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 10 HackerNews

2025-11-10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1. 印第安纳破产律师 Mark S. Zuckerberg 用自嘲幽默的个人网站澄清因与名人同名而长期受到误认、骚扰与诈骗并提供法律服务。
  2. 作者记录自2025年秋起芝加哥联邦执法对居民实施暴力突袭与无端逮捕,严重侵蚀程序正义与社区信任。
  3. 文章认为裁员主要由企业为追逐 AI 而过度投入、财务与管理失衡所致,而非 AI 直接替代工作。
  4. Will Morrison 采用程序化生成与高精度 3D 打印制作大理石轨道装置,展示创意设计与运行中需改进的问题。
  5. 全球最大货运帆船 Neoliner Origin 完成首次跨大西洋航行,证明风帆货运在减排方面具有重要潜力。
  6. Ironclad 是用 SPARK 与 Ada 开发、部分形式化验证且兼容 POSIX 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面向通用与嵌入式场景。
  7. Marko 是一种基于 HTML 的声明式模板语言,支持流式渲染、细粒度编译与跨平台优化以提高性能。
  8. 蒙大拿州将“计算权”写入法律,确认公民使用计算设备、软件与 AI 工具的权利并对政府干预设限。
  9. 作者批评 Ofcom 仅靠 IP 封锁难以满足《在线安全法》要求,忽视技术局限与言论自由影响。
  10. Tabloid 将点击诱饵标题语法变为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既是恶搞也具教学与实现意义。

我是马克·扎克伯格 (I Am Mark Zuckerberg) #

https://iammarkzuckerberg.com/

这是一个名为 Mark S. Zuckerberg 的 Indiana(印第安纳州)破产律师的个人网站,旨在澄清公众对其姓名的误解。他并非 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而是一位专注于破产法律事务的本地律师,服务范围覆盖印第安纳州多个城市,包括印第安纳波利斯、安德森、布卢明顿、哥伦布、印第安纳波利斯、特雷霍特和文森斯。

网页以幽默自嘲的方式强调,他因与科技巨头创始人同名,长期遭受身份混淆困扰。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误认为是“扎克伯格”的邮件、电话、社交平台好友请求,甚至有人向他索要“马克·扎克伯格”提供的资金或技术支援。

他的个人 Facebook 账号曾多次被封禁,原因被系统判定为“冒充名人”或“使用虚假身份”,甚至需要提供出生证明、驾照、信用卡等多重身份验证才能重新启用。此外,他还遭遇过诈骗信息、死亡威胁、Venmo 转账请求,以及被误认为是“Facebook 问题”的技术支持对象。

网站还列举了他因姓名被误认而遭遇的荒诞事件,例如被华盛顿州政府错误起诉、被 Nextdoor 社区移除、收到大量关于“改进 Facebook”的信件等。

尽管如此,他仍以积极态度面对,表示如果真正的马克·扎克伯格未来需要破产法律服务,他将乐意接手,并自信地宣称:“我将在‘马克·扎克伯格’的搜索结果中占据主导地位。”

网站最后提供其律所官网链接,欢迎有破产法律需求的客户访问。


HN 热度 1097 points | 评论 381 comments | 作者:jb1991 | 1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3360

  • 有人因与名人同名而被误发重要文件,甚至组织过代领官方文件的“冒名行动”。
  • 工作中因与高层同名,被误邀参与高层会议,甚至被当作高层使用会议室。
  • 与公司高管同名导致学术成果被混淆,可能影响职业发展。
  • 有人因与同日同院出生者同名而感到困扰,尤其在涉及身份验证时。
  • 同名者可能因身份混淆在出入境时遭遇麻烦,如与罪犯同名。
  • 使用简单邮箱地址容易被误发敏感信息,包括工资单、医疗和金融文件。
  • 有人因邮箱地址被他人注册而长期收到他人误发的邮件,甚至担心对方的财务安全。
  • 有人因与知名人物同名而被误认为是对方,甚至被当作高层使用办公资源。
  • 有人因与名人同名而被误发政治或经济相关会议邀请,引发对权力干预的讨论。
  • 有人认为同名问题可能被用于金融操控,影响国家政治,但也有观点认为这属于过度解读。
  • 有人因与他人同名而被误发诈骗信息,对误帮他人可能造成危害感到不安。
  • 有人因名字罕见而长期收到误发邮件,怀疑是因最早注册邮箱地址所致。
  • 有人因与同事同名而产生混淆,甚至出现多人同名在同一公司的情况。
  • 有人担心同名者可能因使用自己邮箱地址而影响自身数字身份安全。
  • 有人好奇邮箱地址是否会被回收,担心无法获得更理想的邮箱组合。

我要你理解芝加哥 (I Want You to Understand Chicago) #

https://aphyr.com/posts/397-i-want-you-to-understand-chicago

这是一篇来自博客作者 Aphyr 的深度纪实文章,记录了 2025 年秋季以来芝加哥市民在联邦执法行动下的日常生活与持续恐惧。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一系列真实事件描绘了芝加哥居民所面临的暴力执法、无端逮捕与系统性侵犯人权的现象。每天都有邻居被绑架,包括无辜的员工、教师、儿童和老年人。联邦 agents 在没有合法授权的情况下,突袭住宅、破门而入、使用暴力手段抓捕居民,甚至包括美国公民和儿童。

多名民选官员如市议员 Jesse Fuentes 和国会议员 Hoan Huynh 遭到暴力对待,被强行逮捕或威胁。法官 Ellis 多次发出临时禁令,要求执法必须遵守程序、发出警告,但联邦机构公然无视,继续使用催泪瓦斯、胡椒球弹等非致命武器攻击平民,包括在儿童节庆活动中。

宗教领袖也未能幸免:牧师 David Black 在和平祈祷时被射中头部,Methodist 牧师 Hannah Kardon 被暴力逮捕,Baptist 牧师 Michael Woolf 遭胡椒球攻击。这些行为被法官明确指出“令人震惊”“违背良心”。

文章揭露了执法者身份不明、无编号、无记录、拒绝出示证件,且在事后撒谎。Border Patrol 负责人 Gregory Bovino 在法庭上作伪证,承认编造攻击理由,甚至否认自己使用暴力。法官裁定政府证据不可信,执法行为“令人震惊”。

作者强调,芝加哥居民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中:夜里直升机盘旋,警报声响起,家庭成员需反复演练如何应对突袭、如何记录暴力。许多人已开始随身携带哨子、保存 ICIRR 热线,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抓捕。

文章最后指出,这些暴行并非偶然,而是对一年前特朗普承诺大规模驱逐移民的延续。7700 万选民支持这一政策,如今代价由普通芝加哥人承担。作者感叹,三万名市民可能已被政府“消失”,但真相无人知晓。许多被拘者被关押在拥挤的临时拘留所,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和法律援助。

这不仅是一场执法危机,更是一场对民主、人权与社区信任的全面侵蚀。


HN 热度 679 points | 评论 418 comments | 作者:tonyg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9402

  • 美国公民在重点区域生活,尤其是拉丁裔或英语不流利者,应随身携带美国护照卡作为联邦身份证明,以应对可能的误捕。
  • 有人建议在紧急情况下,应携带护照卡并保留纸质护照在家,以防被没收。
  • 有观点指出,当前 ICE 政策已不再认可任何纸质文件作为公民身份证明,仅依赖其生物识别应用程序判断身份。
  • 由于儿童面部特征变化,生物识别系统对儿童不适用,但 ICE 仍可能将其视为非法移民。
  • 有评论强调,ICE 已演变为类似盖世太保的机构,随意拘留任何人,且无须承担后果,缺乏法律和程序正义。
  • 有人指出,即使携带公民身份证明,也可能在拘留中被丢弃,导致后续补办困难,因此建议避免携带护照等重要文件。
  • 有观点认为,当前局势下,公众应听从移民律师和长期活动人士的建议,而非自行提出“技术性”解决方案。
  • 有人讽刺地指出,即使有证据证明身份,ICE 仍可能以“误判”为由强行遣返,且不会承担责任。
  • 有评论提到,ICE 的行动已超出移民执法范畴,成为针对特定群体的任意拘留工具,严重破坏法治。
  • 有人指出,ICE 的行动已造成实际伤害,包括家庭分离和财产损失,且无补救机制。
  • 有评论强调,当前规则频繁变动,从“A”到“B”再到“C”,法律已失效,公民权利无法保障。

AI 并未取代工作,企业对 AI 的过度投入才是裁员主因 (AI isn’t replacing jobs. AI spending is) #

https://www.fastcompany.com/91435192/chatgpt-llm-openai-jobs-amazon

人工智能并未真正取代工作岗位,反而因过度宣传和资本投入压力,导致企业裁员。尽管媒体频繁报道 AI 引发大规模失业,如亚马逊、UPS、Target 等公司裁员,但实际证据显示 AI 对工作效率提升有限。MIT 媒体实验室研究发现 95% 的生成式 AI 项目失败,Atlassian 调查显示 96% 的企业未见效率显著提升,40% 的员工每月遭遇“AI 垃圾输出”,平均需两小时修复。

企业裁员的真正原因更可能是财务压力。亚马逊 2024 年资本支出达 840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达 1180 亿美元;Meta、Oracle 等公司也在大规模借贷投入 AI 基础设施。然而,当前 AI 相关收入远低于支出,预计 2025 年 AI 收入不超过 300 亿美元,而 AI 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接近 1 万亿美元。这种投入与回报严重不匹配,导致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来维持盈利。

此外,AI 被用作裁员的“合理借口”。亚马逊高管公开表示裁员并非主要由 AI 驱动,内部匿名消息也证实 AI 并非主因。同时,缺乏透明度加剧了判断困难: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非上市公司,未披露财务数据,而微软是少数公开 AI 收入的科技巨头。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毕业生受“AI 将终结工作”叙事影响,产生消极心态,反而降低求职竞争力。作者指出,夸大 AI 能力有助于融资,却浪费了宝贵资源,偏离了真正有潜力的技术发展方向。


HN 热度 560 points | 评论 387 comments | 作者:felineflock | 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6243

  • 高级工程师被裁员并非因 AI 替代,而是公司为降低成本,用低成本的初级海外开发人员取代资深人才,反映出管理层不重视资深技术价值。
  • 在新项目初期,资深工程师承担大量工作和决策压力,但项目上线后,管理层迅速抽身,不再依赖其专业能力,导致其谈判地位下降。
  • 项目上线后,公司往往雇佣廉价初级开发人员维护和修复问题,即使存在复杂缺陷,只要不影响用户体验,也愿意拖延修复,以节省成本。
  • 有观点指出,某些看似“临时性”修复(如添加 sleep(5))在实际中可能被接受,因为只要系统能维持基本运行并满足商业需求,就不必追求代码质量。
  • 有人强调,系统复杂度高且团队频繁更替,导致新接手人员与原开发者对系统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修复关键问题难度极大。
  • 从商业角度看,只要系统维持在可接受的质量阈值,持续盈利即可,过度优化反而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 也有工程师表示,自己参与的项目从一开始就进展可见,与上述“项目初期无进展”的观点相反,说明实际情况因团队和项目而异。
  • 有人担忧,若大量开发者都采用“sleep”等临时手段解决问题,将导致系统长期不可靠,项目最终失控,必须坚持正确的技术方案。
  • 面对当前困境,建议转向自主开发产品并学习销售,利用 AI 提升开发效率,当前是创业的黄金窗口期。
  • 虽然创业机会增多,但产品销售仍是巨大挑战,尤其当市场充斥大量同类 MVP 产品时,竞争将更加激烈。

大理石喷泉 (Marble Fountain) #

https://willmorrison.net/posts/marble-fountain/

这是一个关于 3D 打印艺术作品《大理石喷泉》(Marble Fountain)的创作博客文章,作者是 Will Morrison。

作品灵感源于作者在 Formlabs 工作后获得的高质量 3D 打印机资源,旨在挑战复杂算法结构的极限。他希望通过程序化生成设计,实现一个几何上极其复杂的 3D 打印艺术品。

核心设计分为两大部分:轨道系统与支撑结构。轨道系统采用随机生成的线段作为初始路径,通过一系列动态调整算法优化路径,使其满足物理约束:保持在限定空间内、均匀分布、维持恒定坡度、控制转弯半径、避免与其他轨道或自身远端部分碰撞,并平滑坡度变化。为解决速度控制难题,设计采用较激进的弯道设计,通过蛇形路径不断消耗动能,防止小球在转弯时失速或飞出。

支撑结构采用自上而下的粒子系统模拟,各支撑柱具有惯性,因此形成自然的弧形外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了 3D 打印机的悬垂角度容忍度,结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几何优化而非额外支撑。

整个项目耗时约七个月(2024 年 2 月至 9 月),期间经历了大量调试,尤其在展览前面临巨大压力。最终作品虽能运行,但存在小球掉落和电机过热等问题,导致作者一度疲惫搁置。

作者坦言当前系统依赖大量启发式规则,缺乏真实的物理速度与加速度模型,未来计划使用更高效的 SDF 库重写系统,以实现更精确的物理仿真。同时,他也希望探索系统在临界状态下的响应曲线。

文章最后感谢了朋友 Alex 在创作过程中的持续支持与建议,并分享了项目代码的 GitHub 仓库。

该作品体现了程序化生成与物理模拟的深度结合,是数字艺术与 3D 打印技术融合的典型案例。


HN 热度 441 points | 评论 49 comments | 作者:chris_overseas | 8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6697

  • 采用粒子模拟生成有机“树状”支撑结构的设计方法极具创意,通过设定物理规则并映射时间维度至 z 轴实现,虽非常见方法但效果惊艳。
  • 实际运行中轨道设计需确保球体在双轨接触点受力均衡,避免因失衡导致脱轨,而过度倾斜的轨道可抑制球体加速,保持平稳下降。
  • 尽管最终系统每 30 分钟左右仍会丢失一个球,但整体稳定性极佳,调试主要依赖观察运行视频或直接观看来定位问题。
  • 未来可考虑引入摄像头实现闭环反馈系统,进一步优化轨道设计,但此方案将带来额外复杂性。
  • 类似于过山车模拟软件(如 NolimitsCoaster)可用于分析轨道轨迹中的薄弱环节,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球体运动的仿真工具。
  • 3D 打印技术为这类复杂、流畅且有机形态的结构制造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传统工艺难以实现如此精细的结构。
  • 尝试将音乐转化为大理石轨道以生成音频未成功,因球体跳动剧烈导致无法产生清晰音调,改用更柔软材料或更大轴承可能改善。
  • 通过改变轨道轨道厚度而非设置凸起来调节声音频率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替代方案。
  • 类似于加州的音乐公路,通过物理结构产生声音的创意具有启发性。
  • 该作品完美契合“令人着迷”的视觉体验,其规律中蕴含的不可预测性激发了人类深层的视觉注意力本能。
  • 声音的加入能显著增强沉浸感,使观赏体验更上一层楼。
  • 透明或白色版本搭配 LED 灯带可营造出类似“彩虹路”的梦幻效果。
  • 该作品展示了 3D 打印在复杂结构制造中的巨大潜力,尤其适用于难以手工制作的精密装置。
  • 通过程序化生成类似 Perplexus 的迷宫式大理石轨道,结合 Python 与 Build123D 库,是可行且有趣的探索方向。
  • 未来大规模应用可能实现类似“现实版 Minecraft”的建筑自动化,通过逐块打印构建复杂结构。
  • 程序化生成过山车轨道已存在实际应用与原型,是真实存在的技术方向。
  • 3D 打印房屋虽有快速建造潜力,但实际成本是否低于传统 SIP 板仍存争议。
  • 未来世界中机器人持续程序化建造的设想,如《Blame!》中的巨型结构,展现了无限可能。
  • 电影《Fracture》中的大理石机械装置也体现了类似创意,具有视觉与叙事双重魅力。
  • 使用 OpenSCAD 与 Python 设计希尔伯特曲线风格的大理石轨道,是另一种富有数学美感的创作方式。

世界最大货运帆船完成首次跨大西洋航行 (Largest cargo sailboat completes first Atlantic crossing) #

https://www.marineinsight.com/shipping-news/worlds-largest-cargo-sailboat-completes-historic-first-atlantic-crossing/

世界最大货运帆船“Neoliner Origin”于 2025 年 10 月 30 日完成首次跨大西洋航行,尽管途中遭遇风暴导致后帆受损,仍成功抵达美国巴尔的摩港。该船长 136 米,为法国建造的滚装货船(RoRo),配备两套半刚性帆,航行中部分依赖辅助柴油发动机。

航行初期,船只在加拿大附近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短暂停靠,随后继续前往美国。尽管帆损影响了风力推进效率,但船只仍保持稳定运行,仅在圣皮埃尔出现短暂延误。公司 CEO 让·扎努蒂尼表示,此次航行验证了大型帆船在北大西洋恶劣天气下的适应能力,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Neoliner Origin”设计目标是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80% 至 90%,相比传统柴油动力货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全球航运业贡献约 3% 的温室气体排放。公司强调风能作为免费、可持续且无生态破坏的能源,具有显著环保优势。

据英国国家清洁海事研究中心报告,新型风力推进系统可使新船减排超 50%,改装船也可实现 5% 至 30% 的减排,具体取决于风况优化程度。该船由法国船厂 Mauric 设计,融合历史帆船造型与现代技术,包括先进导航系统、防漂移装置和自动化帆控系统,确保安全与高效运营。

该船最大载货量达 5300 吨,此次运输包括雷诺汽车、法国烈酒、机械设备等货物。未来计划每月执行欧洲与北美之间的定期航线,巡航速度约为 11 节。

该船的首航标志着绿色航运技术的重要进展,为实现航运业脱碳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


HN 热度 372 points | 评论 247 comments | 作者:defrost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9471

  • 一艘名为 Voila Sail 的货运帆船提供从法国到巴尔的摩的跨大西洋客运服务,票价约 3200 欧元,13 天行程,包含三餐、私人舱房、阳台和互联网服务,每日成本约 250 欧元,适合边工作边旅行。
  • 根据 SOLAS 公约,载客超过 12 人的船只被归类为客船,需配备医生,这对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
  • 该船为滚装船设计,未来可能发展为载客和载车的跨大西洋渡轮服务,颇具趣味性。
  • 航行中最大的挑战并非逆风航行本身,而是如何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完成航程,实际航行距离因逆风而增加。
  • 该船的运营公司 CEO 在采访中强调,准时到达是主要难题,而非航行技术问题。
  • 除 Voila Sail 外,还有其他法国公司如 Grain de Sail 也从事类似帆船客运服务,反映出布列塔尼地区深厚的航海文化。
  • 有用户计划携带摩托车横跨大西洋,该服务可同时满足运输车辆和体验航海的需求。
  • 跨境运输车辆需注意注册和保险的有效性,部分骑行者选择在不同大陆购买专用摩托车以规避复杂手续。
  • 美国车辆设计适应含硫燃料,而欧洲车辆若未经改装直接在美国使用,可能造成柴油发动机损坏。
  • 有用户分享自己乘坐挪威邮轮和歌诗达邮轮两次跨大西洋的经历,票价约 650 欧元,体验极佳,适合放松与思考。
  • 重定位邮轮(repositioning cruise)是跨大西洋旅行的经济选择,通常在季节末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价格较低但港口停留少,海上航行时间长。
  • 重定位邮轮的乘客多为独立旅行者,氛围较传统邮轮更安静,适合静心或工作。
  • 现代邮轮大多配备减摇鳍,能有效减少颠簸,但老旧船只可能颠簸明显,易引发晕船。
  • 晕船是常见问题,建议易晕船者提前准备药物,部分乘客全程因晕船卧床。
  • 重定位邮轮可能因天气原因取消港口停靠,如风暴导致原定停靠的亚速尔群岛被取消。
  • 单人舱位在重定位邮轮中较难找到优惠,双人舱位价格更易获得。
  • 通过 CruiseMapper 和 SeaScanner 等平台可方便查找重定位邮轮信息,部分平台价格比官方更低。
  • 美国居民在邮轮价格上通常享有优惠,非美国居民价格更高,需注意价格差异。

Ironclad——经过形式化验证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兼容 Unix,适用于通用与嵌入式场景 (Ironclad – formally verified, real-time capable, Unix-like OS kernel) #

https://ironclad-os.org/

Ironclad 是一个部分经过形式化验证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兼容 UNIX,适用于通用和嵌入式场景。它使用 SPARK 和 Ada 语言编写,所有代码均为自由软件。

该系统具备 POSIX 兼容接口、真正的并发抢占式多任务处理、强制访问控制(MAC)以及硬实时调度支持。其核心优势包括:完全开源(GPLv3 许可)、无闭源固件依赖,且通过 SPARK 工具链对关键模块(如加密、MAC、用户接口)进行形式化验证,确保代码正确性与安全性。

Ironclad 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已支持多个平台和开发板,仅依赖 GNU 工具链,便于跨平台编译。项目提供可直接下载的发行版(如 Gloire),并拥有成熟的开源生态系统。

项目持续发展依赖于捐赠与资助,目前由 NLnet 的 NGI Zero Core 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该计划获得欧盟“下一代互联网”计划的财政资助。同时感谢其他支持组织。

用户可通过官网下载内核源码、参与贡献、报告漏洞或捐赠支持项目。项目强调社区协作与代码质量,致力于打造安全、可靠、自由的操作系统内核。


HN 热度 353 points | 评论 111 comments | 作者:vitalnodo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0843

  • Ironclad 项目虽具创新性,但其形式化验证的成熟度尚存疑,尤其在硬实时场景下的实际可用性未得到充分证明。
  • 形式化验证对保障关键系统安全至关重要,尤其在涉及生命安全的场景中,能有效防止进程隔离被破坏。
  • 与 seL4 相比,Ironclad 在性能上可能显著落后,且缺乏基于能力的安全机制,限制了其在高要求场景的应用。
  • 尽管 POSIX 兼容性是优势,但 POSIX 本身存在设计缺陷,且强制访问控制(MAC)在实践中过于复杂,难以推广。
  • 有观点质疑“任何政府都能轻易获取任意操作系统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这一说法,认为其过于夸张,缺乏现实依据。
  • 实际上,针对操作系统或关键基础设施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极为稀少,且并非像商品一样随处可买,否则冲突中早已大规模使用。
  • 高价零日漏洞市场(如浏览器漏洞售价 20 万至 50 万美元)反映的是稀缺性,而非普遍可得性,且多数漏洞被政府或执法机构长期持有。
  • 一些所谓“RCE”工具针对的是消费级设备,默认配置下的漏洞,不能等同于对高度加固系统(如军用或核心基础设施)的攻击能力。
  • 即使是大型国家或 G20 成员,也难以“轻易”获得对所有操作系统(尤其是高度安全系统)的远程代码执行能力。
  • 不能因“希望系统安全”而推断系统实际不可攻破,这种“愿望式论证”缺乏事实支持。
  • 有从业者透露,确实存在大量未售出的零日漏洞,涵盖主流商业操作系统,且具备零点击远程执行能力,说明攻击能力真实存在且非虚构。

Marko – 一种基于 HTML 的声明式语言 (Marko – A declarative, HTML‑based language) #

https://markojs.com/

Marko 是一种基于 HTML 的声明式语言,专为构建动态、响应式用户界面而设计。它兼容标准 HTML,同时扩展了 HTML 语法,使开发者能用更简洁的方式编写现代 Web 应用。

Marko 的核心优势包括:

  • 高性能渲染:支持流式输出(streaming),可实现更快的首屏加载,内容可边生成边发送给用户,无需等待 JavaScript 或数据请求完成。
  • 细粒度编译:仅打包和发送实际需要的代码,实现“按需加载”,减少冗余,提升性能。
  • 跨平台编译:模板可针对服务器或浏览器进行优化输出,实现最佳运行效率。
  • 内置 TypeScript 支持:提供强大的类型推断,支持自动补全、跳转定义、语法高亮等开发体验。
  • 简洁语法:支持类似 HTML 的简洁写法,如 <let/count=0>${count} 表达式,结合事件处理(如 onClick())实现响应式逻辑。

Marko 适用于从简单静态页面到复杂组件化应用的各类场景,已被 eBay 等高流量生产环境采用。它强调“写一次,运行在多环境”,让开发者专注于业务逻辑,而无需担心性能或兼容性问题。

官网提供丰富的文档、教程和示例,支持快速上手。社区活跃,可通过 Discord、GitHub、Twitter 等渠道参与交流与贡献。


HN 热度 348 points | 评论 171 comments | 作者:ulrischa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8905

  • Marko 被严重低估,其编译时优化非常出色,尤其在细粒度打包方面表现优异。
  • React 的服务器端渲染(SSR)热潮是出于商业动机,导致了捆绑包体积膨胀和生态锁定问题。
  • Next.js 和 Vercel 的发展可能成为 React 衰落的导火索,但目前尚未出现能推动整个生态迁移的颠覆性技术。
  • SvelteKit 在新项目中表现出色,兼顾功能、开发体验和性能,值得推荐。
  • Marko 的语法(如 <let/><for>)不如 React 的 JSX 直观,影响可读性。
  • JSX 虽然不是原生 JavaScript,但已被广泛接受,成为开发者的习惯。
  • 使用纯 JavaScript 构建 UI 的方式(如 hyperscript、vanjs、tagged template literals)提供了更灵活的替代方案。
  • 一些非 JSX 的 UI 写法本质上与 JSX 编译后的结果相似,只是避免了编译步骤。
  • React 的 JSX 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将 HTML 与 JavaScript 自然结合,具有极强的声明式表达能力。
  • ES4 曾计划引入类似 JSX 的语法(E4X),但最终未被采纳。
  • “React 就是 JavaScript” 的说法,核心在于 JSX 将 HTML 与 JavaScript 自然融合,易于理解和使用。

蒙大拿州成为美国首个将“计算权”写入法律的州 (Montana becomes first state to enshrine ‘right to compute’ into law) #

https://montananewsroom.com/montana-becomes-first-state-to-enshrine-right-to-compute-into-law/

Montana 成为美国首个将“计算权”写入法律的州,正式通过《蒙大拿计算权法案》(MRTCA)。该法案由州长格雷格·吉安福特签署生效,赋予公民合法权利,可自由拥有、使用计算设备、软件及人工智能工具,受到州宪法中关于财产权与言论自由的保护。

法案强调,尽管政府可在公共卫生与安全的前提下对计算活动进行监管,但任何限制必须具有充分必要性,并严格限定于实现重大公共利益的范围,标准极为严格,属全美最有力的数字权利保护之一。

为保障公共安全,法案要求 AI 控制的关键基础设施必须配备“人工关停机制”并每年进行安全审查,兼顾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

该法案获得隐私倡导者与科技政策组织广泛赞誉。自由市场智库“前沿研究所”政策总监塔纳·艾弗里称其为“数字权利的旗帜”,彰显蒙大拿捍卫个人数字自由的决心。

相较加州、弗吉尼亚、纽约等地对 AI 监管的审慎或失败尝试,蒙大拿采取“赋权用户”而非“限制访问”的路径,引发全国关注。新罕布什尔州已启动类似宪法修正案立法进程,议员凯斯·阿蒙称赞蒙大拿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计算权”运动由非营利组织 RightToCompute.ai 发起,主张计算能力如同言论与财产权,是基本人权。该运动获得迪拜 AI 初创公司 Haltia.AI 与区块链联盟 ASIMOV 协议支持,认为此举有助于确保个人对自身数据与数字工具的控制权。

蒙大拿的立法实践或将成为其他州应对 AI 治理与数字权利挑战的重要参考。


HN 热度 319 points | 评论 149 comments | 作者:bilsbie | 1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5289

  • 该法案的核心是限制政府对公民私有计算资源的干预,强调政府行为必须基于明确的公共健康或安全需求,且需具备必要性和适度性。
  • 法案并未解决私人企业对用户使用自有设备的限制问题,例如禁止安装自定义软件或修改设备功能,这使得其实际保护范围有限。
  • 美国的“权利”概念主要针对政府行为,而非约束私人主体,因此公民在面对企业技术限制时缺乏有效法律保护。
  • 欧洲的权利观念更广泛,不仅限制政府,也要求私人主体履行相应义务,以保障公民权益。
  • 公众对政府监控的担忧与个人携带的智能手机监控形成对比,后者更难规避,且缺乏知情与同意机制。
  • 个人可以主动选择不携带手机,但无法阻止公共区域的监控设备(如 Flock 摄像头)持续记录,这涉及更深层次的隐私权问题。
  • 个人对他人使用手机拍摄自己缺乏控制权,尤其在公共空间中,视频可能被滥用或断章取义,造成严重后果。
  • “合法”一词存在巨大漏洞,若政府将某行为定为非法,则该行为即可被限制,使得法案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形同虚设。
  • 该法案为未来挑战不合理法律提供了法律依据,类似于美国宪法权利法案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司法实践价值。
  • 尽管法律条文看似合理,但在专制政权下,任何法律都可能被滥用,因此关键在于制度性制衡而非法律文本本身。
  • 真正的专制往往不直接废除法律,而是通过制定模糊、难以遵守的法律,使民众被迫违法,再选择性执法以打压异己。

IP 封锁英国不足以满足《在线安全法》要求 (IP blocking the UK is not enough to comply with the Online Safety Act) #

https://prestonbyrne.com/2025/11/06/the-ofcom-files-part-2-ip-blocking-the-uk-is-not-enough-to-comply-with-the-online-safety-act/

本文是 Preston Byrne 对英国通信监管机构 Ofcom 执行《在线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策略的深度分析与批评,作为《Ofcom 档案》系列的第二部分。

作者指出,自己正为多个在美国合法运营的美国网站提供无偿法律辩护,包括 4chan、Sanctioned Suicide(SaSu)、Gab 和 Kiwi Farms,这些网站均因内容敏感而成为 Ofcom 的重点监管目标。尽管这些网站在政治上极具争议,甚至令作者作为天主教徒也感到道德挣扎,但它们并未违反美国法律,因此必须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Ofcom 的策略被作者解读为:选择最具争议性的网络平台,通过秘密程序施压、罚款或封锁,再公开宣传“胜利”,以巩固其监管权威。作者强调,必须以公开、坚决的方式反击,才能防止外国监管侵蚀美国公民的言论自由。他引用布兰代斯大法官名言:“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主张透明对抗才是关键。

文章重点剖析了对 SaSu 网站的监管案例。该网站为心理健康论坛,允许用户讨论自杀议题,因内容敏感被 Ofcom 盯上。为避免风险,SaSu 在 2024 年 5 月即对整个英国 IP 地址实施地理封锁。作者亲自测试,使用伦敦 IP 通过 VPN 访问,仍无法打开网站,证明封锁有效。

然而,Ofcom 声称封锁失效并重启调查。作者认为这是基于错误信息——有人可能通过网站镜像访问,而该镜像同样受地理封锁限制。由于 IP 地理定位存在误差(如英国 IP 可能被标记为波兰),第三方可能利用此类漏洞“伪造”访问记录,误导监管机构。这种行为被作者视为不道德且可能构成政治操弄。

作者指出,Ofcom 此举暴露出其对互联网技术的无知,同时暴露其政治动机:需要一个“替罪羊”向政界交代。SaSu 长期以来被作为推动《在线安全法》出台的象征性靶子,而相关 NGO 如 Molly Rose 基金会则持续利用其存在渲染恐慌,推动全面网络审查。

最终,作者警告:英国缺乏对真实问题的坦诚讨论,导致《在线安全法》在国际上逐渐失效。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应是全面封锁,而是更精准、尊重权利的监管方式。


HN 热度 297 points | 评论 348 comments | 作者:pinkahd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0654

  • 网站运营者不应被要求根据其他国家的法律进行地理封锁,除非其主动针对该国用户进行推广。
  • 各国拥有立法管辖权,包括对境外行为的管辖,但这种做法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具可执行性,从而引发争议。
  • 尽管各国在法律上主张主权延伸,但对互联网实施跨国监管已成为现实,这种做法虽不理想,却正在成为常态。
  • 当不同国家法律相互冲突时,网站将面临无法调和的合规压力,可能被迫在全球范围内删除内容以避免被封锁。
  • 一些国家如爱尔兰在宪法中明确限制法律的域外适用,体现了对主权边界的谨慎态度。
  • 互联网内容的跨国监管本质上是通过施加经济或技术压力实现的,而非基于法律权威,属于“以力服人”而非“依法管辖”。
  • 一国通过其境内服务商强制执行本国法律,导致境外合法内容被全球下架,构成事实上的全球审查。
  • 未来可能推动去中心化网络的发展,以应对当前中心化平台被单一国家法律主导的问题。
  • 英国政府在制定网络监管政策时缺乏深思熟虑,其做法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带来连锁反应。
  • 美国早已在全球范围内主张法律管辖权,并以武力或威胁手段迫使他国配合,英国此举是模仿其模式。
  • 英国自身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其法律体系与美国等国家存在根本差异。

小报体:点击标题编程语言 (Tabloid: The Clickbait Headline Programming Language) #

https://tabloid.vercel.app/

这是一个名为 Tabloid 的编程语言的展示页面,它以网络点击标题的风格设计,将编程语法伪装成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

Tabloid 是一种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其核心特点是用夸张、吸引眼球的新闻式语言编写代码。例如,用“DISCOVER HOW TO…WITH”来定义函数,用“EXPERTS CLAIM…TO BE”来声明变量,用“YOU WON’T WANT TO MISS”来输出内容,所有输出会自动大写并加上感叹号。

语言中没有传统循环结构,鼓励使用递归来实现循环逻辑。函数返回使用“SHOCKING DEVELOPMENT”关键字,程序结尾必须写“PLEASE LIKE AND SUBSCRIBE”,以呼应网络内容创作的“点赞订阅”文化。

页面提供了一个在线交互式解释器,用户可以编辑并运行示例代码,如计算斐波那契数列。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用“fibonacci OF b, a PLUS b, n MINUS 1”递归调用函数。

Tabloid 仅支持数字、字符串和布尔值,但已足够实现任何计算任务。它由 @thesephist 开发,灵感来自拖延写作业时的创意发散。项目还提供了 Racket 语言的兼容实现和辅助函数库。

该语言虽为恶搞之作,但功能完整,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是编程语言设计中“形式即内容”的一次有趣尝试。


HN 热度 294 points | 评论 44 comments | 作者:sadeshmukh | 2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2470

  • 评论调侃标题应为“你绝对想不到这个编程语言将彻底改变软件开发”,体现对点击诱饵风格的戏仿。
  • 希望错误信息采用夸张风格,如“你绝对想不到第 ${line_number}行会发生什么”。
  • 错误应以“真正异常”的方式抛出,强化戏剧性。
  • 程序员被事实和语法“摧毁”,以幽默方式讽刺编程中的挫败感。
  • 异常会“反击程序员”,赋予错误信息拟人化和对抗性。
  • 用“[已消失 {错误类型}]”作为错误提示,增加荒诞感。
  • 虽然使用了点击诱饵风格,但整体保持了社区非点击诱饵的克制,令人意外地感到惊艳。
  • 该主题在 2020 年和 2024 年均曾引发热议,说明其持续吸引力。
  • 有人将该语言风格用于创作“深挖数字”“秘密代码”等荒诞逻辑,模仿真实点击诱饵的叙事结构。
  • 建议引入“最新新闻”作为变量来源,使语言更具互动性和讽刺性。
  • 提出“视为有害”作为后缀否定操作符,以戏仿网络用语。
  • 建议使用“对 x 的提振”“对 x 的打击”来表示增减操作,增强语言的夸张风格。
  • “禁止这种肮脏东西”可作为抛出异常的表达方式,强化情绪化语言。
  • 缺少“抨击”和“冷落”等词,应补充以完善语言体系。
  • 语言应具备“BREAKING NEWS”风格的循环结构,模仿新闻持续更新的节奏。
  • 该语言“完美愚蠢”,适合团队内部玩笑式推广。
  • 忘记添加“请点赞并订阅”会导致程序无法终止,讽刺点击诱饵的无限循环。
  • 建议开发配套语言:Thunderfoot(写 YouTube 辟谣剧本)、Fisker(写 Discord 炸场帖子)、Shitlist(生成 GitHub 好物清单)。
  • 推出“.BOT”语言,用于控制机器人农场,实现自动化刷屏。
  • 该语言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充满荒诞趣味。
  • 语言标题应为“惊人发展”,以完全符合点击诱饵风格。
  • 该语言最大的笑点在于:无论写什么,程序都不执行,如同真实点击诱饵内容一样空洞。
  • 更喜欢“KTHXBYE”这种简洁的收尾方式,体现反讽。
  • 该语言是“脑残”和“脑腐”结合的产物,充满网络文化荒诞感。
  • 若结合 COBOL 的语法风格,可被载入编程语言史册。
  • 期待实现“TACO”指令,进一步拓展语言的荒诞性。
  • 该语言在编程语言解析教学中被用于构建语法,挑战学生理解能力。
  • 建议结合 TrumpScript 的规则,如“所有数字必须大于一百万”,增强荒诞感。
  • 语言应为同一功能提供多种表达方式,减少重复,提升“更酷”的感觉,但也会增加学习难度。
  • 用“用这个奇怪技巧写出惊人的程序”作为标题,模仿经典点击诱饵句式。
  • 喜欢其关键词选择和整体氛围,同时认为这是一次值得尝试的编程练习。
  • 可将数组定义为“你绝对想不到的五个奇怪整数”,或改为“n 个你绝对想不到的真实整数”。
  • “n 个你绝对想不到的真实整数”作为数组定义方式,增强荒诞感。
  • 该语言是 LOLCODE 的自然延续,属于网络语言的另类分支。
  • 该语言令人捧腹,带来欢乐,值得感谢。
  • 指出“完全正确”和“完全错误”作为布尔值虽有趣,但“真相”和“假新闻”更符合社交媒体语境。
  • 无法确定“真相”和“假新闻”分别对应真或假,原始命名更清晰。
  • “真相”和“替代性真相”更符合现实语境,但谁也不知道哪个是真。
  • 指针解引用应使用“点击此处了解更多”来表达,增强点击诱饵风格。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I Am Mark Zuckerber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4600

A friend of mine has a relatively common first name and last name, and she regularly gets mail that is clearly not meant for her. She started a Facebook group for homonyms to help her route mail, and it now have a hundred members and have helped people get important documents.

At some point, they even organized an impersonation because someone needed to retrieve an official document and couldn’t be there in person. Another member nearby offered to go and get it. “Won’t you need my ID for that? — Oh, I have one with just the right name…”

bertil

我有个朋友的名字相当常见,所以她经常会收到明显是寄给别人的信件。她为此创建了一个同名同姓者的脸书小组,帮忙处理这些错投的邮件,现在这个小组已经有一百名成员,还帮助许多人收回了重要文件。

有一次,他们甚至进行了一次“冒名顶替”。因为有个人急需取回一份官方文件,却无法亲自到场。附近的一位小组成员主动提出帮忙代取。“他们不会需要我的身份证件吧?”—— “哦,我正好有一张名字完全匹配的……”


AI isn’t replacing jobs. AI spending 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6918

As a recently laid of senior engineer, to the extent that my job was replaced, it was replaced with offshore junior devs who’d already been working with the company for over year with a pretty rough level of productivity by man-hour, though maybe taking 3x the time to get things done is worth it if they’re cheap enough. Which is to say I see my layoff as as cost cutting backed by a premise that there is no value in retaining senior level talent, to try and keep operating in the black, not because AI was materially producing a lot of benefits. (Because to the extent it was, I was the one reaping them compared to the offshore folks and less experienced onshore ones.)

Glyptodon

作为一名刚刚被裁资深的工程师,就我的岗位被取代而言,它被那些已经在公司工作了一年多的初级离岸开发人员所取代,按人均工时计算,他们的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尽管如果他们足够便宜,也许花三倍的时间完成事情也是值得的。也就是说,我认为我的裁员是一种削减成本的行为,其背后潜藏的假设是:保留资深人才没有价值,目的是为了保持公司盈利,而不是因为人工智能真的带来了大量切实的好处。(因为要说人工智能真有什么好处,与我相比,那些离岸人员和经验较浅的本地的员工才是受益者。)


IP blocking the UK is not enough to comply with th…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1128

You shouldn’t even be expected to geoblock. If I’m operating a Web site in country A, I should not have to care about country B’s laws unless I am taking specific action intended to attract users in country B in particular. That’s doesn’t mean just to target the whole world, either. If you don’t want your citizens to access something in another country, take it up with your citizens.

It was obvious from the minute that idiots started creating IP location databases in the first place that people would demand that they be used like that… and those demands seem to be winning out.

Hizonner

根本就不该指望网站运营者去进行地理封锁。如果我在A国运营网站,我就不必关心B国的法律,除非我采取了专门针对B国用户的行动。这也并不意味着只要面向全球市场就行了。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公民访问国外的某些内容,那就请你管好你自己的公民。

从那些蠢货一开始就创建IP地理位置数据库的那一刻起,就显而易见,人们会要求那样使用它们…而这些要求似乎占了上风。


AI isn’t replacing jobs. AI spending i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7504

Hacker News doesn’t like to hear it, but remote work is a big part of this. All that effort convincing management you’re just as effective working remotely was also a collective sales pitch to outsource your role.

dehrmann

Hacker News的人不爱听这话,但远程工作是个重要因素。所有说服管理层你远程工作同样高效的努力,其实也是在为外包你的职位做集体推销。


Study identifies weaknesses in how AI systems are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7030

I work on LLM benchmarks and human evals for a living in a research lab (as opposed to product). I can say: it’s pretty much the Wild West and a total disaster. No one really has a good solution, and researchers are also in a huge rush and don’t want to end up making their whole job benchmarking. Even if you could, and even if you have the right background you can do benchmarks full time and they still would be a mess.

Product testing (with traditional A/B tests) are kind of the best bet since you can measure what you care about directly and at scale.

I would say there is of course “benchmarketing” but generally people do sincerely want to make good benchmarks it’s just hard or impossible. For many of these problems we’re hitting capabilities where we don’t even have a decent paradigm to use,

bubblelicious

我在研究实验室里(与产品团队相对)以从事LLM基准测试和人工评估为生。我可以说:这里简直就是蛮荒西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混乱。没有人真正有好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也都在争分夺秒,不希望自己的整个工作最终只剩下做基准测试。即便你能够,即便你拥有合适的背景可以全职做基准测试,它们依然会是一团糟。

产品测试(使用传统的A/B测试)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能让你直接、大规模地衡量你关心的指标。

我当然会存在“基准营销”(benchmarketing)这种现象,但总体而言,人们确实是真心想做出好的基准测试,只是这件事太难或根本不可能。对于其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正触及自身能力尚未达到的水平,甚至还没有一个合适的范式可以使用。


I Am Mark Zuckerber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4116

Dennis Ritchie (co-inventor of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had a page on his personal web site called “My other lives” with a list of other Dennis Ritchies.

“Outside of my main professional career, I have accumulated other WWW-recorded accomplishments and have other interests. Generally I pursue these interests using separate mail addresses, SS#, and DNA.”

It’s preserved here:

https://www.nokia.com/bell-labs/about/dennis-m-ritchie/otherlives.html

mjd

丹尼斯·里奇(C语言联合发明者)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个名为“我的其他人生”的页面,上面列出了其他的丹尼斯·里奇。

“除了我的主要职业生涯外,我还积累了一些被网络记录的成就,并有其他的兴趣。通常,我会使用独立的电子邮件地址、社会保障号码(SS#)和DNA(脱氧核糖核酸)来追求这些兴趣。”

该页面在此处得以保存:

https://www.nokia.com/bell-labs/about/dennis-m-ritchie/otherlives.html


Samsung Family Hub for 2025 Update Elevates the S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6654

My Samsung TV keeps blocking around 20% of the display at random times to tell me their terms and conditions have changed. Of course I have the option of checking it by reading the whole thing on my TV and then running a diff to see what’s changed but I don’t have an option to opt out of the terms.

It’s way too frequent and runs at random times in the middle of a movie so I always choose Accept.

Give me a dumb TV any time of the day now

ksajadi

我的三星电视会时不时地随机遮挡屏幕上大约20%的区域,来告诉我其条款和条件有更新。当然,我可以选择在电视上通读全部内容,然后运行一个diff工具来查看具体变更了什么,但我却没有拒绝接受这些条款的选项。

这个弹窗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了,而且总是在我正看电影的时候随机弹出,所以我每次都只能选择“接受”。

现在,我随时都更想要一台功能简单的“傻瓜电视”。


Boring Company fined nearly $500K after it dumped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2928

How is that only a $500,000 fine???

Stopping when inspectors are there only to restart once they leave is willful enough that you wonder why this doesn’t go into criminal liability?

bawolff

罚款怎么才50万美元???

检查人员一来就停工,人一走就复工,这完全是故意的,真让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这都不算刑事犯罪?


I Am Mark Zuckerber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3939

This is why we should replace names with uuids.

jowea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用 UUID 来代替名字。


Alive internet theor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5520

Somehow, reading the comments made something CLICK for me about how passive and reactive we have all become in this culture.

  1. The issue is real. Not sure it is articulated but I related to live vs dead internet.

  2. The comments (only 10 as of now) are mostly critiques. (no javascript, call to action, style, theory is wrong)

The CLICK: “Critiques kill”. You want a live internet? Don’t critique. If you want a no javascript version make one. If you have a better solution do it. If you have insight into the problem share it.

The “follower” internet has somehow instilled the notion that making a comment is the same as “doing something”. It is not.

Someone has done something here. If you want to comment, try to develop the thought, not critique. Help build something.

talkingtab

不知为何,读了这些评论后,我恍然大悟,意识到我们在这个文化中已经变得多么被动和被动反应。

  1.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虽然没说清楚,但我对“活互联网”与“死互联网”的说法深有同感。

  2. 这些评论(目前只有10条)大多是批评。(没有JavaScript、号召行动、风格、理论是错的)

那个“恍然大悟”是:“批评扼杀创造”。你想要一个有活力的互联网吗?那就别去批评。如果你想要一个无JavaScript的版本,那就自己做一个。如果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就去实现它。如果你对问题有独到见解,那就分享出来。

这种“追随者”式的互联网不知为何灌输了一种观念:发表评论就等同于“做了点什么”。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里,有人已经做出了某些东西。如果你想发表评论,试着去发展这些想法,而不是去批评。帮助构建点什么吧。


Samsung Family Hub for 2025 Update Elevates the S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6377

It’s really quite impressive how much this press release turns me off from every buying any white goods from Samsung at any point in the future. It’s a vortex of “no”.

robin_reala

这份新闻稿真的让我震惊,以至于我未来彻底打消了购买任何三星白色家电的念头。它就是一个“不”字构成的漩涡。


Ask HN: How would you set up a child’s first Linux…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5082

My kids loved the power, freedom and later unexpected community this bought them.

I think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realize/point out that we do a lot of projecting and our child may have very different interests. Not saying that applies to you evolve2k , just wanted to make the general point.

I set up a Linux machine with our daughter and while it was initially ok, she did not have much interest in the power/freedom and it only became a nuisance for her. Her school/friends use PowerPoint - there is a lot of friction trying work with them in LibreOffice. She wanted to do DTP-like things several times and the Linux options are not exactly… user-friendly. Etc.

In the end we got her a Mac Mini. She can still open a terminal, use Homebrew, etc. if she ever develops an interest. Heck, she can use most free software. However, she can also do the stuff she is currently interested in much more easily. E.g., she uses Swift Publisher, which is a very simple/user-friendly DTP program, can collaborate 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 when needed, etc.

First and foremost listen to what your child is interested in.

microtonal

我的孩子们喜欢这带给他们的强大功能、自由,以及后来意想不到的社群。

我认为认识到并指出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很多人都会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兴趣。我并不是说evolve2k你就是这样,只是想指出一个普遍的观点。

我为女儿设置了一台Linux电脑,虽然一开始还行,但她对所谓的强大功能和自由并不怎么感兴趣,到后来反而成了她的一个麻烦。她的学校和朋友都用PowerPoint——用LibreOffice和他们一起合作会有很多不便。她有好几次想做类似桌面排版(DTP)的事情,但Linux下的选择对用户来说并不那么友好,等等。

最终,我们给她买了一台Mac Mini。如果她将来产生了兴趣,她仍然可以打开终端、使用Homebrew等等。 Heck,她还能使用大部分免费软件。然而,她现在感兴趣的很多事情也可以做得轻松得多。例如,她使用Swift Publisher,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易用的桌面排版程序,在需要时还可以协作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倾听你的孩子真正对什么感兴趣。


Valdi – A cross-platform UI framework that deliv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3740

Working at a company that uses react-native I wish nothing more than for the end of app stores and differing platform languages.

We’re heavily considering just having a website next year with a mobile app using webview, and then native code for the native notifications, GPS and healthkit / health connect.

I feel like AI is changing the equation, its nearly better to write your business UI 3 times one for each platform.

bearjaws

在一家使用 React Native 的公司工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应用商店和不同平台的编程语言能够消失。

我们正在认真考虑明年只做一个网站,然后用 WebView 做移动应用,再写一些原生代码来处理原生通知、GPS 以及健康套件(HealthKit)/健康连接(Health Connect)功能。

我感觉 AI 正在改变这一切,现在为每个平台分别编写业务 UI 似乎已经快成更好的选择了。


Valdi – A cross-platform UI framework that deliv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4620

It’s because if a webview app experience is good, you don’t notice it, you only notice if it’s bad.

A while ago saw a blog link on HN that explained how Apple uses it everywhere and we never notice it because they are done well. Of course I can’t find that link now, I summon the HN gods…

serial_dev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网页应用(webview app)的体验很好,你根本不会察觉到,只有在体验差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

不久前在 HN 上看到一篇博客链接,里面解释了苹果如何将网页应用技术用在各种地方,而我们之所以从未察觉,就是因为它们做得太棒了。当然,我现在已经找不到那篇链接了,只能召唤一下 HN 的大神们了……


Judge denies request to exempt Flock footage from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2150

Good, such records shouldn’t be exempt. So what if they were gathered by a third party, it was a service carried out under reques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law enforcement, and paid for by public money.

Arrath

很好,此类记录不应被豁免。就算是由第三方收集的,那也是地方政府或执法部门委托的服务,并且用的是公共资金来支付。


Largest cargo sailboat completes first Atlantic c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2554

They have a passenger service too!

€3200 for France <-> Baltimore, 13 day trip. But with that you get three meals a day, a decent looking cabin, private bathroom, private balcony, and internet service (though how solid the connection is / what surcharges there may be is a question).

~€250/d doesn’t sound too bad, and you could get work done along the way. Kind of sounds nice…

https://www.voilasailcoop.fr/transatlantic/

https://www.voilasailcoop.fr/transatlantic/transatlantic-a-bord/

nullhole

他们也有客运服务!

从法国到巴尔的摩的13日航程,价格为3200欧元。但价格包含一日三餐、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客舱、私人卫生间、私人阳台以及网络服务(不过网速如何、是否会产生额外费用还是个未知数)。

每天约250欧元听起来不算太差,而且你还可以在途中处理工作。听起来还挺不错的……


How Airbus took off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3606

I worked for Airbus a long time ago, and obviously I have some rose-tinted glasses, but what stands out in my memories:

  • While the French and Germans love to hate each other, they culturally complement each other very well. I don’t think Airbus could have happened as a purely French or German project (and yes, the UK and Spain are also part of Airbus but are much less visible)

  • Despite being a highly political entity, you wouldn’t feel any of that day to day. Even up to the highest management levels, it felt like an engineering company focused on incredibly hard engineering challenges. Every once in a while, there was fighting over which country would get which work share for a new project, but it felt more like internal teams pushing their pet peeves rather than external political influence

  • It was a truly international company. My first team had eight colleagues based in four countries. To make it all work, they had some very early video conferencing systems where the equipment would take up entire side rooms.

thesumofall

我曾在空客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显然我对此带有一些美好的回忆,但在我记忆中,以下几点尤为突出:

  • 尽管法国人和德国人喜欢互相看不惯,但他们的文化却能很好地互补。我不认为空客能作为一个纯法国或纯德国的项目而诞生(是的,英国和西班牙也是空客的一部分,但存在感要低得多)。

  • 尽管空客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实体,但在日常工作中你完全感觉不到这一点。即使在最高管理层,它也感觉像是一家专注于攻克极其艰难工程挑战的工程公司。偶尔,为了新项目中哪个国家能获得哪部分工作份额会发生争执,但这感觉更像是内部团队在推进自己的偏好,而非外部政治势力的介入。

  • 它是一家真正的国际化公司。我所在的第一支团队有八名同事,分布在四个国家。为了协同工作,他们使用了一些非常早期的视频会议系统,那些设备能占掉整整一间侧厅。


$1T in tech stocks sold off as market grows skepti…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7244

NASDAQ hasn’t been this low since 2 weeks ago!

nba456_

纳斯达克指数已经两周没这么低了!


I Want You to Understand Chic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0423

A news station producer was arrested by ICE and the agents peeled away ripping off someone’s bumper[0][1] just for her to be released later without charges.

0: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oct/14/chicago-ice-tv-producer-arrest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GI2hMaz5Q

hypeatei

一名电视台新闻制片人被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逮捕,特工们在行动中强行撕下了别人的保险杠,但随后她又未经指控即被释放。


Ticker: Don’t die of heart diseas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8334

I am not a statin skeptic–or rather, I don’t want to be a statin skeptic. I’ve done the research and it makes sense to me, but I still feel som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s to reject statins.

When I see that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ApoB is better to measure than LDL-C, but the industry continues to measure LDL-C, but not ApoB, I wonder why. It makes me skeptical.

When I see that the purpose of statins is to reduce plaque buildup in the arteries, and that we have the ability to measure these plaque buildups with scans, but the scans are rarely done, I wonder why. Like, we will see a high LDL-C number (which, again, we should be looking at ApoB instead), and so we get worried about arterial plaque, and we have the ability to directly measure arterial plaque, but we don’t, and instead just prescribe a statin. We’re worried about X,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measure X, but we don’t measure X, and instead just prescribe a pill based on proxy indicator Y. It makes me skeptical.

In the end statins reduce the chance of heart attack by like 30% I think. Not bad, but if you have a heart attack without statins, you probably (70%) would have had a heart attack with statins too. That’s what a 30% risk reduction means, right?

As you can see, I’m worried about cholesterol and statins.

Buttons840

我不是他汀类药物的怀疑论者——或者说,我不想成为怀疑论者。我做过研究,也觉得这些研究说得有道理,但我依然感到一些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让我想要拒绝接受他汀类药物。

当看到业界公认载脂蛋白B(ApoB)是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好的测量指标,但行业却继续测量LDL-C,却不测ApoB时,我就想问为什么。这让我心生怀疑。

当看到他汀类药物的目的是减少动脉斑块,而我们有能力通过扫描来测量这些斑块,但这类扫描却很少被使用,我又会想为什么。比如,我们看到一个高的LDL-C数值(说真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ApoB),于是我们开始担心动脉斑块,而我们明明有能力直接测量动脉斑块,却不去测,而是直接开他汀类药物。我们担心的是X,而且有能力测量X,但我们却不测X,反而基于一个代理指标Y来开药。这让我心生怀疑。

说到底,他汀类药物能将心脏病发作的概率降低大约30%。不算差,但如果你不服药时心脏病发作了,那你很可能(70%的概率)就算服药了也还是会发作。这就是30%风险降低的意思,对吧?

正如你所见,我对于胆固醇和他汀类药物感到很担忧。


Why is Zig so cool?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2774

I can’t think of any other language in my 45 years long career that surprised more than Zig.

I can say the same (although my career spans only 30 years), or, more accurately, that it’s one of the few languages that surprised me most.

Coming to it from a language design perspective, what surprised me is just how far partial evaluation can be taken. While strictly weaker than AST macros in expressive power (macros are “referentially opaque” and therefore more powerful than a referentially transparent partial evaluation - e.g. partial evaluation has no access to an argument’s name), it turns out that it’s powerful enough to replace not only most “reasonable” uses of macros, but also generics and interfaces. What gives Zig’s partial evaluation (comptime) this power is its access to reflection.

Even when combined with reflection, partial evaluation is more pleasurable to work with than macros. In fact, to understand the program’s semantics, partial evaluation can be ignored altogether (as it doesn’t affect the meaning of computations). I.e. the semantics of a Zig program are the same as if it were interpreted by some language Zig' that is able to run all of Zig’s partial-evaluation code (comptime) at runtime rather than at compile time.

Since it also removes the need for other specialised features (generics, interfaces) - even at the cost of an aesthetic that may not appeal to fans of those specialised features - it ends up creating a very expressive, yet surprisingly simple and easy-to-understand language (Lisps are also simple and expressive, but the use of macros makes understanding a Lisp program less easy).

Being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makes code reviews easier, which ma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rrectness. The simplicity can also reduce compilation time, which may als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rrectness.

Zig’s insistence on explicitness - no overloading, no hidden control flow - which also assists reviews, may not be appropriate for a high-level language, but it’s a great fit for an unabashedly low-level language, where being able to see every operation as explicit code “on the page” is important. While its designer may or may not admit this, I think Zig abandons C++’s belief that programs of all sizes and kinds will be written in the same language (hence its “zero-cost abstractions”, made to give the illusion of a high-level language without its actual high-level abstraction). Developers writing low-level code lose the explicitness they need for review, while those writing high-level programs don’t actually gain the level of abstraction required for a smooth program evolution that they need. That belief may have been reasonable in the eighties, but I think it has since been convincingly disproved.

Some Zig decisions surprised me in a way that made me go more “huh” than “wow”, such as it having little encapsulation to speak of. In a high-level language I wouldn’t have that (after years of experience with Java’s wide ecosystem of libraries, we learned that we need even more and stronger encapsulation than we originally had to keep compatibility while evolving code). But perhaps this is the right choice for a low-level language where programs are expected to be smaller and with fewer dependencies (certainly shallower dependency graphs). I’m curious to see how this pans out.

Zig’s terrific support for arenas also make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low-level memory management techniques (that, like a tracing garbage collector, gives the developer a knob to trade off RAM usage for CPU) very accessible.

I have no idea or prediction on whether Zig will become popular, but it’s certainly fascinating. And, being so remarkably easy to learn (especially if you’re familiar with low-level programming), it costs little effort to give it a try.

pron

在我45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想不出任何其他语言比Zig更能让我感到惊讶。

我也有同感(尽管我的职业生涯只有30年),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少数让我感到最惊讶的语言之一。

从语言设计的角度来看,最让我惊讶的是部分求值(partial evaluation)的应用可以走多远。虽然在表现力上严格弱于AST宏(宏是“引用不透明的”,因此比引用透明的部分求值更强大——例如,部分求值无法访问参数的名称),但事实证明,它的强大程度足以取代不仅大多数“合理的”宏用法,还包括泛型和接口。赋予Zig的部分求值(comptime)这种能力的是其对反射(reflection)的访问。

即使结合了反射,部分求值的使用体验也比宏更愉悦。事实上,为了理解程序的语义,完全可以忽略部分求值(因为它不影响计算的含义)。也就是说,Zig程序的语义与用某种名为Zig’的语言来解释的语义相同,该语言能够在运行时而非编译时执行Zig的所有部分求值代码(comptime)。

由于它也消除了对其他专用功能(如泛型和接口)的需求——即便这可能牺牲了那些专用功能爱好者所青睐的美学——它最终创造了一种表达能力极强,却又出奇简单易懂的语言。(Lisp语言也是简单且富有表现力的,但宏的使用使得理解Lisp程序变得更加困难)。

简单易懂使得代码审查更容易,这可能会对正确性产生积极影响。这种简洁性也能减少编译时间,这也可能对正确性产生积极影响。

Zig对显式性的坚持——没有重载,没有隐藏的控制流——这同样有助于代码审查,可能不适合高级语言,但它非常适合一个毫不掩饰的低级语言,因为在低级语言中,能够将每个操作都视为页面上的“显式代码”非常重要。尽管其设计师可能不会承认这一点,但我认为Zig放弃了C++的一种信念,即所有大小和类型的程序都应使用同一种语言来编写(因此才有其“零成本抽象”,旨在提供高级语言的幻觉,而没有实际的高级抽象)。编写低级代码的开发者失去了他们进行审查所需的显式性,而编写高级程序的开发者则并未获得他们所需的、能够实现程序平滑演化的抽象层次。这种信念在八十年代或许合理,但我认为它此后已被有力地证伪了。

Zig的一些决定让我感到惊讶,但这种惊讶更多是“嗯?”而非“哇!”,例如它几乎没有什么封装可言。在高级语言中,我不会这样做(经过多年与Java庞大库生态系统的打交道,我们认识到,为了在代码演进时保持兼容性,我们需要比最初设想的更多的、更强大的封装)。但这或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Zig是一种低级语言,其预期的程序规模更小、依赖项更少(依赖图肯定也更浅)。我很好奇这会如何发展。

Zig对竞技场(arenas)的出色支持,也使得最强大的低级内存管理技术之一(与跟踪式垃圾回收器类似,让开发者可以在内存使用和CPU之间进行权衡)变得非常易于使用。

我不知道也无法预测Zig是否会变得流行,但它无疑非常迷人。而且,它如此易于学习(尤其是如果你熟悉低级编程的话),尝试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My friends and I accidentally faked the Ryzen 7 97…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56176

A weeks ago, my friends and I were talking about the inner workings of Zen 5. We were talking about how the CPUID instruction works, and how AMD MSRs are technically editable if you ask the processor nicely.

As do we all.

jeremyjh

一周前,我和朋友们在讨论Zen 5的内部工作原理。我们谈到了CPUID指令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从技术上讲,只要处理器“愿意”,AMD的MSR(模型特定寄存器)是可以编辑的。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