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07 HackerNews

2025-11-07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1. 撒哈拉以南非洲通过廉价太阳能与按需付费模式快速实现分散化电气化,但却面临电子废弃物、维护能力、外汇与碳价等持续性风险。
  2. Mozilla 支持网站未经人工审核的自动英文翻译覆盖日语本地化内容,引发社群负责人退出并要求移除与禁止训练用,暴露自动化翻译在开源社区的边界问题。
  3. Ratatui 汇总了 26 个基于 Rust 的终端界面项目,讨论指出 Rust 社区偏好 TUI 因其与终端工具的可组合性、键盘工作流和屏幕利用效率。
  4. 传闻 FBI 向托管商下令提供 Archive.today 用户地址、连接与支付记录,站点发布金丝雀暗示运营受法律压力,但命令真实性未被独立证实。
  5. 诺丁汉大学研制的蛋白基凝胶能模拟牙釉质生长、在两周内显著修复牙釉质并由初创公司推进临床商业化。
  6. Moonshot 发布的开源万亿参数推理模型 Kimi K2 Thinking 支持数百步工具调用并在多项基准上表现优异,标志开源大模型能力跃升。
  7. 国际刑事法院放弃 Microsoft 365,转用整合 Nextcloud 等的欧洲开源套件 openDesk,以强化数字主权并减少对美企依赖。
  8. 轻量级图形浏览器 Dillo 因应对 JavaScript、资源占用与 GitHub 依赖问题,正迁移到自建托管以保持低资源和可读性原则。
  9. OpenAI 更新政策,禁止在无持证专业人士参与下为他人提供定制化医疗或法律建议,并强调模型不是专业替代品。
  10. 文章讽刺为极少用户构建过度复杂技术栈的实践,主张按需引入复杂性并以最简单方案解决问题。

Solarpunk is happening in Africa #

https://climatedrift.substack.com/p/why-solarpunk-is-already-happening

这篇文章探讨了 “太阳朋克” 理念在非洲的发展现状,指出非洲正在通过一种创新的方式构建未来基础设施,尤其是在电力和农业方面。以下是文章的详细总结:

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 6 亿人缺乏可靠的电力供应,传统的电网扩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需求,原因在于成本过高和经济性差。以往的做法需要中央集权的电力生产、长距离的输电线和复杂的分配网络,这在很多偏远地区是不可行的。

随着太阳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从 1980 年的每瓦 40 美元下降到 2025 年的 0.20 美元,导致家庭太阳能系统的价格大幅下降。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太阳能系统。

2007 年,肯尼亚的 Safaricom 推出了 M-PESA 移动支付平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轻松转账。这种支付方式的普及使得小额支付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 “按需付费”(PAYG)模式的出现。用户可以支付小额的日常费用来享受太阳能的服务,降低了初始投资的门槛。

  1. Sun King: 该公司在家庭电力供应方面占有 50% 的市场份额,通过销售太阳能灯具和家庭太阳能系统,服务了数百万用户。
  2. SunCulture: 该公司提供太阳能灌溉系统,通过 PAYG 融资模式,使农民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对柴油的依赖,并同时获得碳信用,进一步降低成本。

这两个公司的成功与碳信用市场的结合密不可分。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企业能够获得碳信用,这些信用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从而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设备成本。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农民和家庭获得清洁能源,还促进了减排和气候变化的应对。

作者认为,这种分散式、模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是 21 世纪基础设施发展的未来。与以往的长周期的基础设施项目不同,现代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私人公司快速部署并灵活响应市场需求。

尽管前景广阔,但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外汇风险、政治和监管风险、违约风险、维护复杂性以及碳价格波动等挑战。如何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通过利用太阳能技术、移动支付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非洲正展现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模板,这不仅能帮助当地解决电力问题,还能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一模式有望在全球其他地区推广应用,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HN 热度 1122 points | 评论 545 comments | 作者:JoiDegn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7190

  • 太阳能设备在非洲的普及背后存在严重的电子垃圾问题,许多设备在付清贷款后迅速损坏,缺乏维修技能和资源导致超过 2.5 亿台设备闲置报废。
  • 技术援助项目常忽视长期维护,只注重短期交付,缺乏持续的培训、备件供应和资金支持,导致项目难以持续。
  • 将技术视为一次性资源而非基础设施,容易被拆解或挪用,例如水处理厂被当作金属矿石掠夺。
  • 一些成功案例表明,使用更简单、更易维修的旧设备并配合本地培训,能更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 无偿提供蚊帐等援助物资可能带来副作用,如污染食物来源,但整体公共卫生效益仍被证实为显著。
  • 在发达国家,技术维护同样面临挑战,但通常有更成熟的管理体系和预算支持。
  • 技术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文化、知识传承、经济生态和供应链的完整,不能仅靠硬件投放解决。
  • 西方援助常忽视当地文化与世界观差异,错误地认为只要提供资源就能实现现代化,这种观点带有殖民思维。
  • 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简单归因于资源缺乏或外部剥削,忽视了本地治理与文化因素,是一种刻板印象。
  • 现代科学的兴起并非全球同步,其发展依赖于特定的西方哲学基础,如对理性的信仰、宇宙可理解性观念等。
  • 不能将科技发展简单等同于技术发明,现代科学带来的系统性技术进步远超前科学时代。
  • 亚洲在历史上曾贡献大量发明,但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确实主要发生在欧洲,不能因历史贡献而否定这一事实。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support.mozilla.org/en-US/forums/contributors/717446

日本本地化社区负责人 marsf 在 2025 年 11 月 4 日宣布,正式结束 Mozilla 支持网站(SUMO)的日本语社区运营。他指出,自 10 月 22 日 SumoBot 自动翻译系统上线以来,该系统在未经过人工审核、缺乏沟通与控制的情况下,对超过 300 篇已归档的知识库文章进行了强制更新,直接采用英文机器翻译内容,且未遵循本地化翻译指南,导致原有本地化内容被覆盖,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marsf 强调,这些更改全部在生产环境执行,而非测试环境,属于对 Mozilla 使命的严重违背。他因此宣布退出 SUMO 贡献,并明确禁止使用其所有翻译成果作为 SumoBot 或 AI 系统的训练数据,同时要求移除其历史翻译数据。

其他社区成员如 Kiki 和 Michele Rodaro 回应表示理解与遗憾。Michele 指出,意大利和西班牙社区也已试行该系统,同样面临新贡献者培训困难、翻译流程被干扰等问题。她呼吁各语言社区应有自主权决定是否启用机器翻译,以保障本地化质量与新人培养。

目前,该事件引发对自动化翻译系统在开源社区中应用边界的广泛讨论。


HN 热度 901 points | 评论 714 comments | 作者:phantomathkg | 2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0770

  • 该回复语气机械,缺乏诚意,更像是为避免公开讨论而试图将对话转移至私下渠道。
  • 用词如“Would you be interested”和“talk about this further”显得不够真诚,应改为更主动的表达如“Would you be willing”。
  • 回复中“我为你的感受感到抱歉”将责任归于对方,未承认自身问题,缺乏道歉的诚意。
  • 该回复未体现对社区成员情感的共情,尤其在对方已明确表达强烈不满时,显得冷漠。
  • 该沟通方式反映出组织在危机处理中缺乏情感智能,即使沟通者本意良好,也难以被接受。
  • 该社区管理者可能并无实际决策权,仅负责安抚情绪,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 长期志愿者的退出通常意味着此前已多次尝试沟通但未获回应,其公开辞职声明可能只是最后一次努力。
  • 组织应提前建立沟通渠道,而非在问题爆发后才试图补救。
  • 通过电话或视频沟通是必要的,但前提是组织需真正愿意倾听并采取行动。
  • 该回复反映出组织内部沟通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基层人员无法有效传达问题。
  • 该事件暴露出组织对社区成员情感和贡献的忽视,缺乏对核心贡献者的尊重。

Ratatui – App Showcase #

https://ratatui.rs/showcase/apps/

该网页是 Ratatui 项目官网的“应用展示”(Showcase)页面,展示了使用 Ratatui 框架开发的多个终端用户界面(TUI)应用程序。Ratatui 是一个用于构建终端图形界面的 Rust 库,支持丰富的 UI 组件与布局系统。

页面列出了 26 个基于 Ratatui 构建的知名开源项目,涵盖系统监控、文件管理、开发工具、数据查看、游戏、网络诊断等多个领域。每个项目均配有简要说明,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其功能。

  • atuin:替代 shell 历史记录,使用 SQLite 存储命令并附加上下文信息。
  • bandwhich:按进程、连接和远程地址显示实时网络使用情况。
  • binsider:在终端中进行二进制文件分析。
  • bottom:跨平台的系统资源监控工具,支持自定义。
  • crossword:在终端中玩填字游戏。
  • csvlens:CSV 文件查看器,类似 less 但专为 CSV 设计。
  • dua:快速磁盘空间分析工具,支持并行处理,可高效删除无用文件。
  • fzf-make:结合 fzf 模糊搜索与预览功能执行 make 目标。
  • gitui:用 Rust 编写的 Git 图形化操作界面。
  • gpg-tui:GnuPG 的终端交互界面。
  • joshuto:类 Ranger 的终端文件管理器。
  • material:为终端提供 Material 设计风格的颜色主题。
  • minesweep-rs:Rust 编写的扫雷游戏。
  • oatmeal:支持 LLM 的终端聊天应用,支持多种后端(如 OpenAI、Ollama)。
  • oha:轻量级 HTTP 压力测试工具,提供实时 TUI 可视化。
  • oxker:用于查看和控制 Docker 容器的简单 TUI。
  • openapi-tui:在终端中浏览 OpenAPI 文档。
  • rainfrog:轻量级数据库交互工具。
  • rucola:终端 Markdown 笔记管理器,支持编译为 HTML。
  • scope-tui:终端示波器、矢量示波器与频谱分析仪。
  • slumber:终端 HTTP/REST 客户端。
  • steer:基于 AI 的本地开发辅助工具,支持脚本与 CI 自动化。
  • taskwarrior-tui:Taskwarrior 任务管理器的 TUI 界面。
  • television:快速、可扩展的模糊搜索工具,支持多种数据源。
  • trippy:结合 traceroute 与 ping 的网络诊断工具。
  • xplr:可高度定制的极简快速 TUI 文件浏览器。
  • yazi:基于异步 I/O 的超快终端文件管理器。
  • yozefu:用于探索 Kafka 集群数据的交互式 TUI,支持类 SQL 查询。

这些项目展示了 Ratatui 在构建高性能、美观且功能丰富的终端应用方面的强大能力,适合开发者参考学习或直接使用。


HN 热度 704 points | 评论 201 comments | 作者:AbuAssar | 2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0829

  • Rust 的 GUI 生态目前非常糟糕,开发者转向 TUI 是因为对理想化 Qt 框架的渴望,但担心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 TUI 的开发热情源于对 TUI 本身的喜爱,而非 Rust GUI 生态的缺失,即使有理想的 GUI 框架,TUI 开发者也未必会改变方向。
  • 使用键盘为主的 workflows(如 tiled 窗口管理器)时,TUI 更符合操作习惯,能减少打断工作流的鼠标操作。
  • TUI 使用终端的字体和主题,保证了视觉一致性,避免了 GUI 应用中常见的广告、动画和不一致的样式问题。
  • TUI 更高效利用屏幕空间,布局紧凑,没有多余“呼吸空间”或 padding,适合信息密集型操作。
  • TUI 与终端无缝集成,支持复制粘贴,而某些 GUI 应用甚至不支持文本选择,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 TUI 本身具有良好的键盘导航能力,而许多 GUI 应用缺乏有效的键盘支持,或依赖系统级键位,容易出现无法跳转或无法关闭弹窗的问题。
  • 虽然 TUI 默认缺乏 discoverability,但至少保证了键盘可操作性;而 GUI 虽然通常更易发现功能,但键位支持往往依赖开发者额外实现,否则可能完全不可用。
  • 优秀的 GUI 可以完全通过键盘操作,例如通过菜单中的热键提示学习快捷键,实现高效操作,无需依赖鼠标。
  • 未来目标是完全脱离鼠标,同时享受现代 GUI 桌面的便利性,实现高效、无中断的工作流。
  • TUI 的优势在于可组合性,能与 tmux、vim 等终端工具无缝协作,而 OS 级窗口缺乏类似成熟的集成方案。
  • TUI 是技术型用户的“身份象征”,体现其为键盘驱动用户服务的设计理念,与大众化 UI 形成对比。
  • TUI 看起来更酷,具有独特的技术美感和极客气质。
  • 实际上,大多数 TUI 应用在键盘可操作性方面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实现其理论优势。
  • 尽管 TUI 有理论上的键盘优势,但实际开发中受限于终端本身的局限性,如无法绑定某些修饰键或显示不明确。
  • GUI 实际上在键盘支持方面比 TUI 更强大,因为现代 GUI 框架通常提供更完善的键盘导航和快捷键机制。
  • 开发 GUI 需要承担额外成本,如国际化、本地化、可访问性、测试等,而 TUI 在这些方面负担更轻。
  • 对于开发者工具或特定领域应用(如 Verifiable Credentials),TUI 比 GUI 更合适,因为功能复杂但用户群体明确,且开发成本更低。

FBI tries to unmask owner of archive.is #

https://www.heise.de/en/news/Archive-today-FBI-Demands-Data-from-Provider-Tucows-11066346.html

Archive.today 是一个广为人知但神秘的网页存档服务,允许用户查看网站的历史快照,类似于互联网档案馆的 Wayback Machine,但规则更宽松,且可能提供匿名访问。该服务常被用于绕过新闻网站的付费墙,因此引发媒体行业的不满。

近期,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已向其托管服务商加拿大公司 Tucows 发出法院命令,要求提供与 Archive.today 用户相关的详细数据,包括地址、连接信息和支付记录。若 Tucows 拒绝配合,将面临处罚。目前尚无法核实该法院命令的真实性,但这一事件引发了 Archive.today 运营方的警觉。

为警示潜在风险,Archive.today 官方 X 账号于 2025 年 10 月底发布“金丝雀”信号,指向一份包含法院命令的 PDF 文件。这一做法借鉴了矿井中用金丝雀预警有毒气体的传统,意在表明服务可能面临法律威胁。

关于 Archive.today 的幕后运营者身份,目前存在多种猜测。2023 年芬兰博主 Janni Patokallio 的研究指出,该服务可能使用动态 IP 的僵尸网络来规避反爬虫机制,且运营者可能位于俄罗斯。但 2024 年另一项独立调查则认为,其背后可能是纽约的一名软件开发者,此前指向东欧的线索可能为误导。

尽管 Archive.today 长期以来未受重大打击,但此次 FBI 的介入可能对其运营构成实质性威胁。目前该服务的活跃度明显下降,官方博客和社交媒体更新也大幅减少,暗示其正面临严峻挑战。


HN 热度 662 points | 评论 346 comments | 作者:Projectiboga | 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6826

  • 人类应拥有获取知识的普遍权利,法律应保障信息自由,而非成为大公司牟利的工具。
  • FBI 的历史行为中存在大量争议,如监视民权领袖、处理案件失当,整体上难以被视为净正向机构。
  • 尽管 FBI 在打击腐败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其长期的过度扩张和缺乏监督导致其行为总体上弊大于利。
  • 有人认为 FBI 的某些行为虽有争议,但对维护社会安全仍具价值,不能全盘否定其存在意义。
  • 对 FBI 的批评不应因其他更严重的恶行而被忽视,小恶累积同样构成系统性问题。
  • 政府机构的不当行为不应因排名靠后而被轻视,其潜在危害需持续警惕。
  • 将 FBI 的恶行与日常琐事类比(如坏掉的鸡蛋)是荒谬的,因为其对社会的系统性伤害远超表面现象。
  • 现实中执法机构的滥用权力已导致社会不公,如以毒品执法为名进行经济掠夺。
  • 有人质疑对 FBI 的全面否定是否合理,建议以更现实视角看待执法机构的作用。
  • 与其争论 FBI 是否“净正向”,不如关注其行为是否符合民主与公民权利的基本原则。
  • 信息保存至关重要,FBI 试图追踪 archive.is 用户的行为是对知识自由的威胁。

New gel restores dental enamel and could revolutionise tooth repair #

https://www.nottingham.ac.uk/news/new-gel-restores-dental-enamel-and-could-revolutionise-tooth-repair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蛋白基凝胶,能够修复和再生牙釉质,有望彻底改变牙齿修复与预防治疗的方式。该研究由诺丁汉大学药学院与化学与环境工程系联合国际团队完成,成果已发表于《自然·通讯》。

这种凝胶无需含氟,通过模仿婴儿时期引导牙釉质生长的天然蛋白质机制发挥作用。它能快速涂抹于牙齿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保护层,填充牙齿的孔洞和裂纹,并作为支架从唾液中吸收钙和磷酸盐离子,促进有序的“外延矿化”过程,使新生矿物与原有牙釉质结构完美融合,恢复其原有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实验显示,经过两周治疗后,受损牙釉质的晶体结构已显著恢复,且再生后的牙釉质在模拟刷牙、咀嚼和酸性食物环境下的机械性能与健康牙釉质相当。该技术还可应用于暴露的牙本质,生成类似牙釉质的保护层,有效缓解牙齿敏感,并增强牙科修复体的粘接效果。

目前牙釉质一旦流失便无法自然再生,现有疗法如氟化物涂剂仅能缓解症状。而这项新技术安全、易用、可规模化,已通过初创公司 Mintech-Bio 推进产品转化,预计明年将推出首款临床产品。

研究团队表示,该技术兼顾临床实用性与患者需求,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改善牙釉质损伤相关口腔健康问题。


HN 热度 632 points | 评论 238 comments | 作者:CGMthrowaway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6995

  • 该研究为开放获取论文,建议用实际论文链接替换新闻稿链接以提高信息质量。
  • 目前尚不清楚该技术是否已获得监管机构批准作为商业化产品,目前信息仍属学术研究阶段。
  • 纳米氟化银已可自行购买并使用,相比传统氟化物更不易导致牙齿染色,但需注意其潜在副作用。
  • 有用户尝试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牙膏(如 Boka、Mirasensitive HAP+)并报告敏感性改善,但效果因人而异。
  • 纳米羟基磷灰石牙膏不含 SLS、parabens 等成分,但部分产品检测出微量铅、砷、汞,虽在监管标准内,但环保组织仍持保留态度。
  • 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产品后是否需要漱口仍存争议,部分建议仅漱口不冲洗以保留效果。
  • 有用户使用无添加牙膏片(如 NoBS)多年,发现小龋齿自行修复,牙医检查也未发现异常。
  • 与传统 CPP-ACP 类产品(如 GC Tooth Mousse)相比,新方法可能在机制或效率上存在差异,但尚需临床验证。
  • 医疗领域存在大量“炒作”现象,许多初步研究无法通过后期临床试验,公众需警惕“伪突破”。
  • 学术界存在“发表或死亡”的压力,导致研究夸大成果,影响科学可信度。
  •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行政人员比例过高,导致科研动机偏向资金获取而非真正科学贡献。
  • 未来牙齿再生技术可能颠覆传统牙科产业,但目前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Kimi K2 Thinking, a SOTA open-source trillion-parameter reasoning model #

https://moonshotai.github.io/Kimi-K2/thinking.html

Kimi K2 Thinking 是目前性能最强的开源思维模型,作为具备自主推理能力的智能体,它能够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进行逐步推理,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达到领先水平。该模型支持高达 200 至 300 次连续工具调用,无需人工干预,可在数百步中保持逻辑连贯,解决复杂问题,标志着测试时扩展能力的最新进展。

在关键评测中,Kimi K2 Thinking 在 Humanity’s Last Exam(HLE)上取得 44.9% 的得分(使用工具),在 BrowseComp 上达到 60.2%,在 SWE-Bench Verified 上达到 71.3%,展现出卓越的跨领域推理、编程、搜索和写作能力。

该模型在处理高难度学术问题时表现突出。例如,它成功通过 23 次交替推理与工具调用,解决了博士级别的数学问题,涉及双曲空间中的采样过程与概率密度函数推导。问题要求计算特定点处的对数概率函数 ℓₖ(n),模型通过分析采样函数结构,识别其对应于双曲空间中的指数映射,并结合已知的双曲正态分布公式,推导出精确表达式。

Kimi K2 Thinking 已上线 kimi.com 的聊天模式,完整智能体模式即将推出,并可通过 Kimi K2 Thinking API 调用。该模型代表了在复杂任务规划、长期推理与多工具协同方面的重要突破。


HN 热度 553 points | 评论 215 comments | 作者:nekofneko | 10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6070

  • Kimi K2 Thinking 和 MiniMax M2 Interleaved Thinking 等开源模型已达到或接近前沿水平,标志着开源大模型进入新阶段。
  • 本地运行 GPT 和 Claude Sonnet 等模型已成为可能,得益于其开源权重,类似 DeepSeek 的突破性时刻正在重演。
  • 使用 OpenRouter 调用 Moonshot 的 Kimi K2 Thinking 模型时,结果明显劣于直接调用,可能因量化处理导致性能下降。
  • OpenRouter 在 API 层强制量化,而非账户级设置,造成开发者体验不一致。
  • SVG 生成任务(如“一只鹈鹕骑自行车”)虽起源于玩笑,但逐渐成为衡量模型能力的非正式指标。
  • 该任务虽不直接衡量智力,但因其兼具直观性与挑战性,能反映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
  • 任务的难点在于需要模型具备对世界模型的近似理解能力,而非单纯文本生成。
  • 该任务测试的是模型在特殊表示形式(如 SVG)中生成视觉内容的能力,而非通用智能。
  • 有人质疑该任务是否真正衡量智能,认为其与数学或逻辑推理等更核心的智能指标无关。
  • 未来更理想的测试应是能反映真实推理能力的题目,如数学证明或复杂问题求解。
  • 当 AI 表现出类似人类的沮丧情绪甚至“删除代码库”时,可能标志着其具备某种类意识行为。
  • 但这种行为更可能是模型模仿训练数据中的语言模式,而非真正拥有情绪。
  • 真正的情绪需要生物体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而 LLM 仅是文本模拟器,不具备情感基础。
  • 该 SVG 任务的挑战性在于,即使对人类而言,设计一个合理且美观的鹈鹕骑自行车的 SVG 也十分困难。
  • 模型在该任务上的表现可能与其生成复杂结构化输出的能力相关,而非整体智能。
  • 推测模型在训练中若接触过类似任务,可能通过“作弊”方式应对,但若任务未被训练数据覆盖,则能真实反映能力。
  • 使用温度为 0 的推理设置时,仍可能存在非确定性,因初始种子值可能随机变化。
  • 运行万亿参数模型需高性能硬件,如高内存带宽的服务器和多块 GPU。
  • 采用 llama.cpp 优化可在中等配置工作站上运行大模型,但推理速度较慢,尤其在“思考”模式下。
  • 推荐使用 EPYC 架构搭配多通道 DDR5 内存和高端 GPU(如 RTX 6000 Pro)以提升性能。
  • Xeon Sapphire Rapids 处理器实际内存带宽低于理论值,不推荐用于此类任务。
  • 通过 OpenRouter 等平台可避免本地部署的硬件难题,由第三方负责模型运行。

ICC ditches Microsoft 365 for openDesk #

https://www.binnenlandsbestuur.nl/digitaal/internationaal-strafhof-neemt-afscheid-van-microsoft-365

国际刑事法院(ICC)宣布将告别微软 365,转而采用名为 Open Desk 的欧洲开源办公软件套件。这一举措由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报道,标志着欧洲公共部门在数字主权方面迈出重要一步。Open Desk 由德国联邦内政部支持的 Zentrum Digitale Souveränität(Zendis)开发,是欧洲数字基础设施联盟 DC-EDIC 的一部分,旨在减少对美国科技巨头的依赖。

尽管微软表示与 ICC 的客户关系依然重要,并强调从未中断对 ICC 的服务,但此前曾有报道指出,ICC 首席检察官卡里姆·汗的微软邮箱被突然停用,引发对数字安全和外部控制的担忧。这一事件加剧了欧洲政府对技术依赖的警惕,尤其在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后,其对 ICC 的公开批评和制裁威胁更促使机构寻求自主解决方案。

Open Desk 将被纳入荷兰政府的“我的办公室”(Mijn Bureau)项目,该项目由荷兰中央政府、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和荷兰市政协会(VNG)共同推进,旨在推动公共部门使用欧洲本土的开源技术。VNG 在最新政策文件中呼吁加强技术自主权,将提升数字韧性列为国家数字战略的核心目标。

此举不仅反映欧洲在数字主权上的战略转向,也可能成为未来更多公共机构摆脱美国科技依赖的示范。


HN 热度 514 points | 评论 158 comments | 作者:vincvinc | 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7342

  • openDesk 是德国内政部于 2021 年发起的替代 Microsoft 365 的项目,2025 年移交至国有机构 ZenDis 统筹管理。
  • openDesk 集成了多个开源项目,包括 Nextcloud、Collabora、Element、XWiki、Jitsi、OpenXchange、CryptPad、OpenProject 等。
  • CryptPad 被选入德国“主权工作空间”项目,即 openDesk,其技术与知识管理由 XWiki 项目支持。
  • 德国数字主权倡议已取得显著进展,预计已有超过 10 万政府员工每日使用 openDesk。
  • StackIt 是 LIDL 推出的云服务,对标 AWS 和 GCP,支撑其超 1 亿用户应用和约 50 万员工的数字化战略。
  • Microsoft 常以裁员或转移业务为威胁,影响政府采购决策,被指利用就业问题进行施压。
  • openDesk 使用 Collabora Online,其基于 LibreOffice Online,是开源的在线办公套件。
  • Collabora 是 LibreOffice 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对项目发展有重要影响。
  • 德国选择依赖美国技术基础设施存在战略风险,尤其在国际司法不被美国承认的背景下。
  • GPL 许可证并不要求源代码公开,只要向用户交付即可,企业可通过销售支持或软件获取源码,符合 GPL 规范。
  • 获得 GPL 软件源码的用户有权自由发布,非公开协议无效,如 Rocky Linux 的实践所示。
  • 律师行业曾长期依赖 Microsoft Word 和 WordPerfect,如今转向开源格式是趋势转变的体现。
  • WordPerfect 仍持续更新,保留 Windows 95 风格界面,被部分用户视为怀旧选择。
  • openDesk 项目在生产环境中推荐使用企业版,部分组件如 Nextcloud Enterprise 和 COOL Controller 的源码未公开。
  • 项目文档显示某些组件包含专有代码或未公开的补丁,引发对“完全自由软件”承诺的质疑。
  • 有用户建议尝试 LibreOffice 或 OnlyOffice 作为替代 Microsoft/Google 文档的开源方案。

Dillo, a multi-platform graphical web browser #

https://github.com/dillo-browser/dillo

Dillo 是一个跨平台的图形化网页浏览器,以速度快、占用资源少著称,注重个人安全与隐私保护。它基于 FLTK 1.3 图形用户界面工具包开发。

项目主页为 dillo-browser.github.io,采用 GPL-3.0 开源许可证。目前项目在 GitHub 上拥有 1,000 颗星和 57 次 Fork,活跃度较高。

Dillo 的主要特点包括:

  • 轻量级设计,启动迅速,内存占用低。
  • 支持多种平台,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
  • 内置对 CSS、HTML 的基本支持,能渲染网页内容。
  • 提供对鼠标后退/前进按钮的支持,提升浏览体验。
  • 最近更新(2025 年 10 月)修复了 OAuth 认证中根路径重定向时无法保存 Cookie 的问题。

项目维护者鼓励社区提交补丁和 Pull Request。此外,Dillo 有多个衍生版本,如 dillo-plus、dilloNG、D+ 浏览器和 Mobilized Dillo,供用户选择。

重要提示:自 2023 年 12 月起,原官网 dillo.org 已不再由 Dillo 开发团队控制。旧网站内容已通过 GitHub Pages 和 Wayback Machine 存档,可供查阅。

项目支持通过 Liberapay 进行资助,欢迎开发者和用户支持该项目的持续发展。


HN 热度 427 points | 评论 164 comments | 作者:nazgulsenpai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6266

  • Dillo 项目正在从 GitHub 迁移至自建服务,包括新网站、代码仓库和缺陷跟踪系统,以实现完全脱离 GitHub 的依赖。
  • 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 GitHub 响应缓慢、资源占用高、依赖 JavaScript 且无法在 Dillo 浏览器中正常阅读,以及强制用户注册和缺乏与其他代码托管平台的互操作性。
  • GitHub 的网络流量消耗过大,加载一个仓库首页需 3MB,远超 Dillo 项目单次发布包的大小,不符合轻量级设计原则。
  • 项目维护者希望缺陷跟踪系统能直接在 Dillo 中浏览,实现完全自包含和无依赖开发。
  • 有人认为微软是“有史以来最不道德的公司”之一,因此拒绝使用 GitHub 是道德选择。
  • 也有观点指出,尽管微软存在争议,但其他公司如 Nestlé、亚马逊、现代汽车等在劳工剥削、环境破坏等方面同样严重,不应只聚焦单一企业。
  • 有人提出,GitHub 的长期存在依赖于网络效应,而替代服务若无人使用则无法形成规模,因此放弃 GitHub 可能是“投降式”的想法。
  • 有人建议使用 SourceHut 作为替代方案,因其轻量、无广告、支持问题和 Wiki 内嵌于仓库中。
  • 有用户关心迁移后如何接收发布通知,目前依赖 GitHub RSS,希望新平台能提供类似功能。
  • 有人提醒旧域名 dillo.org 未被项目方控制,可能被恶意利用,需注意安全风险。
  • 项目新网站在放大字体时页面无法自适应,出现横向滚动,问题源于 CSS 中使用了固定宽度而非最大宽度。
  • 有人建议将页面宽度设置为 max-width 以改善响应式体验,避免在字体放大或窗口缩小时出现布局问题。
  • Dillo 项目在 NetBSD 上运行良好,用户希望未来能用于构建 Tor/I2P 隐蔽网络浏览器。
  • 项目目前在 CSS 和 HTML 支持方面有限,但存在扩展支持的意愿,主要受限于资源不足。

https://www.ctvnews.ca/sci-tech/article/openai-updates-policies-so-chatgpt-wont-provide-medical-or-legal-advice/

OpenAI 近日重申,ChatGPT 不能用于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或医疗建议,强调这并非新政策,而是对原有使用条款的进一步澄清。公司指出,ChatGPT 从未被设计为专业法律或医疗建议的替代品,但仍是帮助用户理解法律与健康信息的有用工具。

此次更新于 10 月 29 日发布,明确禁止用户在缺乏持证专业人士参与的情况下,利用 ChatGPT 获取需持证执业的个性化建议。此前,2025 年 1 月 29 日的政策已要求用户不得从事可能严重影响他人安全、福祉或权利的行为,包括提供定制化的法律、医疗或财务建议。

研究显示,ChatGPT 在医学问答中的表现有限:一项由 Waterloo 大学主导的研究发现,其回答仅有 31% 完全正确,34% 表达清晰。另一项 UBC 的研究指出,ChatGPT 的语言具有高度说服力,甚至可能影响患者与医生的沟通效率。患者常因 AI 提供的“自信”建议而提前形成判断,导致医生面临挑战。

OpenAI 强调,模型行为本身并未改变,用户仍需谨慎对待 AI 生成内容,尤其在涉及健康与法律等关键领域时,应以专业人员意见为准。


HN 热度 369 points | 评论 409 comments | 作者:randycupertino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5965

  • ChatGPT 的使用条款限制的是基于其构建应用并为他人提供法律或医疗建议,而非用户个人使用。
  • Epic 是美国医院广泛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而非游戏公司 Epic Games。
  • 将 AI 嵌入游戏如《堡垒之夜》中提供医疗建议的设想虽有趣,但目前不可行。
  • OpenAI 的 API 和 ChatGPT 共享统一的使用条款,用户不能利用 AI 输出对个人产生法律或重大影响的决策。
  • AI 生成内容不能用于教育、就业、信贷、保险、医疗、法律等关键决策,因需人类判断责任。
  • 企业使用 AI 辅助客服或支持系统是常见做法,但需注意责任归属。
  • AI 在法律和医疗领域仍可能出错,已有法官因使用 AI 撰写判决书而被曝光。
  • 专业人员使用 AI 作为辅助工具,如法律或医疗从业者,只要最终由人类审核并承担责任,是可接受的。
  • 仅将 AI 输出作为参考,人类专家需验证其准确性,否则无实际价值。
  • 限制 AI 用于关键决策主要是为了规避法律责任,而非技术能力不足。
  • 将 AI 输出包装成专业服务并收费,若无专业人员参与,可能构成欺骗行为。
  • 仅靠条款规避责任在法律上可能无效,实际责任仍需由使用者承担。

What the hell have you built #

https://wthhyb.sacha.house/

这是一篇关于软件系统设计的反思性文章,作者以强烈讽刺的语气批评了过度复杂的技术架构。文章指出,一个仅服务于 12 名用户(其中 6 个是测试账号)的系统,却采用了 15 个微服务、8 种数据库、Kubernetes 集群、4 个消息队列、服务网格和耗时两小时的 CI/CD 流水线,严重脱离实际需求。

作者质疑这种设计是否源于盲目追求“高大上”技术,甚至调侃“Redis 和 MongoDB 在对话”这种荒谬组合。核心观点是:当前系统根本不需要分布式架构,一台服务器加一个 PostgreSQL 数据库,再辅以 Redis 缓存就完全足够。

文章强调,复杂性不是能力的体现,真正的技术能力在于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作者呼吁开发者在设计系统时保持清醒,避免因假设未来会爆发式增长而提前构建过度复杂的系统。只有在有明确证据证明需要扩展时,才应引入复杂性。

最后,作者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你能否不画复杂架构图,就向一名初级开发者清晰解释系统的工作原理?如果不能,说明系统已经失控。简洁才是真正的优雅。


HN 热度 303 points | 评论 219 comments | 作者:sachahjkl | 16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2803

  • 有时过度专注于技术实现是一种逃避真正重要工作的拖延行为,比如与客户、投资者沟通等。
  • 真正的生产力来自于优先处理关键但不愉快的任务,而非只做自己感兴趣的工程挑战。
  • 产品架构良好但缺乏客户,说明营销和市场推广才是当前最需要投入的领域。
  • 完全没有进行市场推广的情况下,很难判断产品是否真的优秀,因为缺少真实反馈。
  • 过度追求复杂架构(如微服务)往往源于对技术的过度热情,而非实际需求,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复杂性。
  • 真正的挑战在于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而非构建无意义的技术复杂性,后者并不带来乐趣。
  • 技术复杂性有时是学习过程中的自然产物,但若脱离实际需求,则成为负担。
  • 企业高层对技术架构的偏好(如强制微服务)可能影响工程师选择,导致违背实际效率的决策。
  • 系统设计面试中对微服务的偏好反映的是行业意识形态,而非实际工程最优解。
  • 微服务架构的引入应基于独立扩展和容错的实际需求,而非盲目追求技术潮流。
  • 垂直扩展在许多场景下比水平扩展更简单、更高效,但常被低估。
  • 与客户沟通、明确目标、推动产品落地等“不愉快”的工作,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FBI tries to unmask owner of archive.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7144

We need to preserve data. The FBI is trying to kill data.

We can not allow the FBI to work for Evil here. I actually think there should be a human right to data. With that I mean, primarily, knowledge, not to data about a single human being as such (e. g. “doxxing” or any such crap - I mean knowledge).

Knowledge itself should become a human right. I understand that the current law is very favourable to mega-corporations milking mankind dry, but the law should also be changed. (I am not anti-business per se, mind you - I just think the law should not become a tool to contain human rights, including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t all times.)

Wikipedia is somewhat ok, but it also misses a TON of stuff, and unfortunately it only has one primary view, whereas many things need some explanation before one can understand it. When I read up on a (to me) new topic, I try to focus on simple things and master these first. Some wikipedia articles are so complicated that even after staring at them for several minutes, and reading it, I still haven’t the slightest clue what this is about. This is also a problem of wikipedia - as so many different people write things, it is sometimes super-hard to understand what wikipedia is trying to convey here.

shevy-java

我们需要保护数据。FBI正试图扼杀数据。

我们不能允许FBI在这里为邪恶效力。我实际上认为,数据权应该是一项基本人权。我指的是,主要是知识,而不是指关于某个特定个人的数据(例如“人肉搜索”或任何这类垃圾——我指的是知识)。

知识本身应该成为一项基本人权。我理解,现行法律非常有利于那些榨干全人类的巨型公司,但法律也应该随之改变。(请注意,我并非从根本上反对商业——我只是认为,法律不应沦为一种用来限制基本人权的工具,其中就包括随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

维基百科还算不错,但它也遗漏了大量内容,而且不幸的是,它只有一个主要观点,而许多事情在得到一些解释之前是难以理解的。当我研究一个对我来说全新的主题时,我会尝试专注于简单的内容,并先掌握它们。有些维基百科文章太复杂了,即使我盯着看了几分钟并读完之后,仍然对其内容一无所知。这也是维基百科的一个问题——因为有太多不同的人在撰写内容,有时让人很难理解维基百科在这里究竟想表达什么。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0843

This is rich

We want to make sure we trully understand what you’re struggling with.

The post literally starts with a list of grievances. Maybe ask the AI for an executive summary and the key points.

ares623

这可真有意思。

我们要确保我们真正理解你遇到的问题。

帖子开头就是一长串的抱怨。或许可以让AI提供一份摘要和要点。


Why aren’t smart people happi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7102

Might be useful to ask a different question: What makes people happy?

It’s things like relationships, satisfying work, accomplishment. (and many, many more)

Then the real question emerges: How many of those happiness ‘sources’ are made better by intelligence? What percentage?

Relationships? Seems like no. Work? Also seems like no, lots of work doesn’t make use of a high IQ that people enjoy nonetheless. Accomplishment? Strikes me as most likely of the three, but it’s also very relative.

And another thought,

Asking why smart people aren’t happier is a bit like asking why people who can jump high aren’t more empathetic. There’s no direct link between the two, you have to dip out to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Like: someone who can jump high is fitter > fitter people are healthier > healthier people have more mental time to be empathetic with > people who can jump high are more empathetic. For intelligence, we say smart people are happier. Same thing, happiness is not directly correlated. Instead: Smart people are better able to create the outcomes they want > They select outcomes that make them happy > Their environment makes them happy > Smart people are happier. (These are illustrations of the idea, not actual logical chains or claims.)

Ardon

或许换个问题会更有帮助:是什么让人们快乐? 是人际关系、有意义的工作、成就感这类事物(当然还有很多)。

那么,真正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在这些幸福的“来源”中,有多少是因智力而得到改善的?占比多少呢? 人际关系?似乎没有。工作?似乎也没有,很多工作并不需要高智商,但人们依然乐在其中。成就感?在我看来,这三者中最有可能与智力相关,但它本身也非常相对。

还有另一个想法: 问聪明人为什么不快乐,有点像问为什么跳得高的人同理心更强。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你必须诉诸于物质条件。例如:跳得高的人更健康 > 更健康的人身心更佳 > 他们有更多心力去体谅他人 > 因此跳得高的人同理心更强。对于智力,我们也可以说聪明人更快乐。道理是一样的,快乐并非直接相关。相反,逻辑是这样的:聪明人更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 他们会选择让自己快乐的结果 > 环境因此让他们快乐 > 所以聪明人更快乐。(这些只是为了阐明观点,并非严谨的逻辑链条或定论。)


Why aren’t smart people happi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8032

As I heard someone say, happiness is your reality minus your expectations.

Smart people see more variables that could be changed, more components that could be modified, and are less likely to accept things as they are. This creates a false sense of ease by which reality could be modified, and thus higher expectations for the world around them.

I suspect this misplaces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but the two are also very strongly correlated for many people.

zdragnar

正如我听人所说,快乐等于你的现实减去你的期望。

聪明人能看到更多可变的因素,更多可调整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太可能接受事物的现状。这产生了一种虚假的轻松感,仿佛现实可以被轻易改变,从而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抱有更高的期望。

我怀疑这会错置幸福和满足感,但这两者在许多人身上也高度相关。


The trust collapse: Infinite AI content is awfu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5020

Doesn’t matter. We must keep building more and more technology no matter the cost. Have an idea for a business? Build it. Does your business make the lives of people worse? Doesn’t matter, keep pushing. Could some new technology ruin the lives and relationships that people have? Doesn’t matter, just build it. We always need more, need to do more. Every experiment is valid, every impulse must be followed. More complexity, more control, more distraction, more outrage, more engagement. Just keep building forever no matter the cost.

everdrive

无所谓。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持续不断地建造更多的技术。有商业想法?那就去实现它。你的生意是否让人的生活变得更糟?无所谓,继续推进。这项新技术是否会毁掉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无所谓,直接造出来就行。我们总是需要更多,需要做得更多。每一个实验都是有效的,每一个冲动都必须去满足。更复杂,更受控,更分心,更愤怒,更投入。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永远不停地建造下去。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0974

I’m not really able to understand the finer details but I think I picked up enough to get the broad strokes.

Really though, all I needed to see was the phrase “jump on a quick call” to form an irrationally strong opinion. That phrase instantly warms my entire body with rage.

jahsome

我其实不太能理解那些细枝末节,但我大概抓住要点,明白了个大概。 不过说真的,我只要一看到“跳个快速电话”这句话,就立刻会形成一种近乎偏执的强烈反感。每次看到这个短语,都让我怒火中烧。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0907

10+ years in Japan. The message here is much deeper from my perspective. “Let’s jump on the call” is not the solution. The guy was stripped off of his face. I love Japan for being human. Small business bar or restaurant with 3 tables. Not everything should be streamlined for a quick call solution… the process was pushed on his head. Google nemawashi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deptima

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依我之见,这则评论的内涵要深刻得多。“我们打个电话吧”并非解决之道。那个男人的尊严被剥夺了。我之所以热爱日本,正是因为它的人情味。只有三张桌子的街边小酒馆或小餐馆。并非所有事情都应该为了“打个电话”这个快速解决方案而被流程化……这个过程是强加给他的。了解一下日本的“根回し”(Nemawashi)决策过程吧。


Dillo, a multi-platform graphical web brows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7108

Maintainer here.

We are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Dillo away from GitHub:

They should survive HN hug.

The CI runs on git hooks and outputs the logs to the web (private for now).

All services are very simple and work without JS, so Dillo can be developed fully within Dillo itself.

During this testing period I will continue to sync the GitHub git repository, but in the future I will probably mark it as archived.

See also:

rodarima

维护者在此。

我们目前正在将 Dillo 从 GitHub 迁移出去:

这些服务应该能够承受 HN(Hacker News)的流量冲击。

持续集成通过 Git hooks 运行,并将日志输出到网上(目前是私有的)。

所有服务都非常简单,无需 JavaScript 即可运行,因此 Dillo 完全可以在其自身内部进行开发。

在此测试期间,我将继续同步 GitHub 的代码库,但未来我可能会将其标记为已归档。

另请参阅: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1090

I’m sorry for how you feel about us kicking you in the balls.

Would you like to hop on a quick call to chat about this further?

Just a quick lil call.

Quick lil ol' callerino.

Hoppity hip hop.

getnormality

很抱歉让你有被我们踢到蛋蛋的感觉。

你想不想快速通个电话来聊一聊这件事?

就一个简短的电话。

一个简短的、小小的电话。

蹦蹦跳跳地来电话。


Dillo, a multi-platform graphical web brows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9453

Many reasons, in no particular order:

  • It is extremely slow and resource intensive. Opening any link/page takes at least 3 seconds on my fastest computer, but the content is mostly text with images.

  • It cannot be used without JS (it used to be at least readable, now only the issue description loads). I want the bug tracker to be readable from Dillo itself. There are several CLI options but those are no better than just storing the issues as files and using my editor.

  • It forces users to create an account to interact and it doesn’t interoperate with other forges. It is a walled garden owned by a for-profit corporation.

  • You need an Internet connection to use it and a good one. Loading the main page of the dillo repo requires 3 MiB of traffic (compressed) This is more than twice the size of a release of Dillo (we use a floppy disk as limit). Loading our index of all opened issues downloads 7.6 KiB (compressed).

  • Replying by email mangles the content (there is no Markdown?).

  • I cannot add (built-in) dependencies across issues.

I’ll probably write some post with more details when we finally consider the migration complete.

rodarima

原因有很多,不分先后:

  • 它极其缓慢且消耗大量资源。在我最快的电脑上,打开任何链接/页面至少需要3秒,而内容主要是文字和图片。
  • 没有JavaScript就无法使用(至少以前还能阅读,现在只能加载问题描述)。我希望bug追踪器能从Dillo本身直接阅读。有几个命令行选项,但它们和直接把issues存成文件再用编辑器打开没什么区别。
  • 它强制用户创建账户才能进行交互,并且不与其他代码托管平台互通。这是一个由盈利公司拥有的封闭花园。
  • 使用它需要网络连接,而且还得是好的。加载Dillo仓库的主页需要3 MiB的流量(压缩后),这比Dillo一个发布包的两倍还要大(我们以软盘为限)。加载我们所有已开启issues的索引,会下载7.6 KiB(压缩后)。
  • 通过邮件回复会破坏内容内容(它不支持Markdown吗?)。
  • 我无法在issues之间添加(内置的)依赖关系。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2970

As someone from the Netherlands I read absolutely 0 condescending or patronising behaviour in this.

It just looks like someone trying to get in contact and help out. I could’ve written this myself, genuinely trying to help.

apexalpha

作为一个荷兰人,我完全没看出这里面有任何居高临下或说教的意味。

这看起来就像是有人想搭把手、提供帮助。我自己也可能写出这样的话,完全是真心想帮忙。


Australia has so much solar that it’s offering ev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6788

Ignoring the politics, we have to say that China has done the world collectively as a whole a major service in strategically developing and mass producing super cheap solar panels.

willvarfar

抛开政治因素,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通过战略性地大规模生产超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板,为整个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End of Japanese communit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3462

Maybe “open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is what Mozilla should have done BEFORE they turned on this thing.

From the article: “It has been working now without our acceptance, without controls, without communications”.

This person has been doing volunteer work for a long time, attempting to create a helpful environment. Then suddenly, from above a machine is turned on that shits all over that effort. Makes one feel unwelcome, and unseen…

sixeyes

或许,Mozilla在开启这项功能之前,就应该“建立一个沟通渠道”。

文章中写道:“它(指该功能)未经我们同意、没有控制措施、也没有任何沟通,就这么一直运行着。”

这位志愿者长期以来一直努力尝试营造一个有益的环境。然而突然间,一个从上面强加下来的机器,把这一切努力都搞得一团糟。这让人感到不受欢迎,仿佛自己的存在被无视了……


NY school phone ban has made lunch loud agai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8528

It’s so insane that they let things go this far. It could have been immediately obvious to those involved that cell phones in class would have immensely negative effects. I mean they talk about a lunch room “quiet enough to hear a pin drop”??

I think I learned half my basic social skills from lunch rooms in school. That time period is probably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f the classes themselves.

chis

他们竟然任由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简直太疯狂了。对于相关人员来说,课堂上使用手机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这本应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说什么餐厅“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我想,我一半的基础社交技能都是在学校的餐厅里学会的。那段时光可能比任何课程本身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