗衰老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尤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等衰老相关疾病的预防与干预方面具有重大潜力。


HN 热度 262 points | 评论 268 comments | 作者:bilsbie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4460

  • 死亡是人类的必然归宿,也是社会平等的终极体现,不应被恐惧,而应被理性看待。
  • 科学进步往往伴随着旧有观念的消亡,正如“科学进步一次死亡”所言,新思想需要旧权威的退出。
  • 政治信念的演变并非科学式进步,更多是意识形态的循环,难以通过死亡实现真正革新。
  • 科学并非客观真理的机器,而是受制度、经济利益和人类偏见影响的人类实践。
  • 以 Feyerabend 为代表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强调科学的非客观性,指出科学同样存在权力结构和利益驱动。
  • 科学的“客观性”常被滥用,制药公司隐瞒研究数据、烟草研究造假等案例说明科学并非中立。
  • 对科学的批判不应等同于反科学,而应保持警惕,防止权威滥用科学名义进行操控。
  • 将科学视为绝对真理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危险的意识形态,忽视了科学的社会建构本质。
  • 批判科学不应只是破坏,而应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反思性的科学理论框架。
  •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背景,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在探索真理上的有效性。
  • 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导致思想难以改变,社会进步依赖于代际更替与旧观念的消亡。
  • 将人简单划分为“科学家”与“非科学家”是错误的,科学应属于所有好奇与探索的人。
  • 人类思维的僵化可能源于生理或心理的衰退,而非纯粹的观念固执。
  • 该抗衰老研究若成功,可能帮助人类突破认知与生理的局限,提升思维灵活性。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I spent the day teaching seniors how to use an iPh…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8107

The iPhone - and macOS too - used to be a paragon of simplicity.

Today the setup experience on a brand-new iPhone or Mac is abysmal. Entering the same username and password multiple times - then sometimes a different username and password - competing notifications, irrelevant feature nags, a popup from some random product manager about their pet thingy. Permission questions from some meddlesome privacy team about the feature you just said you wanted to turn on. Uncertainty about whether you’ll break something irreparably by “skipping” the expected setup path. A choice of several inscrutable interface modes because no one has the balls to commit to a single solution. Just terrible.

I guess this is what happens without a dictator to tell people they’re fired for shipping garbage, and when a company worries about meeting quarterly KPIs rather than doing something great.

avalys

iPhone——以及macOS——曾经是简洁的典范。

如今,在一部全新的iPhone或Mac上进行初始设置,体验简直糟透了。你需要多次输入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有时又要输入不同的;各种竞争性的通知弹窗,无关功能的烦人提醒,某个产品经理为了他心爱的小功能而弹出的窗口;在你刚刚表示想要开启某个功能后,某个爱管闲事的隐私团队却又来询问权限;不确定“跳过”预期的设置路径是否会让你把什么东西搞到无法挽回;可选的几种晦涩难懂的界面模式,因为没人有魄力坚持一个单一方案。真是糟糕透了。

我猜,这就是在没有一个独裁者会因为推出垃圾产品而解雇员工,并且当一家公司只担心能否达成季度KPI,而不是致力于做出优秀产品时,会发生的情况。


How Israeli actions caused famine in Gaza, visuali…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48156

There is simply no excuse for blocking the entry of food into a region wholesale. For that alone they should, at the very least, be an outcas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here we are.

rubzah

毫无理由地禁止食品大量进入一个地区,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仅凭这一点,他们至少也应被国际社会所孤立。然而,现实就是如此。


Apple takes down ICE tracking apps after pressure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57502

FWIW, everyone who claims that Apple fundamentally needs the centralized ability to control apps on their platforms “for everyone’s safety” – despite how that obviously and repeatedly makes them become patsies for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to enforce their censorship regimes – are complicit in this stuff (in addition, of course, to the people who build it at Apple…).

saurik

顺便说一句,所有声称苹果从根本上需要集中控制其平台上的应用“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的人——尽管这显然且反复地使他们成为各国政府推行审查制度的帮凶——在这件事上都负有责任(当然,除了那些在苹果公司负责构建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