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 30 HackerNews

2025-10-30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1. 谷歌计划自2026年强制开发者集中注册并提交私钥等资料,威胁Android的开放性与侧载自由。
  2. 谷歌的新开发者验证政策以“安全”为名将侧载变成需谷歌批准的流程,剥夺用户信任选择并威胁开源生态。
  3. 三星通过软件更新在Family Hub智能冰箱上推送广告,引发对厂商改变购买后体验和依赖广告收入的不满。
  4. OneUptime两年迁移到裸金属后显著节省成本并保留混合云策略,证明自建硬件在成本与控制上可优于全部上云。
  5. 尽管Mojang提供官方映射改善模组开发体验,Minecraft Java版仍对发布代码进行混淆,未完全取消混淆。
  6. 受益于Proton/Wine和Steam生态发展,近90%的Windows游戏在Linux上已有可玩性,推动游戏在Linux上更可行。
  7. YouTube大量下架关于非标准安装Windows11的视频,社区认为算法误判“绕过官方限制”为违规,降低教程可得性。
  8. 作者主张通过不断摆弄和小规模试验来培养品味与判断力,强调“无用”探索的价值。
  9. 中风幸存的软件工程师分享康复与工作建议:以健康为先、优选可控/远程工作、单线程完成任务并借助外化记忆与AI。
  10. 苹果从M1到M4的平稳年度迭代虽“平淡”,却通过可预测的持续改进为大多数用户带来实际价值。

Keep Android Open #

http://keepandroidopen.org/

Google 计划于 2026 年起强制要求所有 Android 应用开发者在开发应用前必须通过 Google 的集中注册。该注册机制包括支付费用、签署 Google 条款、提交政府身份证明、上传私有签名密钥以及列出所有当前和未来的应用标识符。

此举将严重削弱 Android 作为“开放平台”的承诺。消费者将失去自由安装软件的权利,系统将被非自愿更新封锁侧载功能,最终受制于 Google 的审查。开发者无法再直接向亲友或社区分发应用,必须获得 Google 批准,这打破了 Android 与 iPhone 相比“开放”的核心优势。

国家层面也面临数字主权的让渡。Google 过去曾配合威权政府删除合法应用,如今其对应用生态的控制力足以影响政府与企业关键软件的运行安全。

为应对这一变化,行动倡议包括:拒绝注册、抵制开发者计划;向各国反垄断机构提交投诉,如欧盟、美国、英国、巴西、新加坡、泰国、印尼、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加拿大、台湾、土耳其、阿根廷、墨西哥等;签署公开信,表达反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和博客发声。

该政策尤其影响开源应用平台 F-Droid,可能终结独立应用商店的生存空间。已有多个媒体和科技博客对此提出警告,认为这是 Google 对 Android 自由生态的“宣战”。

相关投诉渠道和联系方式已整理,建议用户根据所在地区向相应监管机构反馈。同时,可通过 Google 官方调查问卷表达意见,参与推动政策变革。


HN 热度 2289 points | 评论 721 comments | 作者:LorenDB | 20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2488

  • 我们不应向谷歌乞求保持安卓开源,而应推动完全脱离谷歌的新开源移动平台,如 PostmarketOS,尽管目前尚不完善,但这是通往真正开放手机的必经之路。
  • 现实中银行、企业、政府及受版权保护的媒体内容应用对设备控制有极高要求,这些关键应用的存在使得任何非主流平台难以真正替代安卓。
  • 即使某些功能受限,仍可选择使用开源手机系统,将安卓作为备用工具,以减少对封闭平台的依赖,这是可行且值得坚持的生活方式。
  • 技术一旦普及,就会形成社会依赖,偏离主流会带来协作成本增加,甚至被边缘化,因此“自由选择”在现实中存在巨大代价。
  • 有人认为自己已成“社会边缘人”,但生活依然良好,说明脱离主流并非不可行,只是需要心理和现实上的适应。
  • 有人反驳称,不应由主流群体定义“基本需求”,若坚持使用旧工具,可能被先进系统淘汰,但这也正是推动变革的起点。
  • 企业级用户发现旧版 Word 比现代 Office 365 更稳定可靠,且不会强制更新或上传数据到云端,说明封闭软件已进入“劣化”阶段。
  • LibreOffice 虽未被广泛认知,但已有相当用户基础,若能达成 5% 市场份额,就能形成足够影响力,迫使主流接受其存在。
  • 有观点质疑 LibreOffice 2 亿月活数据的真实性,认为其市场渗透率远未达到能被忽视的程度,尤其在中美等主要市场。
  • 中国主流办公软件市场由 WPS 和微软主导,用户对 LibreOffice 认知度极低,反映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边缘地位。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sideloading #

https://f-droid.org/2025/10/28/sideloading.html

本文针对谷歌近期推出的开发者验证政策,批判性地探讨了“侧载”(sideloading)这一概念的实质变化及其对用户自由的威胁。

谷歌声称“侧载不会消失”,但作者指出,这一说法在新政策下已名存实亡。所谓“侧载”,本质上是用户在不受应用商店中介控制的情况下安装软件。然而,谷歌的新政策要求开发者必须注册、付费、提交身份信息、签署不可协商的条款、上传私钥证据,并等待谷歌审批,这实际上将侧载变成了“经谷歌批准的侧载”。

这意味着用户将无法自由选择信任谁的软件,设备的控制权被转移到谷歌手中。即使用户使用三星 Galaxy Store、Epic Games Store 或 F-Droid 等第三方应用商店,也必须服从谷歌制定的统一规则。

作者强调,谷歌宣称“互联网侧载的恶意软件比 Play 商店多 50 倍”缺乏公开证据支持,而 Play 商店自身也频繁出现恶意应用,且存在广告欺诈等安全问题,说明其审核机制并不可靠。

该政策不仅威胁用户自由,也对开源项目如 F-Droid 构成生存威胁,破坏了 Android“开放”的核心承诺。作者呼吁公众关注这一问题,反对谷歌的单边控制,并建议开发者暂不加入其注册计划。

最后,文章重申:你拥有手机,你有权决定信任谁、从何处获取软件。Android 的开放性不应被一家公司以“安全”之名剥夺。


HN 热度 1446 points | 评论 600 comments | 作者:rom1v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6479

  • 苹果早期对 iPhone 应用的严格控制导致了数字所有权概念的长期损害,用户渴望对购买设备拥有完全控制权,从而催生了“越狱”行为。
  • 与 iPhone 不同,Android 允许应用侧载,看似提供了自由,但实际上仍受制于平台生态和商业利益,未真正实现开放。
  • 移动设备与传统计算机、游戏主机等其他计算设备相比,缺乏开放的硬件和驱动生态系统,限制了用户自由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
  • 尽管存在大量来自中国的廉价手持游戏设备支持 Linux 或 Android,但它们大多被厂商锁定,无法真正实现开放,与主流开源理念相悖。
  • 一些开源项目如 SunXi 正在努力将这些设备的驱动和固件纳入主线内核,但厂商阻力较大,进展缓慢。
  • 游戏主机等嵌入式设备长期以来采用封闭开发模式,其硬件和软件高度定制,与移动设备的封闭生态有相似之处。
  • 苹果的 iTunes 音乐商店和 App Store 均采用数字版权管理(DRM)和封闭市场模式,这种模式被后来的移动应用生态所继承。
  • 当前移动设备硬件已趋于统一,但软件生态仍维持封闭,主要受制于数字市场和 DRM 机制。
  • DRM 是阻碍设备开放的核心因素,一旦设备解锁,就无法运行依赖 Play Integrity API 等安全机制的应用,导致商业生态断裂。
  • 付费数字内容市场和流媒体服务依赖于可信根机制(root of trust),没有它就难以实现商业化,因此厂商不愿开放。
  • 尽管 Android 和 iOS 功能足够强大,但这种“足够好”反而让用户产生惰性,形成技术依赖和生态锁定。
  • 类似于美国医疗体系被利润驱动所固化,移动生态也可能因商业利益而难以变革。
  • Steam 通过提供便捷的平台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有效抑制了游戏盗版,其成功远超传统法律手段。
  • Steam 的 DRM 是可选的,许多游戏无需 DRM,且平台本身不强制,用户可自由选择。
  • Steam 收取 30% 的分成,但开发者仍可选择其他分发渠道,且 Steam 因其用户体验优势而广受欢迎。
  • 游戏中的反作弊机制本质上也是一种根信任验证,与 DRM 在技术上存在共通性。
  • 一些游戏如《使命召唤》《战地 6》等仍强制要求安全启动,以防止作弊,这与 DRM 类似。
  • Ubisoft Connect 是游戏启动器和社交平台,与游戏本身的 DRM 机制是分离的,功能上不等同于 DRM。
  • 不能因法律手段无效就否定所有技术解决方案,但也不能将法律诉讼作为唯一应对盗版的手段。

Samsung makes ads on smart fridges official with upcoming software update #

https://arstechnica.com/gadgets/2025/10/samsung-makes-ads-on-3499-smart-fridges-official-with-upcoming-software-update/

三星正式推出其高端智能冰箱 Family Hub 的广告功能,此前该功能曾在上月进行过不受欢迎的试点测试。此次更新将通过软件推送至 2024 款 Family Hub 冰箱,覆盖价格从 1899 美元至 3499 美元的型号,广告将显示在冰箱配备的 21.5 英寸或 32 英寸屏幕的“封面屏”(Cover Screens)上,仅在设备闲置时出现。

广告以非个性化方式呈现,基于上下文而非用户数据,每 10 秒轮换一次,显示为屏幕底部的矩形模块。同时,新推出的“每日看板”(Daily Board)主题也包含广告,展示天气、日程等信息,其中一项为广告内容。用户可通过设置菜单选择退出广告,但若启用“艺术”或“专辑”主题封面屏,则可避免广告,但会失去新功能带来的便利。

用户也可选择不更新软件,但将错过包括界面优化、内部摄像头识别更多果蔬等其他新功能。这一举措反映出智能家电厂商日益依赖广告收入,尽管此前曾否认此类做法,也引发用户对购买后体验被强制改变的不满。


HN 热度 601 points | 评论 504 comments | 作者:stalfosknight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7338

  • 三星在智能冰箱上植入广告的行为让人无法接受,决定今后不再购买三星任何产品,包括电视。
  • 三星家电在维修便利性和使用寿命方面口碑较差,但其他品牌也多为贴牌或质量堪忧。
  • 一台 500 美元的紧急备用冰箱在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运行,且零件易拆卸,维修性良好。
  • 从通胀角度看,上世纪 50 年代的“梦想冰箱”相当于现在的 1 万美元,但其耐用性远超现代产品。
  • 消费者被长期灌输“家电会过时”的观念,导致难以接受高性价比的长期耐用产品。
  • 用“靴子理论”讽刺:富人买 3500 美元的靴子却带监控和 AI,穷人买普通靴子却只是靴子。
  • 网络调侃:穷人连 AWS 宕机都进不去家门,而富人却能自由出入。
  • 当前资本主义下,痛苦本身也成了可付费的商品,人们心甘情愿为这种痛苦买单。
  • 富人花 50 美元买一双能穿十年的靴子,穷人花 10 美元买一双只穿一年的靴子,中间阶层则为带广告和 AI 的靴子多花 40 美元。
  • 高品质靴子在材料和工艺上确实能显著延长寿命,存在合理的价格与质量区间。
  • 大多数产品都存在类似“靴子理论”的现象,即高价不等于高质量,反而可能包含无用功能或系统故障。
  • 普通鞋的制造成本在 10 到 50 美元之间,消费者支付的远高于此,主要覆盖税、物流、渠道和营销成本。
  • 富人家庭中,真正耐用的冰箱由专业人员使用工业级设备,而用于展示的冰箱则外观精美但质量差。
  • 为富人家庭服务的冰箱往往由家具公司设计,外观精致但不可维修,失败后可由工作人员临时替代。
  • 富人家庭的酒吧或特定区域常配备商用级小冰箱,这些设备由酒店用设备改造而来,坚固耐用。
  • 工业级冰箱不会出现广告或系统崩溃问题,真正耐用的设备往往来自工业领域。
  • 工业级厨房设备如洗碗机、锁具等,虽然价格是消费级的两倍,但使用寿命远超普通产品。
  • 高端设备的“高端”含义可分为三类:工业级(耐用)、商用级(可靠)、设计级(美观但脆弱),三者各有不同。
  • 无论是音响、吸尘器还是汽车,高价产品都存在这三种不同定位,且均不包含广告功能。

AWS to bare metal two years later: Answering your questions about leaving AWS #

https://oneuptime.com/blog/post/2025-10-29-aws-to-bare-metal-two-years-later/view

本文是 OneUptime 团队在完成从 AWS 迁移至裸金属服务器两年后,对社区反馈的深度回应。文章围绕成本、可靠性、运维、硬件生命周期和架构选择等核心问题展开,提供了详实的数据与实践细节。

在成本方面,团队最初宣称年节省 23 万美元,如今实际年节省已超过 120 万美元,且随着业务增长持续扩大。他们指出,仅靠 AWS 的 Savings Plans 或 Reserved Instances 并不能实现同等节省,因为 S3、出站流量和 Direct Connect 等费用仍全额支付,且 EKS 控制平面和 NAT 网关等附加成本在自建架构中完全消失。

关于迁移与运维成本,团队表示初始迁移仅耗时约一周工程师工时,主要工作为基础设施即代码化、测试与备份策略优化,纯为裸金属带来的增量工作极少。后续运维方面,每季度约 24 个工程师小时,主要为补丁与固件更新;两年内仅发生两次远程干预,平均响应时间 27 分钟,依赖托管服务商的远程支持,无需现场硬件管理员。

为解决“单机柜单点故障”问题,团队已在法兰克福部署第二机柜,与巴黎机房通过冗余 DWDM 光纤连接,实现控制平面镜像与 Ceph 存储异步复制。同时引入 4G/卫星等独立管理通道,确保网络中断时仍可访问设备。DNS 故障转移通过 Anycast + BGP 实现,将切换时间缩短至分钟级以下。

硬件方面,服务器按五年折旧,配置为双 AMD EPYC 9654 CPU、1TB 内存、NVMe 固态盘。由于业务增长快,预计 CPU 会在五年内饱和,届时旧设备将用于区域分析集群,新设备按每年更新 40% 的节奏采购,整体支出仍低于优化后的 AWS 成本。同时配备 OEM 延保与三台冷备,硬件寿命可达 7-8 年。

团队强调,自建并非“重复造轮子”,而是为实现产品可移植性与技术自主。他们使用开源技术栈(如 MicroK8s、Talos、Flux、Terraform、OpenTelemetry、Ceph),并已将这些工具链反哺 AWS 环境,提升整体稳定性。同时保留部分 AWS 服务用于特定场景:Glacier 用于长期备份,CloudFront 用于边缘缓存,临时负载测试使用云资源,体现“按需选择云”的策略。

最后,团队指出,管理服务在缺乏技术能力或需要高级功能时仍具价值,但当业务以稳定基线为主时,裸金属在成本、性能与控制力上具有明显优势。


HN 热度 558 points | 评论 409 comments | 作者:ndhandala | 13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5281

  • AWS 成本高昂,对于大多数应用场景而言,完全依赖 AWS 并非最优选择,自建物理服务器在成本和控制上更具优势。
  • 运行微服务和数据库等系统并不复杂,若团队需持续监控和调整资源,问题在于系统设计而非托管方式。
  • 云服务的隐性成本更严重,包括团队技术栈被锁定在 AWS 生态、认证培训和持续的云工程投入,导致组织规模膨胀。
  • 云服务厂商通过低价推广特定服务(如 Lambda、DynamoDB)诱导客户使用,形成技术锁定,实际成本反而上升。
  • 云环境普遍存在资源限制(CPU、存储、网络),导致性能瓶颈,且难以发现和管理隐藏的资源消耗。
  • 云服务商可能通过故意限流来推动客户升级服务,造成性能下降的错觉,从而诱导客户购买更高阶服务。
  • 企业将本地环境直接复制到云上,未优化架构,导致成本上升而性能无提升,形成“云版裸金属”。
  • 云环境的自动化流程缺失,如发布仍依赖邮件审批和纸质签名,导致效率低下。
  • SQL Server 的 MARS(多活动结果集)功能在跨云与本地网络通信时,因额外数据包传输导致性能下降一个数量级。
  • MARS 功能默认开启,尤其在 ORM(如 Entity Framework)中使用懒加载时,会显著影响性能,但实际多数场景并不需要。
  • 企业应避免盲目复制本地架构到云环境,应重新设计系统以适应云特性,而非简单迁移。
  • 云服务商通过“免费试用”和“性能优化”等手段诱导客户升级,制造依赖,形成持续的收入循环。

Minecraft removing obfuscation in Java Edition #

https://www.minecraft.net/en-us/article/removing-obfuscation-in-java-edition

网页主体内容为 Minecraft 官方首页,展示其核心游戏产品与服务。Minecraft 是核心游戏,玩家可在独特世界中生存、探索并创造无限可能。游戏支持 Java 版与基岩版,提供免费试玩版本 Minecraft Free 和 Minecraft Classic。

Minecraft Dungeons 是一款动作冒险游戏,灵感源自经典地城闯关玩法,包含终极版与六款 DLC 的终极 DLC 套装,支持跨平台游玩。

Minecraft Legends 是一款全新动作策略游戏,玩家将带领盟友保卫主世界,提供豪华版与额外皮肤包,增强角色与坐骑外观。

Minecraft 教育版面向家庭与课堂,提供编程入门、太空科学探索、网络安全学习等互动课程,支持免费试用。

商城(Marketplace)提供皮肤包、材质包、Minecoins 等个性化内容,支持创作者加入计划,成为官方合作伙伴。

Realms 与 Realms Plus 为玩家提供专属私人服务器,支持好友联机,Realms Plus 还包含额外功能与内容。

官网提供下载中心,包括 Java 版与基岩版服务器、游戏启动器、教育版试用版等资源。支持用户提交反馈、报告漏洞、获取帮助。

此外,页面还展示 Minecraft Experience 线下沉浸式体验馆、官方周边商品(服装、毛绒玩具)、壁纸资源、新闻动态(如电影上线、社区活动)以及开发者学习平台。

整体页面结构清晰,突出游戏多样性、教育价值与社区生态,适合新玩家入门与老玩家深入探索。


HN 热度 486 points | 评论 164 comments | 作者:SteveHawk27 | 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8879

  • Minecraft 的模组开发者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依靠反编译和去混淆的 Java 二进制文件进行开发,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投入与热情。
  • 即使没有源代码,通过反编译也能实现软件的修改,这证明了逆向工程在实际开发中的可行性。
  • Java 语言本身易于反编译,但大型代码库中的面向对象抽象会显著增加理解难度,即使有原始源码也难以阅读。
  • 面向对象编程的滥用,尤其是在不合适的场景中(如 HR 系统),会导致设计复杂且不符合现实逻辑,这是引发“OO 厌恶”的主要原因。
  • 企业级 Java 开发中过度使用 DAO、工厂模式和接口抽象,制造了不必要的复杂性,形成了“地狱般的代码库”。
  • 代码质量差并非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开发者使用方式的问题,但某些语言(如 Java)更容易写出糟糕的代码,比如在空值和可变性方面缺乏保障。
  • Kotlin 等现代语言通过语言设计减少了常见错误,使写出高质量代码更简单,推动了“函数式核心,命令式外壳”的编程范式。
  • 面向对象编程在某些场景下依然有效,但不应被当作万能解法,过度抽象会增加认知负担和维护成本。
  • 逆向工程中,即使代码未被混淆,缺乏注释和文档仍然让理解变得困难,抽象层级越高,分析难度越大。
  • C++ 的虚函数表(vtables)在静态分析中难以定位实现,是逆向工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 现代反编译工具已非常强大,优化编译后的代码通过反编译输出,反而比原始源码更易理解。
  • 某些领域(如图形框架)确实需要子类型等面向对象特性,但并非所有场景都适用,过度抽象会降低可维护性。
  • React、ImGUI 等 UI 系统虽底层可能涉及 OOP,但实际使用中更偏向函数式或数据驱动,说明 OOP 并非唯一实现方式。
  • 学术界和企业对面向对象的过度推崇,导致一代开发者形成错误的编程信仰,认为抽象总是正确的,忽略了其带来的复杂性。
  • 模组开发的难度与经典游戏模拟器社区的成就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后者实现了如《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的高性能在线多人功能。
  • Mojang 从 2019 年起提供官方映射文件,使模组开发不再依赖社区维护的去混淆映射,提升了开发体验。
  • 尽管提供官方映射,Mojang 仍对代码进行混淆,可能是为了在混淆的同时进行代码优化,提升性能或减小体积。
  • 代码混淆与提供映射并不矛盾,映射只是帮助开发者理解混淆后的名称,而混淆本身仍可带来优化或安全收益。

Nearly 90% of Windows Games Now Run on Linux #

https://www.tomshardware.com/software/linux/nearly-90-percent-of-windows-games-now-run-on-linux-latest-data-shows-as-windows-10-dies-gaming-on-linux-is-more-viable-than-ever

Linux 游戏兼容性再创新高,近 90% 的 Windows 游戏已能在 Linux 系统上运行。这一数据来自 ProtonDB 的最新统计,由 Boiling Steam 整理发布。该统计基于游戏在 Linux 平台上的可玩性评级,分为五个等级:铂金(绿色)表示完美运行;黄金(浅绿色)需轻微调整;银色(黄色)可运行但存在瑕疵;青铜(红色)处于银色与崩溃之间;崩溃(深红色)则无法启动。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新游戏获得铂金评级,而无法运行的游戏数量持续减少,表明 Linux 游戏生态正稳步发展。这一进展得益于 WINE 和 Proton 等技术的持续优化,以及 Steam Deck 等硬件推动的用户需求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更适用于桌面和笔记本用户,因其不考虑 Steam Deck 的性能瓶颈,因此对高配 PC 用户更具参考价值。随着 Windows 10 即将停止支持,越来越多用户转向 Linux 系统,Linux 游戏平台的可行性正变得前所未有的高。


HN 热度 466 points | 评论 245 comments | 作者:jamesgill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6925

  • 使用 Wine 配合 dxvk 和 cnc-ddraw 可以在 Linux 上更好地运行许多老游戏,甚至支持 16 位游戏在 64 位系统上运行。
  • Wine 的虚拟桌面功能可以优雅解决游戏强制全屏的问题,相比 Windows 上的 DxWnd 更稳定可靠。
  • Gamescope 可以实现游戏画面的整数缩放(如 2x 或 3x),提升视觉体验,配合 Wine 使用效果更佳。
  • 为每个游戏单独配置 Wine 环境(前缀)能有效避免兼容性问题,目前多数情况下无需此操作。
  • 某些 Unity 游戏因未压缩资源导致安装包体积巨大,可将游戏文件系统挂载为 SquashFS 压缩镜像,实现更小体积和更快加载。
  • 部分游戏因多核 CPU 兼容性问题崩溃,可通过 taskset 限制其仅使用单个 CPU 核心解决。
  • Wine 本身可被移植到 Windows,以解决 Windows 上的兼容性问题,实现“用 Windows 运行 Wine”。
  • 未来微软可能不再维护旧版兼容性,转而内置 Wine 作为兼容层,以减轻系统臃肿。
  • ReactOS 项目可能成为替代 Windows 的轻量级操作系统,具备兼容性但尚未成熟。
  • 当前 Windows 系统日益臃肿,微软应对策略是让用户升级硬件而非优化系统,这并不合理。
  • Windows 2000 的桌面界面在用户体验上优于后续版本,系统更简洁高效。
  • 除了用户界面,Windows 内部的旧 API(如 MFC、GDI、COMCTL 等)也应被移除以减轻负担。
  • WSL2 已经支持运行 Linux 环境,但运行 Windows 再运行 Linux 再运行 Windows 的嵌套方式显得荒谬。
  • 一些游戏(如《文明》)已通过 WineVDM 实现在 Linux 上运行。
  • dxwrapper 可用于 DirectX 7-9 游戏实现画面缩放,无需额外工具,配置简单。
  • Unity 游戏中存在大量未压缩资源,导致安装包体积远大于实际运行所需,可能与开发时的性能权衡有关。
  • 游戏开发者常选择以空间换时间,即使用未压缩资源来提升运行效率,尤其在 CPU 为瓶颈时。
  • 随着 SSD 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压缩资源对性能的提升已不明显,反而增加了存储负担。
  • 现代硬件进步使得压缩不再是性能优化的必要手段,但用户仍偏好小体积安装包。
  • 游戏开发者可能基于旧硬件假设进行资源优化,而这些假设在现代硬件上已不再成立。

YouTube is taking down videos on performing nonstandard Windows 11 installs #

https://old.reddit.com/r/DataHoarder/comments/1oiz0v0/youtube_is_taking_down_videos_on_performing/

YouTube 近期开始批量下架“非标准安装 Windows 11”类视频,内容包括:

  • 无需微软账户完成 OOBE(首次开机体验)
  • 在“不受支持”的老硬件上安装 Win11

多位技术博主(CyberCPU Tech 等)的教程已被移除,社区普遍认为这是平台方主动行为,而非微软投诉。微软本身一直默许甚至鼓励用户升级到 Win11,因此下架动机被指向:

  1. Google/YouTube 的 AI 审核机制把“绕过官方限制”视为“破解/规避”类违规;
  2. 视频形式比文字教程更易被算法命中;
  3. 微软虽不在意激活,但更希望用户走官方通道、保持完整遥测,因而对“本地账户”教程态度暧昧。
  • 有人呼吁把教程写成静态网页或放到 PeerTube、Rumble 等去中心化平台;
  • 老办法(断网、Rufus 改镜像、用旧版安装器)依旧可用,但新手难以搜到;
  • 大量用户借机再次表达“受够了大平台审查”,考虑全面转向 Linux;
  • 也有声音提醒:视频下架不代表信息消失,只是门槛提高,普通人更容易放弃。

HN 热度 449 points | 评论 422 comments | 作者:jjbinx007 | 14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4503

  • 视频形式的信息传递在信息密度上低于文本,尤其在需要快速查找或复制命令时,文本更具优势。
  • 有些人更倾向于通过观看他人实际操作来学习,尤其是对不熟悉命令行的非技术用户,视频能提供直观的上下文和操作参照。
  • 智能手机屏幕小,阅读文本时需频繁缩放和滑动,相比之下观看短视频更便于在移动设备上获取信息。
  • 现代互联网内容生态偏向视频,搜索引擎对视频内容的推荐权重更高,导致视频更易被发现和传播。
  • 人们的学习偏好多样,有人喜欢阅读,有人偏好视频或音频,不同形式各有适用场景,不应以单一标准评判优劣。
  • 视频内容常伴随广告和创作者的“寄生关系”,而纯文本内容更干净、无干扰,更适合专注获取信息。
  • 一些人认为过度依赖视频是现代互联网“去文本化”的体现,反映出人们不愿深入阅读的倾向,这与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有关。
  • 有人指出,批评视频内容的人往往忽视了不同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技术能力较弱或设备受限的用户。

Tinkering is a way to acquire good taste #

https://seated.ro/blog/tinkering-a-lost-art

文章探讨了“ tinkering”( tinkering)——即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和实验来学习与创造——在个人成长与技能提升中的重要性。

作者回顾自己早年虽然对多种事物充满好奇,却从未真正深入实践,直到后来才意识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是“ tinkering”。他将 tinkering 定义为不为特定目标,而纯粹出于兴趣去调整、拆解和改进事物的行为,例如调整游戏鼠标灵敏度、自定义 Linux 系统、改装机械键盘等。

作者指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只做能达成目标的事,另一种则享受过程本身。理想状态是两者结合。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不断尝试、失败、舍弃的过程中,这种实践应是短暂、探索性的,且频繁发生。

他分享了自己的 tinkering 实践:近期尝试了 GLSL 着色器、Rust 的过程宏、C++ 模板、Swift 应用开发,甚至开始使用 Helix 编辑器。这些并非工作必需,但都带来了深层理解与满足感。

作者强调,所有看似“无用”的学习时间都是有价值的。真正的“品味”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广泛尝试、筛选与舍弃逐渐形成的。只有不断质疑现状、打破常规、动手实验,才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判断力。

最后,他提出核心观点:如果你不 tinkering,你就没有真正的品味。


HN 热度 447 points | 评论 344 comments | 作者:jxmorris12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9499

  • 了解咖啡和巧克力的真正品质后,发现好东西与普通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而非细微差别,这让人重新爱上这些原本以为不喜欢的食物。
  • 美国市场上的咖啡和巧克力普遍质量平庸,真正优质的需要主动寻找,而其他国家如意大利、澳大利亚的普通产品已优于美国的主流品牌。
  • 一些美国主流巧克力和咖啡产品因成本控制使用劣质原料,如用植物油替代可可脂,导致口感不佳,甚至有刺鼻气味。
  • 像赫尔希巧克力、 Reese’s 等经典品牌虽有其独特风味,但与高品质巧克力相比,属于不同品类,其味道对部分人而言更像加工食品而非真正巧克力。
  • 超市中常见的咖啡多为过度烘焙的廉价混合豆,与本地精品咖啡店的豆子品质差距显著,但很多人仍习惯于这种口味。
  • 一些人对加工食品中的巧克力味有轻微不适感,可能是由于添加剂或防腐剂引起的喉咙刺激,这种反应并非个例。
  • 真正的高品质巧克力和咖啡能带来深刻愉悦,这种体验是普通产品无法提供的,且不会因品味提升而失去享受。

Tips for stroke-surviving software engineers #

https://blog.j11y.io/2025-10-29_stroke_tips_for_engineers/

本文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在经历脑部出血性中风(位于顶叶)并留下癫痫后遗症后的自我反思与生存建议。作者在 29 岁、职业生涯步入中期时遭遇中风,六年来的康复经历让他对自身认知和工作方式有了深刻理解。

首要建议是:一旦出现疲劳、意识模糊、恶心或身体一侧异常感觉,必须立即停止工作,躺下休息,补充水分,闭眼放松,主动逃离高压环境。

建议通过佩戴耳机、使用遮光罩、明确说“不”来主动屏蔽外界干扰。优先选择可控制环境工作,如居家办公,确保有随时休息和撤离的路径。

健康永远高于绩效。拒绝任何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要求,不必依赖他人善意,应主动运用法律保护,包括反歧视法规和员工援助计划。

工作方式上应“单线程”进行:减少任务切换,批量处理,完成一项再进入下一项。将工作记忆外化,使用笔记本、白板、清单等工具,避免大脑过度负荷。作者坦言自己常因过度思考而诱发先兆症状。

鼓励使用 AI 作为辅助工具,让它承担记忆和信息处理任务,让大脑专注于判断而非存储,不必追求“纯手工”工作方式。

将高难度思考安排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段(作者为早晨),其他事务尽量延后。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应尽量减少消耗,非必要岗位无需实时在线,建议关闭所有通知。

避免长时间会议,邮件沟通更高效。虽然作者喜欢人际互动,但意识到沟通成本极高,礼貌应对也消耗精力,需学会坦诚表达自己的极限。

文末附有研究资料说明:顶叶与前额叶共同构成“多重需求网络”,负责目标维持、注意力分配与任务更新。顶叶在信息重构、思维转换时负担更重,频繁切换任务会显著增加大脑负荷。中风或动静脉畸形手术后,病灶周围组织可能持续高敏,高负荷易诱发癫痫先兆与身体感知异常。

作者最后表达对所有中风幸存者的深切关怀,坦言自己仍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说“不”、应对他人失望。


HN 热度 442 points | 评论 157 comments | 作者:padolsey | 20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2419

  • 患中风后坚持工作需以健康为重,应选择远程办公、控制压力、及时休息,保持良好作息和身体锻炼,长期来看对恢复和职业可持续性有益。
  • Agile 本意良好,但实际执行中常被异化为高压工作模式,导致员工 burnout,其核心精神在实践中被严重扭曲。
  • 现实中许多所谓的 Agile 实践已偏离宣言初衷,演变为以 JIRA 工作流、频繁会议和强制承诺为核心的效率压榨工具。
  • DevOps 也面临类似问题,原本是文化与协作的体现,如今常被简化为缺乏技术深度的“管道敲击者”角色。
  • 一些人将 Agile 的失败归咎于“执行不当”,但更深层原因在于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制度性异化,而非单纯方法误用。
  • 企业推行 Agile 的真实动机常是增强控制力与透明度,而非真正提升团队效能,高层往往并不理解宣言精神。
  • SAFe 等大规模敏捷框架在资源充足、文化匹配的组织中可有效运行,但多数企业缺乏实施条件,难以成功。
  • 技术行业对年轻劳动力的依赖导致职业倦怠普遍,而 Agile 等管理方式加速了人力资本的消耗与替换。
  • 由于技术行业招聘年轻人才的趋势减弱,长期职业可持续性问题愈发突出,需重新思考工作模式与组织文化。

Boring is what we wanted #

https://512pixels.net/2025/10/boring-is-what-we-wanted/

文章发表于 2025 年 10 月 21 日,作者 Stephen Hackett 回顾了苹果 M1 芯片发布以来的五年发展历程,表达了对苹果自研芯片战略成功的高度认可。

文章指出,M1 Mac 的推出彻底改变了 Mac 的性能与能效平衡,首次实现了高性能、低功耗和超长续航的统一,打破了过去“快则热、冷则慢”的行业困局。作者亲身经历了从 M1 到 M4 Max 的升级,每一代产品都比前代更强大,性能超越了旧款 iMac Pro 和 Mac Pro。

尽管部分用户认为 M5 芯片的发布只是“平淡的迭代”,但作者强调,这种“无聊”的进步恰恰是苹果硅芯片战略的成功体现。过去依赖外部供应商(如 Intel、NVIDIA)时,硬件更新缓慢且问题频出;而如今苹果掌控芯片设计与制造,能够以稳定节奏推出持续进步的 SoC,实现可预期的演进。

作者认为,用户对“每年都有更新”的期待正是当初推动苹果转向自研芯片的初衷。如今这种规律性更新已成为现实,且对大多数用户而言,每一次升级都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将这种稳定进步称为“无聊”是误解了苹果硅芯片真正的成就。

文章最后强调,真正的进步不一定是颠覆性的革命,持续、可靠的演进同样值得肯定。苹果硅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可预测的增量改进”之上。


HN 热度 427 points | 评论 253 comments | 作者:Amorymeltz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8247

  • 苹果每年更新 CPU 虽看似平淡,但对消费者而言至关重要,能避免被迫购买三年前的旧款产品,维持合理的购买预期。
  • 尽管单次性能提升不大,但每年持续的微小进步累积起来,长期来看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 在 2025 年,苹果仍能实现 CPU 性能的年度实际提升,这在当前科技环境下已属难得。
  • M 系列芯片在能效和集成度方面表现卓越,尤其适合需要大量内存和低延迟访问的复杂数据处理任务。
  • 高性能计算场景下,Mac 的 CPU 与内存之间的低延迟优势远超普通 PC,即使使用高端 AMD 或 Intel 处理器也难以匹敌。
  • 与普通 PC 相比,Mac 在特定工作负载下表现更优,尤其是涉及大内存数据库和实时分析的场景。
  • 苹果的年度更新节奏有助于避免产品长期停滞,防止因缺乏新功能而拖延用户升级。
  • 一些评论者对苹果的“平淡”更新表示不满,实则是对创新的误解,忽视了持续迭代的价值。
  • 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复杂性决定了频繁换代并不现实,过度追求外观变化只会推高成本。
  • 人们对苹果更新的抱怨,往往源于对自身使用需求的误判,而非产品本身的问题。
  • 某些用户认为苹果的更新“强迫”每年升级,实则是开发者不断优化应用导致硬件需求上升所致。
  • 旧设备仍能获得长期系统支持,说明苹果的更新策略并非强制用户换机,而是服务于生态可持续性。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ChatGPT’s Atlas: The Browser That’s Anti-Web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2646

This is amazing. My entire web browser session state for every private and personal website I sign onto every day will be used for training data. It’s great! I love this. This is exactly the direction humans should be going in to not self-destruct. The future is looking bright, while the light in our brains dims to eventual darkness. Slowly. Tragically. And for what purpose exactly. So cool.

snorbleck

真了不起。我每天浏览的每一个私人网站的完整浏览记录,都将被用作训练数据。太棒了!我爱死这个了。这正是人类为了防止自我毁灭而应该前进的方向。未来看起来一片光明,而我们大脑中的光芒却在逐渐熄灭,最终陷入黑暗。缓慢而悲剧地。这又是为了什么呢?真酷啊。


Keep Android Ope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5827

Answer: bank/financial apps, enterprise apps, government apps and copyrighted media (music, video, games, books, …).

Those are the players that demand excessive control over end-user devices, and thus the ultimate driver behind the problem we’re discussing.

It’s not that a new mobile platform couldn’t possibly succeed. It’s an open platform that cannot, because aforementioned players don’t want it, and without them, mobile devices lose 90%+ of their usefulness, dooming them to become mere gadgets instead of (crappy, toylike) tools for everyday use.

TeMPOraL

银行/金融类应用、企业应用、政府应用以及受版权保护的内容(音乐、视频、游戏、书籍等)。

正是这些参与者要求对终端用户设备进行过度控制,因而成为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背后的根本驱动力。

不是因为新的移动平台不可能成功,而是这样一个开放平台无法成功,因为上述参与者不想要它;没有他们,移动设备会失去90%以上的实用性,注定使其成为纯然的小玩意儿,而非(糟糕的、玩具般的)日常工具。


AWS to bare metal two years later: Answering your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5567

I’m so surprised there is so much pushback against this.. AWS is extremely expensive. The use cases for setting up your system or service entirely in AWS are more rare than people seem to realise. Maybe I’m just the old man screaming at cloud (no pun intended) but when did people forget how to run a baremetal server ?

We have 730+ days with 99.993% measured availability and we also escaped AWS region wide downtime that happened a week ago.

This is a very nice brag. Given they are using their ddos protection ingress via CloudFlare there is that dependancy, but in that case I can 100% agree than DNS and ingress can absolutely be a full time job. Running some microservices and a database absolutely is not. If your teams are constantly monitoring and adjusting them such as scaling, then the problem is the design. Not the hosting.

Unless you’re a small company serving up billions of heavy requests an hour, I would put money on the bet AWS is overcharging you.

bilekas

我非常惊讶居然有这么多人反对这个观点.AWS 极其昂贵。将系统或服务完全建立在 AWS 上的使用场景,比人们普遍意识到的要罕见得多。也许我就是那个对着云大呼小叫的老古董(没有冒犯的意思),但人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忘记如何运维裸机服务器的了?

我们已经实现了730天以上的99.993%实测可用性,并且还成功躲过了一周前发生的 AWS 区域性大范围宕机。

这可真是个漂亮的炫耀。考虑到他们通过 CloudFlare 来提供 DDoS 防护和流量入口,这确实存在依赖关系,但在这种情况下,我百分之百同意,DNS 和流量入口完全可以是一份全职工作。而运行一些微服务和数据库,绝对算不上。如果您的团队需要不断地监控和调整它们(例如扩缩容),那么问题出在设计上,而不是托管环境上。

除非你是一家每小时需要处理数十亿个高负载请求的小公司,否则我敢打赌,AWS 正在对你收费过高。


Keep Android Ope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5309

I’m going to say something that probably will get me down votes:

Why do we have to beg Google to keep Android open? Seriously. So many open source projects have risen out of real and concrete needs and successfully made their way into our every day lives.

A new platform needs to rise that breaks out completely from Google. I’ve given PostmarketOS a go (with a PinePhone) and while today I can’t say it isn’t a daily driver for everyone it is certainly the route that needs to be taken.

I’m still unable to use it because is not easy to break away from Android, but is a platform that I think about almost every day, because I do not want to use Android anymore and I’m willing to sacrifice certain aspects to have an open and friendly platform on my hands. And if it is not PostmarketOS then let it be another project.

We need these kind of projects, not kneeling down to a company like Google and begging for Android to be open. Effort needs to be put elsewhere. That’s how major projects like Linux, BSDs and open source projects have flourished and taken the world.

liendolucas

我要说一些可能会招致反对票的话:

为什么我们要乞求谷歌保持安卓的开放性?说真的。许多开源项目都是出于真实和具体的需求而诞生的,并且成功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完全摆脱谷歌的平台。我尝试了 PostmarketOS(用的是 PinePhone),虽然现在我还不能说它适合所有人作为日常驱动,但这无疑是需要走的路。

我仍然无法使用它,因为很难摆脱安卓,但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这个平台,因为我再也不想用安卓了,我愿意牺牲某些方面,只为了能有一个开放、友好的平台在手中。如果不是 PostmarketOS,那就让它成为另一个项目吧。

我们需要的是这类项目,而不是向谷歌这样的公司下跪,乞求安卓保持开放。我们的精力应该用在别处。正是如此,Linux、BSD 以及其他许多开源项目才能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sideloadin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8134

I think we could set the bar substantially higher. Don’t even bother with discussion of sideloading. Talk about bounded transactions and device control.

What is needed is: Once I have purchased a device, the transaction is over. I then have 100% control over that device and the hardware maker, the retailer, and the OS maker have a combined 0% control.

BrenBarn

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标准定得高得多。别再费心讨论什么侧载了,直接谈谈有界交易和设备控制吧。我们需要的是:一旦我购买了设备,交易就此终结。我理应拥有对该设备100%的控制权,而硬件制造商、零售商和操作系统制造商加起来的控制权为0%。


Uv is the best thing to happen to the Python ecos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52272

I gotta say, I feel pretty vindicated after hearing for years how Python’s tooling was just fine and you should just use virtualenv with pip and how JS must be worse, that when Python devs finally get a taste of npm/cargo/bundler in their ecosystem, they freaking love it. Because yes, npm has its issues but lock files and consistent installs are amazing

hardwaregeek

我得说,这真是让我出了一口气!好几年了,我一直听别人说Python的工具链已经够用了,你只需要用virtualenv和pip就行,还说什么JavaScript的工具链肯定更烂。现在,当Python开发者们终于亲身体验了npm/cargo/bundler这些工具后,他们简直爱死它们了。是的,npm确实有问题,但它的锁文件和能够确保每次安装都一致的特性,简直太棒了。


YouTube is taking down videos on performing nonsta…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6112

For those who care at the first setup screen instead of answering any of the questions press Shift + F10

CMD will open

Type (no quotes) “net user Prefferedusername /add” (replacing Prefferedusername with the user name you wish to use) and press enter.

Next type “net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s Prefferedusername /add” and press enter.

Next type “net user Prefferedusername /active:yes” and press enter.

Next type “net user Prefferedusername /expires:never” and press enter.

Next type “net user administrator /active:no” and press enter.

Next type “net user defaultUser0 /delete” (this is case sensitive make sure the “U” is capitalized) and press enter.

Next type “regedit” and press enter.

This opens registry editor, navigate to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OOBE”

Delete “DefaultAccountAction”, “DefaultAccountSAMName”, and “DefaultAccountSID”

Right click on “LaunchUserOOBE” and rename it to “SkipMachineOOBE” and make sure the value is set to “1”.

Close registry editor and type “shutdown /r /t 0”

Brett_Riverboat

在初始设置界面,不要回答任何问题,而是按下 Shift + F10。

命令提示符(CMD)将会打开。

输入(不要带引号)“net user PreferredUsername /add”(将 PreferredUsername 替换为您希望使用的用户名),然后按回车键。

接着输入 “net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s PreferredUsername /add” 并按回车键。

接着输入 “net user PreferredUsername /active:yes” 然后按回车键。

接着输入 “net user PreferredUsername /expires:never” 然后按回车键。

接着输入 “net user administrator /active:no” 然后按回车键。

接着输入 “net user defaultUser0 /delete”(注意:此命令区分大小写,确保 “U” 是大写的),然后按回车键。

接着输入 “regedit” 然后按回车键。

这将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导航到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OOBE”。

删除 “DefaultAccountAction”、“DefaultAccountSAMName” 和 “DefaultAccountSID”。

右键单击 “LaunchUserOOBE” 并将其重命名为 “SkipMachineOOBE”,同时确保其值设置为 “1”。

关闭注册表编辑器,然后输入 “shutdown /r /t 0”。


Tinkering is a way to acquire good tast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1266

Decades ago, an old friend told me “I became a coffee expert, I learned everything there is to learn about beans, the ways to prepare them, the chemistry that goes into it, and now I can only enjoy a cup of coffee prepared by the most expensive machines from the most expensive beans. The shit part is that I enjoy it just as much as I enjoyed my shitty supermarket coffee back when I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coffee.”

That advice has stuck with me, and I try to have the least taste I can. I use $20 headphones and a $200 TV because I can’t tell what “good” is, and I enjoy music and movies as much as my friends with $600 headphones and $3k TVs do.

stavros

几十年前,一个老朋友告诉我:“我成了咖啡专家,学会了关于豆子的一切、制作它们的方法以及背后的化学知识,但现在我只能喝用最昂贵的豆子和最昂贵的机器制作的咖啡。糟糕的是,我对它的享受程度和我对咖啡一无所知时喝的糟糕超市咖啡一样。”

这个建议我一直记着,我尽量不去追求品味。我用20美元的耳机和200美元的电视,因为我分辨不出什么是’好’的,我享受音乐和电影的程度,和我用600美元耳机和3000美元电视的朋友们一样。


Keep Android Ope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3519

Back in the 2007 or when it came out in Sweden I bought the iPhone and started developing for it. This was cool, new and exciting and it was fine as long as my company was paying the $100 fee every year. But then I switched jobs and worked at a company which produced mostly open source code. Suddenly I would have to pay $100 every year just to be able to put my own software on the phone …

This is why I switched to Android, just for Google now to pull the rug from under my feet again …

jeena

早在2007年,或是在iPhone于瑞典上市时,我购买了它并开始为其开发。这很酷、崭新且令人兴奋,只要我的公司每年支付100美元的费用,一切就都还好。但后来我换了工作,加入了一家主要生产开源代码的公司。突然之间,我每年必须支付100美元,才能把我的软件装在自己的手机上……

这就是我转向安卓的原因,结果现在谷歌又来釜底抽薪了……


Minecraft removing obfuscation in Java Editio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51039

It’s extraordinary to me that Minecraft is both the game that has the most robust mod community out there and that the modders were working from obfuscated, decompiled Java binaries. With elaborate tooling to deobfuscate and then reobfuscate using the same mangled names. For over a decade! What dedication.

NelsonMinar

对我来说,《我的世界》不仅拥有最强大的模组社区,而且模组制作者们竟然是在被混淆过的、反编译的Java二进制文件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他们需要借助复杂的工具进行反混淆,然后再用同样被破坏的命名方式重新混淆。这一切持续了十多年!这是多么专注的奉献啊。


Nvidia takes $1B stake in Nokia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1836

Nvidia seems to be operating more like a sovereign wealth fund than a traditional business. They have a very-in-demand product, that is not likely to last forever, and is getting their fingers in as many pies as possible with the money and influence while they have it.

nrmitchi

英伟达的运营方式似乎更像主权财富基金,而非传统企业。他们手握一款炙手可热的产品,但这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他们正趁着现在拥有资金和影响力,尽可能多地涉足各个领域。


Tell HN: Azure outag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9790

Some exec at Microsoft told the Azure guys to ape everything Amazon does and they took it literally.

AdmiralAsshat

微软的一位高管曾指示Azure团队去照搬亚马逊的一切,他们还真就照字面意思去执行了。


Boring is what we wanted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9781

I always get a little bothered when I see negative reviews from a CPU update in Apple laptops. While a new CPU alone isn’t a thrilling update, it’s important that they do these regularly so consumers looking to buy aren’t forced to buy a 3 year old product with no idea when a refresh will come. I’ve been in this situation many times with Apple and it has been very frustrating. I’m glad they are back on a yearly refresh schedule.

I think the issue stems from too many people making their living off reviews that require something exciting to get views. When updates are more evolution than revolution, it makes for a more boring article/video. I always worry that these types of responses will lead Apple to do silly things, like leaving old chips out there too long, or adding pointless features just so there is something new to talk about.

al_borland

每当看到苹果笔记本电脑因CPU更新而获得负面评价时,我总是会感到有点困扰。尽管仅更新CPU本身算不上什么激动人心的升级,但苹果定期进行更新非常重要,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时就不会被迫购买一款三年前的旧产品,而且完全不知道下一次更新何时会来。我曾多次因苹果而陷入这种境地,这真的非常令人沮רוץ。我很高兴他们又回到了每年更新的节奏上。

我认为问题在于,有太多人靠写评测来谋生,而这些评测需要有爆点才能吸引眼球、获得流量。当一次更新更多是“进化”而非“革命”时,写出的评测文章或视频就会变得很无聊。我总是担心,这类评论会促使苹果做出一些愚蠢的行为,比如让旧款芯片在市场上停留太久,或者为了制造话题而添加一些毫无意义的新功能。


YouTube is taking down videos on performing nonsta…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4605

The solution is to run Linux. KDE is a good desktop environment: https://kde.org/

90% of Windows games run on Linux: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6925

LibreOffice is an okay office suite (good enough for my purposes): https://www.libreoffice.org/

GIMP is a good image editor: https://www.gimp.org/

VLC is a good media player: https://www.videolan.org/vlc/

breve

解决方案就是运行 Linux。KDE 是一个很好的桌面环境:https://kde.org/

90% 的 Windows 游戏可以在 Linux 上运行: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6925

LibreOffice 是一个还不错的办公套件(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好了):https://www.libreoffice.org/

GIMP 是一个很好的图像编辑器:https://www.gimp.org/

VLC 是一个很好的媒体播放器:https://www.videolan.org/vlc/


Using AI to negotiate a $195k hospital bill down t…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6987

Non-US person here.

Happy for your happy-end to that story!

Though why do you Americans put up with all this? I have heard the US is a democracy. So then insurance-based healthcare is what American people truly want?

egorfine

我不是美国人。 为你故事的圆满结局感到高兴! 不过,你们美国人为什么要忍受这一切呢?我听说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那么,基于保险的医疗制度就是美国人民真正想要的吗?


EuroLLM: LLM made in Europe built to support all 2…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3828

For those curious, the 24 official languages are Bulgarian, Croatian, Czech, Danish, Dutch, English, Estonian, Finnish, French, German, Greek, Hungarian, Irish, Italian, Latvian, Lithuanian, Maltese, Polish, Portuguese, Romanian, Slovak, Slovenian, Spanish, and Swedish.

Maltese, interestingly, is the only Afro-Asiatic derived language.

Hungarian, Finnish, and Estonian are the three Uralic languages.

All the others are Indo-European, Greek being the only Hellenic one, Irish the only Celtic, the rest are Baltic, Slavic, Italic, or Germanic.

(I originally used the term Balto-Slavic, though I was unaware of some of the connotations of that term until just now. Baltic and Slavic do share a common origin, but that was a very very long time ago)

adzm

好奇的话,24个官方语言分别是:保加利亚语、克罗地亚语、捷克语、丹麦语、荷兰语、英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法语、德语、希腊语、匈牙利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马耳他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

有趣的是,马耳他语是唯一的亚非语系语言。

匈牙利语、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是乌拉尔语系的三种语言。

其他所有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希腊语是唯一的希腊语族语言,爱尔兰语是唯一的凯尔特语族语言,其余的则分属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语族、意大利语族或日耳曼语族。

(我最初使用了“波罗的-斯拉夫语族”(Balto-Slavic)这个术语,但直到刚才我才知道它有一些我未曾了解的内涵。波罗的语族和斯拉夫语族确实有共同的起源,但那是在非常非常久远的以前。)


Using AI to negotiate a $195k hospital bill down t…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35292

having hired an expert in this field, I can tell you they aren’t really that sophisticated. I found myself with an absolute mountain of cash after an accident as part of a settlement. My medical insurance won’t pay claims until I’ve exhausted that cash. The claims I had were much higher than even the mountain of cash. The lawyer I hired use a pretty effective strategy: he contacted all of the claims against me and told them we could engage in N-way negotiations amongst all the parties until we came to a settlement so everyone got their nibble of the pie. Or they could get X today, where X was some amount that was a bit less than the rate the industry actually gets paid for those services. They all accepted.

The discounts he negotiated left me with tons of cash & were in excess of the fee he charged me.

sidewndr46

我请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可以告诉你们,他们并没有那么神通广大。在一场事故后,我通过和解协议拿到了一大笔钱。我的医疗保险公司在我用光这笔钱之前,不会赔付任何索赔,而我需要支付的索赔金额,远远超过了我得到的这笔钱。我请的律师采用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他联系了所有向我索赔的各方,并提出,要么由所有当事人一起进行多方谈判,直到达成和解,让每个人都分到一杯羹;要么他们今天就能拿到一笔钱(这笔钱比行业实际的服务费率要低一点)。他们全都接受了。他谈成的折扣,不仅让我手头剩下了巨额现金,而且折扣总额还超过了他向我收取的律师费。


Keeping the Internet fast and secure: introducing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42317

During the TLS handshake, the client tells the server which treeheads it has.

I don’t love the idea of giving every server I connect to via TLS the ability to fingerprint me by how recently (or not) I’ve fetched MTC treeheads. Even worse if this is in client hello, where anyone on the network path can view it either per connection or for my DoH requests to bootstrap encrypted client hello.

mtud

在TLS握手过程中,客户端会告诉服务器它拥有哪些树头。我不太认同通过TLS连接的每个服务器都能根据我获取MTC树头的最近时间(或未获取)来对我进行指纹识别。如果这些信息包含在客户端问候(Client Hello)中,那就更糟了,因为网络路径上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单次连接,或通过我的DoH(DNS over HTTPS)请求来启动加密的客户端问候,从而看到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