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 XSLT.RIP 用直接展示 XML/XSLT 的方式检测并嘲讽浏览器对 XSLT 的移除。
- 一名优异的应届生通过自己的求职经历指出就业困难是自动化、远程化与资本全球化等结构性力量共同压缩入门岗位并重构工作进入通道的体现。
- 文章用船只、河流与宗教神灵等例子说明法律如何赋予非人实体“法律人格”以便责任认定和财产管理,并由此引发权利归属与道德争议。
- 作者夫妇推出的免费响应式网页游戏“每日单词拼图”获得数百日活与社区创题支持,但仍需改进分享、提示机制与移动端显示等问题。
- 文章认为大型语言模型以流畅自信的输出放大用户的错误判断,成为“信心引擎”而非可靠知识源,可能削弱批判性思维。
- 因应英国强制解密法规,苹果将在英国停用 iCloud 高级数据保护,部分数据将失去端到端加密,用户被建议尽快迁移并期待法律挑战。
- 美国拟禁售 TP‑Link 路由器以防范与中国相关的风险,厂商否认并建议通过固件更新或刷开源固件等方式降低潜在威胁,讨论集中于证据与信任问题。
- 网站按时间线记录任天堂自 2020 年以来对粉丝作品、模组与模拟器的强硬维权行动,既保护了知识产权也引发对创新自由的争议。
- EFF 解释美国执法获取在线私人数据的各种法律途径与门槛,建议服务商审查并可能抗辩执法请求,用户应选择更注重隐私的服务。
- Python 软件基金会拒绝带有反 DEI 条件的联邦资助后获得捐赠激增,但围绕对贡献者 Tim Peters 的处理引发社区对行为准则与管理方式的激烈争论。
安息吧 XSLT (XSLT RIP) #
这是一个讽刺性/纪念性网页,表达了对 Google Chrome 浏览器移除 XSLT 功能的不满:
- 标题:“XSLT.RIP” → 暗示"XSLT 安息吧"(RIP = Rest in Peace)
- 主标题:“如果你能看到这个,说明 XSLT 被 Google 杀死了” —— 这是关键:如果浏览器正常支持 XSLT,这段原始 HTML 应该被 XSLT 转换后显示,而不是直接呈现
- 两段悼词:“Thoughts and prayers” 和 “Rest in peace” 模仿社交媒体上的哀悼语气,嘲讽中又带着无奈
这源于 2024 年初 Google Chrome 宣布并实施了移除 XSLT 支持的决定(其他浏览器如 Firefox/Firefox 仍支持)。这个页面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把技术变更变成了"讣告"——用户看到原始 HTML 代码本身,就证明了 XSLT 确实"已死"。
HN 热度 639 points | 评论 420 comments | 作者:edent | 17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3434
- XSLT 的死亡标志着浏览器对 XML 和 XSLT 支持的终结,该网站通过 XML + XSLT 的方式巧妙地检测浏览器是否支持 XSLT。
- 该网站的设计者 David Bushell 是一位前端设计师,其个人网站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 有人误以为“dbushell.com”是“D-Bus Hell”的缩写,实则为设计师本人姓名。
- AI 工具如 GitHub Copilot 和 Gemini 在实际开发中效果参差不齐,仅在生成 SQL 模板等特定场景下表现尚可,整体使用体验常令人沮丧。
- 有开发者认为 AI 并未真正提升生产力,甚至可能降低效率,部分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用户使用 AI 后实际工作速度反而下降。
- 自我报告的“生产力提升”存在严重偏差,不能作为真实效率的衡量标准,真正的生产力难以量化。
- 现代浏览器的复杂性主要源于 JavaScript 的发展,而非渲染本身,JavaScript 引擎的性能成为浏览器竞争的核心。
- 三大主流 JavaScript 引擎(V8、SpiderMonkey、WebKit JavaScript 引擎)已可独立提取使用,为新浏览器项目提供了技术基础。
- 尽管 XML 和 XSLT 在 Web 前端逐渐式微,但它们在金融、医疗、工业等传统行业仍广泛存在,短期内不会被淘汰。
- XML 技术栈的衰落与“千禧一代”的技术选择有关,但其在企业级系统中的根基依然牢固。
- 有人调侃现代 Web 技术的复杂性让浏览器生态退化为仅剩两个主流选择,而 XSLT 的使用方式让人联想到 90 年代的网页风格。
一份工作接着一份工作:一名失业应届生眼中的就业市场崩塌 (Work after work: Notes from an unemployed new grad watching the job market break) #
作者是一名刚毕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尽管成绩优异、拥有三段实习经历和实际项目经验,却在求职市场上遭遇严重困境。他描述了当前就业市场的“断裂”状态,即便严格遵循传统求职路径——投递简历、撰写求职信、参加面试——也难以获得工作机会。
尽管官方失业率仍处于低位,但对年轻毕业生而言,岗位数量急剧减少,竞争异常激烈。许多原本常见的入门级职位消失,连计算机科学这类曾被视为“安全”的专业也出现高失业率。作者指出,这并非单纯的经济周期波动,而是更深层的结构性变化:资本正加速利用软件、机器人和远程劳动力,替代传统人力。
文章回顾了关于自动化取代工作的长期讨论。早期研究曾预测大量岗位面临被计算机化风险,但后续更细致的研究显示,自动化更多表现为对特定类型工作的缓慢挤压,而非突然崩溃。工业机器人已在部分地区导致就业岗位流失和工资下降,而依赖重复性、可编码任务的职业增长放缓,薪资也更低。
作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数据上的变化,更是“进入通道”的收窄。求职者不仅在与同龄人竞争,更在与过去积累的全部工作流程、数据和系统竞争。这些系统正被自动化工具和远程操控技术取代。
以亚马逊为例,其仓库正大规模引入机器人,同时人力规模趋于稳定甚至下降。许多“自动化”工作实为远程操控,如菲律宾员工通过 VR 远程操作日本商店的机器人,或在不同国家操控叉车。这种“远程劳动”既规避了移民问题,又压低了成本,被包装为“提升效率”,实则构成全球劳动力的新型外包链条。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些远程岗位往往被设计为数据收集工具,为未来完全无人化做准备。例如,家用机器人 Neo 在“专家模式”下由远程操作员操控,其真实目的正是训练 AI 模型,最终实现无需人类干预的自主运行。
整体来看,作者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就业市场的危机不仅是经济周期的产物,更是技术、资本与全球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重塑。年轻人面对的,不只是“找工作难”,而是整个工作价值体系的重构。
HN 热度 503 points | 评论 433 comments | 作者:linkregist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0863
- 作者的文笔极佳,具备出版书籍的水准,其表达富有洞察力和文学性。
- 简历内容过于冗长,信息密度低,应大幅精简以突出重点,避免被 AI 筛选系统淘汰。
- 仅凭“Google DeepMind”这一条信息已足够吸引雇主注意,简历中其他内容显得多余。
- 当前就业市场对新毕业生极为严苛,需投递大量职位并经历多轮面试才可能获得录用。
- 一些看似为弱势群体设计的实习项目实际价值有限,可能无法带来正式工作机会,甚至被用于公关宣传。
- “弱势背景”在英国的定义基于家庭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等客观因素,而非单纯种族。
- DEI(多样性、公平性与包容性)招聘机制在英国同样存在,不应仅凭姓名或背景猜测其雇佣动机。
- 用 AI 工具辅助生成针对不同岗位的简历版本,虽能提高效率,但需警惕过度虚构数据导致可信度下降。
- 当前许多职位广告为虚假招聘,长期挂出却无实际招聘意图,应警惕此类陷阱。
- 大型公司普遍使用 AI 进行简历初筛,要求简历必须包含量化成果和明确业绩,否则难以通过。
- 与其盲目投递大量职位,不如通过真实人脉网络建立联系,更有可能获得有效机会。
- 作者的简历在 AI 时代显得不合时宜,其散文式写作风格可能降低被系统识别为合格候选人的概率。
- 作者的个人经历丰富,但缺乏清晰的结构化表达,影响信息传递效率。
- 尽管简历优化可能提升通过率,但整体就业环境恶劣,即便优化后仍可能难以获得工作机会。
意想不到的人类事物 (Unexpected things that are people) #
https://bengoldhaber.substack.com/p/unexpected-things-that-are-people
这篇文章探讨了非人类实体在法律上被赋予 “人格” 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较少为人知的例子,包括船只、河流和神灵。
** 船只:**
船只在法律上被视为拥有有限的法律人格。这是因为船只在海上活动,常常会遇到法律问题,例如如果船只在外港撞击造成损害,谁应承担责任?为了应对这些情况,中世纪的海事法庭赋予船只一定的法律权利,以便于它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作为被告。船只的权利主要与法律程序相关,比如有权要求保释和接受审判。此外,船只还有 “救助权”,即如果一艘船成功救助了另一艘遇险船只,救助船有权获得奖励。
** 怀恩格伊河:**
2017 年,新西兰议会通过了《怀恩格伊河权利法案》,赋予怀恩格伊河 “法律人格”,并赋予其作为法律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这项法律旨在解决自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争议,毛利人认为殖民政府的经济活动正在破坏河流。法案不仅设立了两名代表(来自政府和毛利部落),而且还提供了 8000 万新西兰元用于河流恢复,体现出对河流的重视和保护。
** 印度的神灵:**
在印度法律中,印度教的神灵和偶像被视为 “法人人格”,赋予它们拥有土地和在法庭上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这一法律地位源自于英国殖民时期,当时为了管理庙宇的财富和土地,法院决定将神灵视为法律主体。神灵需要有监护人代表它们进行法律行为。近年,关于神灵财产的法律争议也屡见不鲜,例如印度最高法院在 2019 年将争议土地判给了拉玛(Rama),并成立了信托来管理该财产。
** 结论:**
作者通过船只、河流和神灵等例子,探讨了法律如何将非人类实体视为有权利的 “人”。这引发了对法律人格和权利赋予的更深层次思考,尤其是这些权利在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与争议。虽然文章提到这些法律问题很复杂,并且作者并非法律专家,但这类讨论显示了法律与道德、社会价值之间的密切联系。
HN 热度 420 points | 评论 211 comments | 作者:lindowe | 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7257
- 法律上将公司视为“人”是一种必要的抽象,否则难以对集体行为进行审计、惩罚或设定规则。
- 尽管公司不能入狱,但其高管在特定情况下(如故意违法)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 公司高管在拖欠员工工资等行为上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 将公司称为“人”可能引发对“拥有股份即等同于奴隶制”的讽刺性批评,暗示法律概念存在争议。
- 公司作为法律实体与自然人不同,不应混为一谈,但法律上使用“人”的概念有其实际功能。
- 企业作为法律主体享有言论自由权,如《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权利,不应因公司性质而被剥夺。
- 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是“言论自由”,其适用对象包括公司,而非仅限于个人,因此公司拥有新闻自由权。
- 公司作为法律主体,其权利与个人权利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不能简单等同,但也不应否认其法律地位。
- 股权本质上是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合同关系,而非对公司的“拥有”,因此不能等同于奴隶制。
- 非投票股股东虽无决策权,但仍是公司所有者,享有利润和资产分配权,体现所有权的多样性。
问 HN:你正在做什么? (Ask HN: What Are You Working On?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9146
在这个讨论中,用户分享了他们最近推出的一个日常文字游戏,名为 “每日单词拼图”。这个游戏受到了拼图类桌游和填字游戏的启发,玩家需要旋转和移动拼图块,以重建一个破碎的填字游戏。游戏是免费的,基于网页,并且具有响应式设计。目前有几百名日常玩家,玩家群体还在不断增长。作者与其妻子共同创作谜题,并持续修复 bug 和添加新功能。
讨论中,许多人给出了反馈。一位用户表示游戏的用户界面非常光滑且易于使用,并提议增加类似 Wordle 的分享功能,以便玩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游戏结果。其他人则讨论了游戏的难度和操作方式,一些用户建议增加更多的空间以便移动拼图块。
此外,讨论中还提到了一些游戏的潜在 bug,比如字母在拼图块中出现异常,但并不影响游戏的进行。对于游戏的布局和提示机制,用户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些人建议给出更具体的线索,帮助玩家更好地解决谜题。
除了拼图游戏,讨论还涉及到其他项目,比如一个关于复古生产力软件的博客,作者分享了对 8/16 位时代软件的探索和评估,以及如何在现代背景下理解这些旧工具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个讨论展示了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反馈,不仅有助于游戏的改进,也促进了对复古软件和相关主题的深入交流。用户们在分享各自的项目和经验,彼此之间给予了鼓励和建设性的建议。
HN 热度 361 points | 评论 1095 comments | 作者:david927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9146
- 游戏界面流畅,操作体验优秀,整体设计简洁直观,具有很高的完成度。
- 游戏灵感来源于拼图类桌游和填字游戏,创新地将两者结合,玩法新颖。
- 游戏目前已有数百名日活跃用户,增长势头良好,社区参与度较高。
- “社区拼图”功能受到欢迎,允许玩家共同创作新谜题,增强了互动性。
- 游戏在移动端存在部分显示异常问题,如锁屏后重新打开时字母错位,尚未复现但已收到反馈。
- 希望增加分享功能,类似 Wordle 的社交分享预览,提升传播力。
- 部分玩家觉得游戏偏“暴力尝试”,缺乏提示,建议增加更智能的提示机制,如高亮相关字母。
- 有建议提出将线索指向具体位置(如“E5”),以增强空间提示,帮助玩家推理。
- 玩家反馈在大屏幕上希望有更大的操作区域,但需兼顾小屏幕适配,目前保持统一体验。
- 游戏对非母语者友好,完成谜题带来成就感,尤其适合语言爱好者。
- 有用户建议增加“草稿区”或“试错区”,方便玩家在不干扰主布局的情况下尝试拼法。
- 游戏的 UI 和新手引导设计非常出色,体现了开发者对细节的打磨。
- 与另一款每日谜题游戏 Slab17 相比,风格独特,玩法有吸引力,但部分操作说明需优化。
LLM 是达克效应的强化剂 (LLMs are steroids for your Dunning-Kruger) #
https://bytesauna.com/post/dunning-kruger
文章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LLM)对人类认知和心理的影响,指出这些模型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加剧了“达克效应”——即能力不足者往往对自己判断过于自信。作者以 ChatGPT 为例,反思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常被模型的流畅表达所迷惑,产生虚假的确定感,即使明知内容可能错误,仍难以抗拒这种“知道一切”的快感。
作者认为,LLM 并非真正的知识引擎,而更像“信心引擎”——它们通过语言生成能力放大用户的思维,无论是好想法还是错误认知,都能被包装成看似合理、权威的论述,从而加深自我欺骗。这种机制极具成瘾性,使用者逐渐依赖模型进行思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该问 AI”的本能反应。
尽管 LLM 技术本身基于统计推断,本质是“随机黑箱”,缺乏真正的理解能力,但其对人类语言和思维模式的介入,正在深刻改变教育、工作与社会互动的方式。语言是人类认知的核心,当机器能以高度自然的方式参与语言交流,就标志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作者呼吁人们警惕 LLM 带来的心理陷阱,意识到其本质是放大器而非真理提供者,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 AI 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与自我觉察。
HN 热度 310 points | 评论 247 comments | 作者:gridentio | 10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6744
- 使用 LLM 让人感觉更不自信,反而更依赖外部工具,缺乏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 LLM 提供的信息让人产生虚假的确定感,即使明知其不可靠,仍容易被误导。
- 过去教师强调不能引用百科全书,但如今人们已习惯将维基百科当作权威来源,忽视其本质是二次加工。
- 维基百科作为百科全书,本就不应被学术引用,其作用是入门引导而非权威依据。
- 早期的维基百科因开放编辑机制被广泛质疑,但其实际协作机制比人们想象中更有效。
- 人们最初不信任维基百科,是因为不了解其协作机制,误以为会陷入混乱,实则多数人倾向于合作而非破坏。
- 维基百科的可靠性已大幅提升,其编辑机制和社区治理已能有效应对争议和错误。
- 与维基百科相比,LLM 的输出更难追溯来源,缺乏透明度,因此更不可信。
- 人类在面对合作与对抗的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懒得管”,即表现出冷漠而非主动破坏。
- 人们更愿意选择轻松的行为(如点外卖),而非投入精力去对抗或合作,说明多数人缺乏参与冲突或建设的动力。
- 信息的可信度不在于来源是否开放,而在于使用者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苹果将在英国停用高级数据保护功能 (Time to start de-Appling) #
https://heatherburns.tech/2025/11/10/time-to-start-de-appling/
苹果即将在英国停止提供高级数据保护(ADP)功能,原因是英国政府依据《调查权力法》发布的两项技术通信通知(TCN)。这一变动将影响所有使用 iCloud 服务的英国用户,尤其是那些依赖端到端加密(e2ee)保护敏感数据的人。
目前,ADP 功能已不再对新用户开放,而已经启用的用户将被给予一段时间自行关闭该功能,否则将失去 iCloud 账户访问权限。这意味着英国用户将无法再为以下 10 类数据启用端到端加密:iCloud 备份、iCloud 驱动器、照片、备忘录、提醒事项、Safari 书签、Siri 快捷指令、语音备忘录、钱包票据和 Freeform。
尽管 iCloud 钥匙串和健康数据等 15 类数据仍默认端到端加密,通信服务如 iMessage 和 FaceTime 也保持全球端到端加密,但其他关键数据将仅通过标准数据保护(Standard Data Protection)加密,安全性大幅降低。
作者强烈建议所有英国用户尽快将上述数据从 iCloud 迁移出去,避免数据被政府获取。推荐使用端到端加密的替代服务,如 Proton 或 Standard Notes。对于大量备忘录用户,可使用“Exporter”应用导出为 Markdown 文件,再迁移到安全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政府的 TCN 不仅针对 ADP 数据,还涵盖所有 iCloud 数据,包括非加密的备份内容,且适用于全球所有用户。这表明苹果的整个 iCloud 服务都可能面临政府监控风险。
此外,10 月 1 日发布的第二份 TCN 仅针对英国公民的数据,引发对“国籍审查”技术可行性的质疑。目前所有信息均来自媒体泄露,官方细节仍属保密,相关法律挑战预计将在 2026 年 1 月由自由与隐私倡议(Liberty/PI)提交至调查权力法庭。
非英国用户应立即开启 ADP 功能,而英国用户则必须立即启动“去苹果化”行动,重新评估数据安全策略,尤其是团队中有英国成员时,需将其纳入威胁模型。
HN 热度 287 points | 评论 207 comments | 作者:msangi | 10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6598
- 苹果坚持封闭生态导致其在隐私问题上处于被动,若早开放 iCloud 的开源替代方案,英国政府可能不会提出强制解密要求。
- Alan Turing 雕像手持苹果的图像具有象征意义,提醒人们数据隐私关乎生死,但其死因更可能是意外而非自杀。
- 将英国政府的强制解密政策视为全球性威胁,认为苹果退出英国市场是明智之举,不应将责任归咎于技术公司。
- 英国政府推动强制解密的立法是错误的,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也有类似法律,美国也可能利用此技术进行监控。
- 技术公司如苹果在五眼联盟国家注册,难以完全信任,应考虑使用非五眼国家的替代服务或自建系统。
- 真正的问题在于本国政府,而非技术公司,英国公民应关注国内政治,推动政府改革而非盲目“去美国化”。
- 个人可通过自建系统(如 Syncthing + NAS + Backblaze + Wireguard)实现端到端加密存储,但对普通人不现实。
- 英国法律可能强制要求用户交出设备和密码,这意味着即使使用加密,政府仍能获取数据,隐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 英国政府的监控权力正在扩张,未来可能包括在私人空间安装摄像头,对个人生活构成严重侵犯。
- 苹果选择退出英国市场是基于法律和道德考量,其“法律信标”机制使其能拒绝不合理的政府要求,值得肯定。
- 技术公司不应成为政府监控工具的提供者,应优先保护用户隐私,而非妥协于政治压力。
美国拟禁售 TP-Link 路由器,缘于对中国关联的担忧 (Drilling down on Uncle Sam’s proposed TP-Link ban) #
https://krebsonsecurity.com/2025/11/drilling-down-on-uncle-sams-proposed-tp-link-ban/
美国政府正计划禁止销售 TP-Link 的无线路由器及其他网络设备,此举主要基于其与中国之间的关联性担忧。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超过六个联邦部门支持该禁令,理由是 TP-Link 产品可能处理敏感美国数据,并受中国当局管辖或影响。
TP-Link Systems(美国公司)否认这一指控,强调其已与中国的 TP-Link Technologies 完全分离,总部位于加州,制造地在越南,且拥有独立的工程与制造能力。公司称其市场占有率约为 30%,远低于传闻的 50%。TP-Link 坚称其产品不存在国家安全风险,并致力于提供高质量、安全的网络设备。
TP-Link 设备之所以广受欢迎,主要因其价格低廉且性能稳定,成为多家互联网服务商(ISP)的首选。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议员在 2024 年 8 月致信商务部,要求调查 TP-Link 设备,称其出现在美军基地并被军营商店销售。他们指出,TP-Link 设备存在异常漏洞,且需遵守中国法律,令人担忧。
尽管 TP-Link 指出,其竞争对手如思科、网件等同样从中国采购组件,且也遭遇过类似 APT 攻击,但这一辩解并未完全消除公众疑虑。
目前,大多数消费级路由器出厂时默认设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默认密码、过时固件等。近年来,部分厂商已改进,通过强制用户注册、更新固件或安装移动 App 来提升安全性,如亚马逊 Eero、Netgear Orbi、华硕 ZenWiFi 等。但传统低价路由器仍需用户自行维护更新,且功能受限。
对于技术用户,建议将 TP-Link 路由器刷入开源固件(如 OpenWrt 或 DD-WRT),可显著提升安全性、功能性和可配置性,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许多 TP-Link 型号支持此类固件,是应对潜在风险的可行替代方案。
综上,尽管 TP-Link 被列为潜在安全威胁,但用户可通过更换固件、更新设置等手段加强防护,而非立即丢弃现有设备。
HN 热度 268 points | 评论 350 comments | 作者:todsacerdoti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7717
- TP-Link 路由器虽非顶级安全,但价格实惠、功能可靠,多年持续获得固件更新,性价比高,适合普通家庭使用。
- TP-Link 作为消费级网络设备的主流品牌,长期获得市场认可,其产品稳定性与支持周期优于许多高价竞品。
- 尽管未发现确凿证据,但各国情报机构具备强大能力,若存在后门,早已被发现,因此怀疑缺乏实证基础。
- 0day 漏洞在各国间普遍存在,未必依赖企业主动报告,单个员工被渗透即可导致信息泄露,因此不应过度信任任何厂商。
- 从零信任安全模型出发,应默认系统已被入侵,不应完全依赖设备厂商的可信度。
- 尽管美国自身也存在与 NSA 合作的前科(如 Cisco 事件),但其对 TP-Link 的限制更多出于地缘政治竞争,而非纯粹安全考量。
- 限制 TP-Link 并非因其技术风险高于其他品牌,而是其在消费市场占有率极高,一旦被控制可能造成大规模网络攻击或监控。
- 与食品安全不同,路由器具备远程控制能力,可被用于大规模分布式攻击或精准目标监控,威胁性质更严重。
- 一旦路由器具备自动更新功能,厂商就可能在任何时候远程操控设备,因此不能仅凭“未发现恶意行为”就认定安全。
- 普通消费者经济压力大,需要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中国厂商在制造低成本高可用产品方面具有优势。
- 国内厂商同样存在与政府合作的可能,因此对外国厂商的警惕不应忽视本国产品的潜在风险。
- 相比之下,其他品牌路由器同样可能存在美国政府后门,因此对 TP-Link 的特殊针对缺乏公平性。
被任天堂起诉 (Sued by Nintendo) #
https://www.suedbynintendo.com/
该网页是一份关于任天堂(Nintendo)近年来在法律与版权方面行动的详细记录,时间跨度从 2020 年 12 月到 2025 年 1 月,内容以时间轴形式呈现,展示了其频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知识产权的行为。
2020 年至 2022 年期间,任天堂对多个粉丝创作项目和社区活动发起打击。例如,因使用修改版游戏(如 Splatoon 3 的 MOD)或举办非官方赛事(如《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的 Project+、Beyond Melee 等模组赛事),多个 YouTube 频道、直播主和赛事组织者遭到版权投诉或活动取消。此外,任天堂还关闭了多个与游戏相关的服务,如 Pokémon Diamond and Pearl 的音效库(DP Sound Library),并强制关闭了 Fan-made 游戏如《2D Prime》和《The Missing Link》。
2021 年至 2022 年,任天堂对盗版与破解技术采取强硬措施。加拿大黑客 Gary Bowser 因参与 Team Xecuter 被起诉,最终被判刑 40 个月并赔偿 450 万美元。其相关 3D 模型作品也遭版权下架。同时,ROM 网站 RomUniverse 因侵权被起诉,最终赔偿 210 万美元并被要求销毁全部盗版游戏。此外,任天堂还起诉了多个 Switch 破解设备的销售商,导致其赔偿 200 万美元。
2022 年至 2024 年,任天堂进一步扩大法律行动范围。其对 Yuzu 和 Citra 两款 Switch 与 3DS 模拟器开发者提起诉讼,最终以 240 万美元和解,导致两款模拟器永久下架。Steam Workshop 中大量任天堂相关用户创作内容被下架,Garry 的 GMOD 插件库也因 DMCA 通知被清除。此外,任天堂还对 Fan-made 音乐、游戏模组、甚至 NSFW 艺术作品发起下架,包括在 Patreon 上被删除的 3D 模型。
2024 年至 2025 年,任天堂继续加强版权执法。其对“Rhythm Heaven”风格的 Fan 工具 Heaven Studio 发出 DMCA 通知,导致项目被移除。同时,其对 Steam Deck 模拟 Switch 游戏的视频也进行下架处理。2025 年 1 月,任天堂在一场商标纠纷中败诉,未能阻止哥斯达黎加一家名为“Super Mario”的超市使用该名称,成为其罕见的法律失利。
整体来看,该网页揭示了任天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高度主动与激进策略,涵盖从粉丝创作、模组、游戏模拟器到商业销售和社区活动等多个层面,反映出其对版权的严格控制,但也引发关于创新自由与法律边界争议的讨论。
HN 热度 253 points | 评论 75 comments | 作者:notepad0x90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0675
- 任天堂曾通过威胁诉讼的方式,要求早期 90 年代开发平台游戏的公司修改其世界地图设计,否则将失去在 NES/SNES/Gameboy 平台发行的资格,还曾主张对“幽灵车”(Mario Kart 中的 ghost car)技术拥有专利。
- 游戏公司常通过专利保护游戏机制,例如南梦宫曾为“加载屏幕时可玩小游戏”申请专利,但该专利因存在更早的先例(如 C64 上的“Invade-a-load”)而显得争议。
- 《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保护极为严格,涵盖名称、字形、术语“tetrimino”、方块形状、背景音乐“Korobeiniki”以及游戏核心玩法,法院已裁定其“外观与感觉”可受版权保护。
- 尽管法律上“概念”本身不受版权保护,但法院在“Tetris v. Xio”和“Spry Fox v. Lolapps”等案件中认定,若游戏在视觉、玩法上与《俄罗斯方块》存在“实质性相似”,则构成侵权。
- 有观点认为,这种版权保护限制了游戏创新,导致许多类似玩法的游戏无法自由发展,甚至影响了游戏设计的多样性。
- 一些独立开发者通过创造与《俄罗斯方块》不同的“下落方块”类游戏(如 Puyo Puyo、Dr. Mario、Nokia Blocks)来规避版权风险,说明并非所有此类游戏都构成侵权。
- 《俄罗斯方块》公司对版权的严格执法也引发争议,认为其限制了游戏设计自由,类似“强制规定游戏必须符合特定玩法规范”。
- 有评论指出,即使像 Emacs 中的 M-x tetris 这样的内置小游戏,也因外观和玩法与《俄罗斯方块》高度相似而可能构成侵权。
- 任天堂和《俄罗斯方块》公司对版权的强势维护,反映出游戏行业对知识产权的极端重视,但也可能抑制创新和自由创作。
- 一些游戏公司通过“合法规避”手段(如在匹配过程中而非加载时提供小游戏)来绕过专利限制,说明专利制度存在漏洞。
- 《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保护已延伸至移动平台,甚至被授权给包含赌博和广告的免费游戏,引发对商业化滥用的担忧。
警方如何获取你的私人在线数据 (How cops can get your private online data) #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25/06/how-cops-can-get-your-private-online-data
本文由电子前沿基金会(EFF)发布,题为《警方如何获取你的私人在线数据》,作者为 Rory Mir 和 Aaron Mackey,发布于 2025 年 6 月 26 日。文章指出,美国执法部门确实有权通过多种法律手段获取用户在在线服务中存储的私人数据,但不同数据类型对应不同的法律程序和审查标准。
文章首先强调,执法机构获取数据的历史可追溯至互联网早期,例如 EFF 早期的“史蒂夫·杰克逊游戏诉美国特勤局”案,即因指控不当导致对用户通信的过度查封。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从大型平台(如 Google、Meta)到个人博客或 Mastodon 服务器,各类服务均在托管用户数据。因此,服务提供商必须具备保护用户隐私的法律意识和行动能力,同时用户也应了解数据托管方的立场与能力。
文章区分了执法获取“公开数据”与“私人数据”的不同方式。公开数据(如学生签证申请信息)或通过社交监控工具、虚假账号获取的信息,往往缺乏有效监管。此外,警方还可通过购买数据经纪商的数据、被动监听网络流量或利用技术手段破解加密信息等方式获取信息,这些做法目前缺乏充分法律约束。
文章重点梳理了执法机构获取私人数据的四种主要法律程序及其适用数据类型:
- 订阅信息(如邮箱、电话、IP 地址):可通过传票获取,需证明与调查相关。
- 非内容信息(元数据)(如登录时间、通信对象):需法院命令或传票,且需提供具体事实证明其相关性。
- 存储内容(如私信、草稿):需搜查令,必须满足“合理理由”标准,证明信息可能揭示犯罪证据。
- 传输中内容(如通话、实时消息):需“超级搜查令”,要求具备合理理由,并满足最小化和耗尽原则。
文章提醒,数据敏感性越高,执法获取的法律门槛也越高。然而,执法机构仍可通过“禁言令”(gag order)阻止服务提供商通知用户,从而规避透明度。
最后,文章呼吁服务提供商应主动审查执法请求,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并提出异议;用户则应了解所用服务的隐私政策与法律立场,选择更注重隐私保护的平台,共同构建更安全的数字环境。文章强调,这不仅是个人安全问题,也关乎整个社会的隐私权保障。
HN 热度 253 points | 评论 60 comments | 作者:jamesgill | 9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7206
- 推荐使用支持端到端加密的协作文档工具 CryptPad,其 Kanban 应用性能优秀,优于 Trello。
- XMPP 协议具有去中心化特性,可通过 OMEMO 实现端到端加密,支持语音视频通话和公共频道,适合寻找新朋友。
- 使用自由软件客户端如 Dino(Debian)和 Conversations(Android)可实现类似 WhatsApp 的功能,且支持现代通信需求。
- 有观点认为 EFF 引用 Stallman 的言论,表明其可能逐渐认同 Stallman 的正确性,尽管 EFF 曾反对 Stallman 重返 FSF。
- 有人指出,EFF 并未否认 Stallman 的技术观点,反对的是其个人行为,因此不应将两者混为一谈。
- 有人质疑该观点为网络传言,认为“没有云,只有别人的电脑”这一说法并非 Stallman 首创。
- 有人批评 Stallman 在涉及未成年人问题上的言论令人反感,尽管其在开源领域有正确见解。
- 有人指出,文章错误地声称受搜查令约束的接收方无法在披露前挑战该命令,实际上他们可以,尤其在缺乏具体性或造成过度负担时。
- 搜查令制度旨在防止非法获取证据,即使证据被获取,若程序违法,也可能被排除在法庭之外。
- 有人质疑“事先授权”是否真正有效,若仅靠事后追责,实质上等于“只要不被发现就合法”。
- 美国公司对外国执法机构请求用户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非五眼国家的请求。
- 外国执法机构可通过“外国调查”名义向美国托管的域名注册机构索取用户信息,但实际处理结果取决于公司政策和法律环境。
- 域名隐私服务的隐私保障往往模糊,实际效果有限,且公司通常不会通知用户。
- 有人对 FBI 要求披露 archive.tld 创始人身份的事件感到意外,认为此类请求本应低调处理,且公司通常会无条件配合。
- “超级搜查令”一词可能是对第四修正案下对实时监听加强限制的通俗化表达。
- 有人指出,美国法院将服务提供商视为“第三方”,用户将数据交由其保管后,法院认为该数据不再受宪法保护。
- 有人质疑在线数据为何不应受到与住宅相同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认为政府无权在无司法审查的情况下获取个人在线信息。
Python 软件基金会拒绝联邦资助后迎来捐赠激增 (Python Software Foundation gets a donor surge after rejecting federal grant) #
https://thenewstack.io/psf-gets-a-donor-surge-after-rejecting-anti-dei-federal-grant/
该网页是《The New Stack》(TNS)的订阅页面,主要功能为用户注册其技术新闻通讯。页面顶部显示“TNS”品牌标识和“OK”、“SUBSCRIBE”按钮,引导用户订阅内容。由于用户此前已退订,系统提示需先通过“RE-SUBSCRIBE”按钮重新订阅,完成后方可继续填写信息。
页面主体包含一个详细的注册表单,要求用户提供以下信息:
- 姓名(名字和姓氏)
- 公司名称
- 所在国家(提供全球多个国家选项)
- 邮政编码
- 职位层级(如 C-Level、VP/Director、经理、中级/高级员工、初级/实习生等)
- 职位角色(如开发者、运维、架构师、安全专家、DevOps 工程师、市场销售等)
- 所属组织规模(从自雇到万人以上)
- 组织类型(如企业用户、软硬件供应商、云服务商、咨询公司等)
- 所属行业(如金融、医疗、制造、教育、政府等)
- LinkedIn 个人主页链接(可选)
页面强调用户隐私保护,声明不会出售或共享个人信息,并需同意其使用条款与隐私政策。
此外,页面嵌入了一个互动投票:询问 JavaScript 开发者最常使用的非 React 工具,选项包括 Angular、Astro、Svelte、Vue.js、其他或仅使用 React 等。投票结果显示当前无人选择,但提示用户订阅后可获取最终结果。
页面底部提供后续行动建议:检查邮箱确认订阅、关注社交媒体、加入 LinkedIn、浏览最新文章。
整体内容为一个技术社区新闻通讯的注册流程,聚焦于软件工程、云原生、DevOps、AI 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旨在收集用户画像以精准推送内容。
HN 热度 238 points | 评论 197 comments | 作者:MilnerRoute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7277
- 有人认为 Python 软件基金会因拒绝联邦资助而获得捐赠激增,但对 Tim Peters 的处理方式令人失望,导致不愿再捐款。
- 有人质疑对 Tim Peters 的处罚缺乏具体证据,认为其行为指控过于牵强,甚至以“使用眨眼表情”作为依据,显得不实。
- 有人指出,尽管存在社区管理问题,但 Code of Conduct(行为准则)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区健康,不能因个案就否定其必要性。
- 有人批评社区管理团队过于敏感,将轻微言行上升为严重问题,形成“政治正确”的压迫氛围,类似“共产主义政治局”。
- 有人认为,类似问题不仅限于 Python,也出现在 Perl、Ruby、Node 等社区,一旦成立审查委员会或行为准则,社区文化就可能恶化。
- 有人提议,应避免设立有权力的委员会或强制性行为准则,可借鉴 FSF 的“友善准则”,通过非公开私下沟通处理问题。
- 有人强调,健康的社区管理需要投入实际的人力和沟通,而非依赖形式化的规则或“猎巫”式的舆论审判。
- 有人指出,将社区管理机制等同于企业 HR 制度是错误的,这类系统容易被滥用,成为压制不同意见的工具。
- 有人认为,对 Tim Peters 的批评可能源于对其个人风格的误解,他只是性格内向或社交方式特别,不应被污名化。
- 有人指出,维基百科未记录 Tim Peters 的争议,说明其行为未达到可公开报道的程度,不应仅凭私人投诉就定罪。
- 有人强调,社区管理应基于可验证的历史记录(如邮件列表、聊天记录),而非主观感受或舆论压力。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Ask HN: What Are You Working On? (Nov 2025)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0446
I recently launched a daily word puzzle!
It’s inspired by tile placement board games like Patchwork and crosswords. You rotate and move tiles to rebuild a broken crossword.
It’s free, web based, and responsive.
I currently have several hundred daily players and growing. My wife and I create the puzzles and I’m continuing to fix bugs and add new features.
I just launched a ”community puzzle” feature to let players help build new puzzles.
I’d love to know what you think!
paulhebert
我最近上线了一款每日填字游戏!
它的灵感来自《拼布艺术》之类的方块放置桌游以及传统的纵横字谜。你需要旋转和移动方块,来重建一个破碎的纵横字谜。
它是免费的,基于网页,并且支持各种屏幕尺寸。
目前我已有数百名每日玩家,并且数量还在增长。我和我妻子负责设计谜题,我还在不断地修复漏洞和增加新功能。
我刚刚上线了“社区谜题”功能,让玩家们也能帮助创作新的谜题。
非常期待听到您的想法!
Work after work: Notes from an unemployed new grad…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1320
Two initial thoughts:
-
This author’s writing is extremely, uncommonly good. Good enough to write a book and have it sell. “Competing with the past of the economy,” “residual behaviour of a world that treated labour as sacred,” “immigration without immigrants” – there are many elegant turns of phrase here. This is a very skilled writer.
-
His resume is designed poorly. Have a look. I’m not surprised his job search has been unsuccessful when his resume looks like an essay. OP, you gotta cut that text down by like 70% and put more highlights. This is the world of tiktok and instagram reels.
windowshopping
我有两个初步想法:
-
这位作者的文笔极其出色,非常罕见。好到足以写出一本畅销书。“与经济的过往竞争”、“一个曾将劳动奉为神圣的世界的残余行为”、“没有移民的移民”——文中有很多这样优美的措辞。这是一位非常老练的作者。
-
他的简历设计得很糟糕。你看一下。当他的简历看起来像一篇散文时,我并不奇怪他求职不顺利。楼主,你得把那段文字缩减大约70%,并增加更多重点。这是一个属于TikTok和Instagram Reels的世界。
LLM policy?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2106
I think everything has a growing problem with LLM/AI generated content. Emails, blog posts, news articles, research papers, grant applications, business proposals, music, art, pretty much everything you can think of.
There’s already more human produced content in the world than anyone could ever hope to consume, we don’t need more from AI.
SoftTalker
我认为,对于LLM/AI生成的内容,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一个不断增长的问题。电子邮件、博客文章、新闻稿、研究论文、资助申请、商业提案、音乐、艺术,几乎你能想到的一切都是如此。
世界上早已充斥着远超任何人所能消费的人类创作内容,我们并不需要再从AI那里增加更多。
Marble Fountai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9151
It’s actually much weirder than that: banking changes the axis of rotation and thus kills the rotational inertia. The tracks bank super aggressively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ball from accelerating too much and hopping the track. This is part of why the descent is so smooth and all the balls move at more or less the same speed.
Also to be fair the final system does lose a ball every 30ish minutes. The tuning was largely me staring at the run or taking a video trying to catch where they get lost. Instead of hand tuning I would just update the generator and print another one. I’m considering closing the loop with a camera but that would be a whole new project.
WillMorr
实际情况其实要怪异得多:倾斜的轨道改变了球的旋转轴,从而破坏了其旋转惯性。轨道的倾斜角度非常大,目的是为了防止球加速过快而跳离轨道。这也是为什么下降过程如此平稳,以及所有球的下落速度都大致相同的原因。
另外,公平地说,这套系统确实每30分钟左右会丢失一个球。调试过程主要是我盯着运行状态,或者拍摄视频试图找出球是在哪里丢失的。我没有进行手动调整,而是直接更新设计并打印一个新的出来。我正考虑通过摄像头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但那将是一个全新的项目。
XSLT RIP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3792
Heh, I honestly thought the domain name stood for “D-Bus Hell” and not their own name.
konimex
哈哈,我原本还以为这个域名是“D-Bus 地狱”的意思,而不是他们的名字。
Montana becomes first state to enshrine ‘right to …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6083
I think thi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law. (Everything below is quoted.)
Section 3. Right to compute
Government actions that restrict the ability to privately own or make use of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for lawful purposes, which infringes on citizens’ fundamental rights to property and free expression, must be limited to those demonstrably necessary and narrowly tailored to fulfill a compelling government interest in public health or safety.
Section 4. Infrastructure controll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 shutdown.
(1) Whe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are controlled in whole or in part by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the deployer shall ensure the capability to disable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control over the infrastructure and revert to human control within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2) When enacting a full shutdown, the deployer shall consider, as appropriate, disruptions to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that may result from a shutdown.
(3) Deployers shall implement, annually review, and test a risk management policy that includes a fallback mechanism and a redundancy and mitigation plan to ensure the deployer can continue operations and maintain control of the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facility without the use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dynm
我认为这是该法律的主要内容。(以下均为引文)
第三条 计算权
限制个人合法拥有或使用计算资源的政府行为,若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和言论自由基本权利,则必须严格限定在那些为维护公共卫生或安全等重大公共利益所必需且范围明确的措施之内。
第四条 由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基础设施——关闭
(1)当关键基础设施设施由人工智能系统全部或部分控制时,部署者应确保具备在合理时间内禁用人工智能系统对该基础设施的控制并恢复人工操作的能力。
(2)在实施完全关闭时,部署者应根据情况,考虑关闭可能对关键基础设施造成的中断影响。
(3)部署者应制定、每年审查并测试一项风险管理政策,该政策应包含备用机制和冗余与缓解计划,以确保在未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的情况下,部署者能够继续运营并保持对关键基础设施设施的控制。
Drilling down on Uncle Sam’s proposed TP-Link ba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9523
The real lesson here: don’t forget to bribe the president of the US.
blitzar
这里真正的教训是:别忘了贿赂美国总统。
Reminder to passengers ahead of move to 100% digit…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9273
but will instead need to use the digital boarding pass generated in their “myRyanair” app during check-in to board their Ryanair flight.
And of course it’s only possible using a specific proprietary app. You’d think a penny-pinching company would want to use open standard to save money instead of develop a custom app, right? I’m 100% sure this is done intentionally to scoop up as much personal data from their customers.
HiPhish
旅客将需要在使用其“myRyanair”值机时生成的电子登机牌来登机瑞安航空的航班。
当然,这只有在特定的专属应用上才能实现。你可能会以为一个吝啬的公司会想采用开放标准来省钱,而不是开发一个定制应用,对吧?我百分之百确定,他们这样做是故意为了尽可能多地从客户那里获取个人数据。
Time to start de-Applin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7765
Sounds more like people need to de-UK. It’s going to be a problem with any company or technology.
codexb
听起来更像是人们需要摆脱英国的影响。任何公司或技术都会有这个问题。
Startups are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reproductiv…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7125
My wife and I have a whole-genome sequenced embryo that we selected based on Orchid’s results. In our case, we were trying to avoid a specific kind of hearing loss caused by a mutation in GJB2.
People often try to bill these technologies as “trying to control everything” or “trying to make the perfect child” or all this business about “tech people think they deserve what they have due to their genetics” (paraphrasing Sasha Gusev) etc. but I don’t think that’s the driving impulse for most parents.
The reality is so much more complex than the headlines people chase. One couple who I spoke to who were considering this were afraid of the opposite of the intelligence chase. The mother was concerned that she’d pass on her Asperger’s Syndrome. Another friend of mine doesn’t want to have kids because her brothers (and other male relatives) have schizophrenia.
In my family’s case, we will not have boys (coincidence: all our female embryos are the ones unaffected) but that’s fine. Our baby girl is a beautiful happy child and even if she weren’t, she’d be mine and I’d love her as much. But being able to increase the chance she has the full sensory experience available to mankind brings me a bit of content.
I hope all of these people I have met who fear genetic disease will be able to mitigate the risks as well as we have. Ours is monogenic, but as polygenic prediction improves their chances will improve too.
People on the happy path don’t often realize what it’s like for those not on that path. In our family, a cousin had her child via her last embryo. That also happened to a friend. Imagine if the last one had a debilitating condition that could be edited out. Most parents would choose not to have that child and then they would simply be childless.
In some future world, those people could have the condition edited and they could have the child.
Finally, here are the notes I made throughout the process:
https://wiki.roshangeorge.dev/w/IVF
And a view into my genome
https://viz.roshangeorge.dev/roshan-genvue/
And a link to my comment on an HN article on something similar: the potential for removing trisomy-21 (Down’s) from an embryo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77834
arjie
我和我妻子根据Orchid公司的结果,选择了一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的胚胎。在我们的案例中,我们试图避免由GJB2基因突变引起的特定类型耳聋。
人们常常试图将这些技术宣传为“试图掌控一切”或“试图制造完美的孩子”,或者像萨沙·古塞夫(Sasha Gusev)所说的那些关于“技术人员认为自己应得的一切都源于基因”的言论(这是转述),但我认为,这并非大多数父母的主要驱动力。
现实情况远比人们追逐的头条新闻要复杂得多。我曾与一对考虑过此事的夫妇交谈,他们担心的恰恰是追逐智力的反面——那位母亲担心自己会将阿斯伯格综合征遗传给孩子。我的另一个朋友则因为她的兄弟(以及其他男性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而不想要孩子。
就我们家而言,我们不会有男孩(巧合的是,所有未受影响的胚胎都是女性胚胎),但这没关系。我们的女宝宝是个快乐美丽的孩子,即便她不是,她也是我的,我也会同样爱她。但能够增加她拥有全人类所能体验到的完整感官世界的机会,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
我希望所有我认识的、害怕遗传疾病的人,也能像我们一样成功地降低风险。我们的疾病是单基因遗传的,但随着多基因预测技术的进步,他们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
走在幸福轨道上的人们,往往很难想象那些不在轨道上的人是什么处境。在我们家,我的一位表姐用她最后一个胚胎生下了孩子。我的一个朋友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想象一下,如果那个胚胎带有一种可以被编辑掉的致残性疾病,大多数父母会选择不要这个孩子,然后他们就会无儿无女。
在未来的某个世界里,这些人就可以通过编辑基因来消除这种疾病,然后拥有他们的孩子。
最后,这是我整个过程中做的一些笔记:
https://wiki.roshangeorge.dev/w/IVF
以及我的基因组图谱:
https://viz.roshangeorge.dev/roshan-genvue/
还有一篇关于类似主题的HN(Hacker News)文章的评论链接,该文章讨论了从胚胎中移除21三体(唐氏综合征)的可能性: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77834
I Am Mark Zuckerber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4103
Interesting look into what Zuck and other mega celebrities experience day to day. I’m sure Zuck and others of a certain stature have many protection layers, but surely some things slip through and it’s interesting to consider those just a tier lower that can’t afford all of the security, etc.
Reminds me of the Bill Murray quote: “I always want to say to people who want to be rich and famous: ‘try being rich first’. See if that doesn’t cover most of it.”
piker
深入了解了扎克伯格和其他超级名人日常的生活。我确信扎克伯格这类地位显赫的人有很多保护层,但总有些事会漏网,而想想那些负担不起所有安保、处在次一级的人,也很有意思。
这让我想起比尔·默里的一句话:“我总想对那些想又富又有名的人说:‘先试试有钱’。看看能不能满足你大部分的愿望。”
Beets: The music geek’s media organizer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4814
A few people commenting that some of their collection “doesn’t exist in any DB”, the best way to fix it is to add it to Musicbrainz[0] yourself!
I have found that adding things to Musicbrainz is actually pretty easy (and if you are so inclined like me, pretty rewarding and fun).
Streaming releases (and Bandcamp) you simply drop the release URL into Harmony[1] and it does most of the work for you.
Musicbrainz can represent nearly everything musically related and its all freely licensed, a very cool thing to exist.
Most (non-destructive) edits are auto-applied, whilst the rest go through a 7 day voting period (they are still applied by default unless someone votes against). The barrier to entry is very low.
Thev00d00
有几位网友评论说他们的收藏中有些“在任何数据库中都找不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自己把它添加到 Musicbrainz[0]!
我发现向 Musicbrainz 添加内容其实相当简单(而且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热衷于此,这个过程会非常有成就感且充满乐趣)。
对于流媒体发行版(以及 Bandcamp),你只需将发行版的 URL 拖入 Harmony[1],它就能帮你完成大部分工作。
Musicbrainz 可以呈现几乎所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并且所有内容都采用自由许可证,这是一个非常酷的存在。
大多数(非破坏性)的编辑会自动应用,其余的则会进入为期7天的投票期(除非有人投票反对,否则它们默认会被应用)。参与门槛非常低。
I Am Mark Zuckerberg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5073
My name isn’t super known, but it happened to be the same as that of a very big fish in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I worked for.
Thankfully these people were working mostly through physical meetings and calls, so no sensitive info was leaked, but I did get calendar invites to discuss the future of entire countries as an engineering intern.
I used the name a couple times to set up our internal meetings in the fancier upper floors, so we could have whiteboard discussions over a fancy hardwoods table. No one questioned the name appearing in the entrance display as the current user.
kace91
我的名字不算出名,但恰好和我任职的金融机构里一位大人物的姓名一样。 幸好这些人主要通过线下会议和电话沟通,所以没有泄露任何敏感信息,但我这个工程实习生却收到了讨论国家未来命运的日程邀请。 我曾几次用这个名字安排我们在更高档楼层举行的内部会议,这样我们就能在一张漂亮的红木大桌子上进行白板讨论。入口显示屏上显示当前用户是我的名字时,也没有人提出质疑。
Work after work: Notes from an unemployed new grad…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72267
Hey all, OP here (author of the blog post, someone else submitted it ).
I wrote this a few days ago mostly out of frustration and honestly did not expect it to go anywhere. It is pretty surreal to wake up and see it on HN with so much discussion.
Thank you for reading and for all the comments, messages, and thoughtful critiques.
I am currently looking for roles that si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L, product, and research. I like open ended work where you figure out what to build as much as how to build it. I am a builder, and I also enjoy PM type work and being close to users and the product. If you are working on something in that space and think I might be a fit, I would love to chat.
Also, thank you to Daniel Han for sending me the link and bringing this to my attention.
In any case, thanks again for reading and for the conversation.
urlahmed
大家好,我是楼主(也就是博文的作者,是别人代为提交的)。
我几天前写下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有些沮丧,说实话,当时没料到它能引起什么波澜。一觉醒来看到它上了HN,还有这么多讨论,感觉相当不真实。
感谢大家的阅读,以及所有的评论、私信和深思熟虑的批评。
我目前正在寻找一个处于机器学习、产品和研究交叉点上的职位。我喜欢开放性的工作,无论是决定构建什么,还是如何构建,都让我充满热情。我是个实干家,同时也喜欢产品经理类型的工作,喜欢贴近用户和产品。如果你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觉得我可能合适,我很乐意聊聊。
另外,感谢Daniel Han把链接发给我,让我知道这篇文章。
总之,再次感谢大家的阅读和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