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9 Hacker News Top Stories #
- 安德烈·卡帕西认为,要让智能体具备持续学习、长期记忆与跨任务迁移等能力仍需系统性突破,大约还需要十年时间。
- Anthropic 的 Claude Skills 通过按需加载文档与脚本并在本地执行,能显著降低 token 消耗并将模型从“对话”推进到更高效的“行动”能力。
- 加里·拉森在退休后尝试数字绘图板并重拾创作乐趣,新作是无压力的实验而非旧作延续。
- 文章回顾了 90 年代高效直观的 TUI/IDE 体验,并质疑现代 IDE 的臃肿与实际改进幅度。
- 斯特罗斯指出当前可能是能源转型的“转折点”,光伏成本下降与可再生能源激增将不可逆地重塑经济与地缘政治。
- ripgrep 15.0.0 主要修复了与 .gitignore、超大文件、Windows 性能和复杂正则相关的大量 bug,并带来若干兼容性与性能改进,建议升级。
- 点斜杠手表以暴露电子元件和命令行美学为设计核心,硬件与软件开源便于爱好者定制与参与。
- 瓦赫宁根大学的“根系绘图”馆藏收录大量按学名整理的植物根系科学图,是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资源。
- 文章质疑 OpenAI 宣称未来 12 个月需 4000 亿美元扩建数据中心的可行性,警告其在资金、电力和供应链等方面存在重大风险。
- 为了游戏文化保存,GOG 不仅要克服 DRM 与兼容性问题,甚至不得不雇佣私人调查员追查分散或隐居的知识产权持有者以获取授权。
Andrej Karpathy – It will take a decade to work through the issues with agents #
https://www.dwarkesh.com/p/andrej-karpathy
Dwarkesh Patel 与 Andrej Karpathy 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讨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Karpathy 认为,当前不应将这一时期称为“AI 代理之年”,而应称为“AI 代理的十年”,因为尽管已有如 Claude 和 Codex 等早期代理展现出强大能力,但它们在持续学习、多模态处理、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缺陷,距离真正像人类员工一样工作的智能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指出,实现真正有效的 AI 代理面临多个瓶颈:认知能力不足、缺乏长期记忆、无法从少量经验中学习、无法跨任务迁移知识。这些挑战虽可解决,但难度极高,需要系统性突破。基于自己近二十年的 AI 研究与产业经验,Karpathy 判断,解决这些问题大约需要十年时间,既非一年可成,也非五十年可望,而是一个合理且可实现的中长期目标。
他还回顾了 AI 发展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如 AlexNet 带来的深度学习复兴,以及强化学习在特定任务中的成功,但强调这些进展并未真正解决通用智能问题。他特别批评了当前强化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的低效性,认为其在大多数真实场景中表现不佳,远不如其他方法实用。
关于 AGI(通用人工智能),Karpathy 认为它仍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步实现,不会突然出现,而是会像过去 2.5 个世纪的 2% 年均 GDP 增长一样,缓慢而稳定地融入社会,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他不认为 AGI 会带来剧烈变革,而更可能是一场渐进式的智能演进。
此外,Karpathy 探讨了人类学习的本质,指出人类具备强大的归纳推理与持续学习能力,而当前 LLM 无法做到这一点,存在“模型坍塌”问题,即模型在不断学习中逐渐丢失原始知识,难以真正“成长”。他强调,未来教育体系也应随之变革,从知识灌输转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他展望了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指出其进展缓慢并非技术不足,而是因为真实世界环境的复杂性远超预期,这也印证了 AI 通用化之路的艰难。
HN 热度 1085 points | 评论 983 comments | 作者:ctoth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9329
- AI 的进步并非线性,而是呈现“九的阶梯”模式,每提升一个九(如从 90% 到 99%)都需要同等量级的努力,整体进展看似缓慢。
- 有观点质疑 AGI 的发展是否仅靠不断叠加“九”,认为理解语言未必需要构建世界模型,对当前主流观点提出反思。
- 视频扩散模型和生成模型在模拟世界动态和预测反事实场景方面表现优异,表明 AI 已具备某种形式的“世界压缩”能力。
- 尽管 AI 能模拟世界模型,但其“理解”是基于文本和像素的统计规律,缺乏真实感知和因果体验,与人类直接感知世界有本质区别。
- 人类对夜空的“看见”是生物神经系统的复杂反应,AI 虽能模仿描述,但无法真正经历光子刺激或生成真实感知。
- 将 AI 称为“没有意识”可能是一种“神的间隙”式的借口,随着 AI 能力增强,人类不断缩小对“意识”的定义边界。
- 意识是多个神经元协同作用的涌现现象,不存在独立的“意识单元”,AI 不具备自我,也无内在动机。
- 人类细胞在体外可独立存活并执行特定功能,说明细胞虽为整体一部分,但具备一定独立性。
- 人类意识是整个生物体的整合状态,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个细胞或部分,AI 不具备这种整体性。
- 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源于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生物机制,AI 仅能模仿,无法拥有深层的、具身化的理解。
- 用还原论解释意识存在局限,系统整体可能具有部分不具备的特性,简单否定“看见”体验是一种语义上的逃避。
Claude Skills are awesome, maybe a bigger deal than MCP #
https://simonwillison.net/2025/Oct/16/claude-skills/
Anthropic 推出了 Claude Skills,一种让模型调用特定功能的新机制。Skills 是包含说明文档、脚本和资源的文件夹,仅在任务相关时被加载,显著提升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如处理 Excel 文件或遵循品牌规范。
每个 Skill 以 Markdown 文件为核心,通过 YAML 前置元数据描述其用途,仅需几十个 token 占用,高效且可扩展。实际使用中,模型可调用脚本执行复杂操作,例如生成符合 Slack 限制的 GIF。文中演示了使用 slack-gif-creator Skill 生成 GIF 的过程,模型能自动检查文件大小并优化输出。
Skills 的实现依赖于模型具备访问文件系统、运行命令和执行脚本的能力,这要求一个安全的代码执行环境。这一特性使 Claude Code 不再只是编程工具,而是一个通用自动化代理,能完成从数据处理到内容发布的多种任务。
与早期的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相比,Skills 在效率和实用性上更具优势。MCP 存在大量 token 消耗问题,而 Skills 通过本地脚本和 CLI 工具替代冗长的描述,大幅减少上下文占用,且更易迭代和维护。
作者认为,Skills 的简洁与强大,可能比 MCP 更具变革意义,标志着 LLM 从“对话”走向“行动”的关键一步。
HN 热度 665 points | 评论 358 comments | 作者:weinzierl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9537
- 开发者过去缺乏编写文档的动力,因为文档的使用效果反馈周期长,且难以验证其价值,而如今借助 AI 可以快速迭代验证,极大提升了文档编写积极性。
- AI 辅助工具降低了高质量文档的编写成本,使得包含示例、链接等实用信息的文档更容易生成,从而推动了文档质量的提升。
- 文档编写动机从“帮助他人”转向“提升自身效率”,当文档能直接帮助 AI 辅助完成任务时,开发者更有动力投入精力编写。
- 传统文档问题在于其脱离实际使用场景,是基于对未来需求的猜测,而 AI 上下文文档是围绕当前具体任务构建的,具有即时可用性和可验证性。
- 传统文档常因无法准确预测读者需求而浪费大量精力,而 AI 上下文文档因聚焦于当前任务,具备“实战检验”特性,因此更有效。
- 依赖边界清晰的组件(如库)的文档之所以质量较高,是因为其使用场景更可预测,且受众广泛,投入产出比更高。
- 未来可能发展出更自动化、更适合机器理解的上下文表示形式,可能不再以传统文档形式存在。
- AI 生成的代码注释常冗余重复,对后续阅读者无实际帮助,应通过后处理或工具自动清理。
- 保留 AI 生成的注释有助于维持代码生成时的“概率空间”一致性,使后续 AI 处理更连贯。
- 代码注释应侧重解释“为何如此”而非“如何实现”,特别是说明特殊设计、历史背景或决策依据,而非简单复述代码功能。
- AI 生成的注释往往只描述“怎么做”,缺乏对“为什么这么做”的理解,容易丢失原始意图,需人工干预补充。
- 代码注释对人类和 AI 理解代码都有帮助,尽管存在过时风险,但总体上能显著提升可读性与可维护性。
- 有些注释虽看似冗余,但可能在关键场景下帮助快速定位问题,如曾有真实案例中注释揭示了代码逻辑与实际行为的矛盾。
- 通过提示词指令可有效去除 AI 生成的冗余注释,但增加了额外操作步骤,影响效率。
New Work by Gary Larson #
https://www.thefarside.com/new-stuff
本文是漫画家加里·拉森(Gary Larson)在《每日一瞥》(The Daily Dose)网站“新作品”(New Stuff)栏目中发表的一篇个人随笔,分享他退休后重返创作的心路历程。
拉森曾长期担任《Far Side》漫画的连载作者,但十五年高强度的创作生涯让他在退休后一度远离绘画。多年未动笔,直到一次因钢笔堵塞而被迫清理,才触发了他重新尝试创作的契机。
这次困扰他的小问题,反而促使他尝试使用数字绘图板。起初只是为了解决每年绘制圣诞贺卡时的笔具麻烦,但没想到数字工具带来的丰富功能让他重新找回了创作的乐趣。他惊讶于现代技术的潜力,甚至在第一次尝试时就画出了一个原始人形象。
如今的“新作品”栏目,正是他探索数字艺术的成果。尽管从传统钢笔墨水转向数字绘图如同“坐在波音 747 的驾驶舱”,充满挑战,但他依然感受到当年创作《Far Side》时那种探索未知、冒险创新的乐趣。
他强调,这些新作品并非对旧作的延续,而是纯粹出于兴趣的实验与尝试。没有了出版截止日期的压力,他得以自由表达,正如福尔摩斯所说:“游戏开始了。”
最后,他由衷感谢那支“背叛”的钢笔——正是它,让他迈出了重返画笔的第一步。
HN 热度 491 points | 评论 128 comments | 作者:jkestn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2365
- 有人创建了每日《Far Side》漫画的 RSS 订阅源,通过 GitHub Actions 自动抓取并生成每日更新,源码已开源。
- 有项目允许用户通过 CSS 选择器自定义抓取任意网站内容并生成 RSS,支持处理 JavaScript 动态加载的页面。
- 《Far Side》的许多幽默梗已融入日常语言,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有人提到“Midvale School for the Gifted”这一梗常被用于推拉门的场景,成为家庭口头禅。
- 有读者因看到《Far Side》漫画而购买了彩色电子墨水屏设备,用于阅读。
- 《Far Side》的幽默风格常被形容为荒诞、出人意料,尤其是标题与画面之间的反差制造笑点。
- 一幅新发布的漫画被解读为 AI 生成艺术的讽刺,标题像是 AI 绘画提示词,结果生成了飞龙和鸟粪,引发对 AI 艺术的调侃。
- 有人指出该漫画的标题和画面组合体现了 Gary Larson 一贯的“荒诞逻辑”和“文字游戏”风格。
- 《Far Side》的幽默具有持久生命力,即使多年后重看仍能引发强烈共鸣。
- 有读者回忆起首次看到《Far Side》时的震撼,尤其是“Freeze…OK now…who’s the brains in this outfit?”这幅漫画。
- 《Far Side》的创作背景与现代 AI 艺术生成有微妙呼应,暗示了创作者对技术变革的观察与调侃。
- 有人指出《Far Side》的幽默常带有对人类行为、社会现象的讽刺,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
- 《Far Side》的漫画常被用作对现代科技、教育、动物行为等话题的隐喻和评论。
- 有读者提到《Far Side》的幽默风格与《辛普森一家》类似,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 有人认为《Far Side》的幽默核心在于“看似无厘头,实则逻辑自洽”的反差感。
- 《Far Side》的创作灵感部分来源于 Gary Larson 对自然与动物的观察,尤其是与珍·古道尔的友谊。
- 有读者认为《Far Side》的漫画不仅是搞笑,更是一种对生活荒诞性的哲学反思。
- 有人分享自己孩子也因《Far Side》的梗而产生共鸣,体现了其跨代传播力。
- 《Far Side》的漫画常被误读为对 AI 生成艺术的讽刺,实则是对人类思维与机器逻辑差异的幽默呈现。
IDEs we had 30 years ago and lost (2023) #
https://blogsystem5.substack.com/p/the-ides-we-had-30-years-ago-and
这篇文章是 Julio Merino 在 2023 年 12 月 25 日发表的,主题是回顾 30 年前的文本模式集成开发环境(IDE),并与现代的 IDE 进行比较。文章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 DOS 时代的文本界面编辑器 #
-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几乎所有 DOS 程序都配备了全屏文本用户界面(TUI),具有文本窗口、阴影、颜色和鼠标支持。例如,MS-DOS 自带的编辑器(EDIT.COM)就具备这些功能。
- 这些程序虽然界面独特,但操作方式相似,用户一旦学会基本操作(如 Alt 键打开菜单、Tab 键切换输入字段),就能轻松使用其他程序。
2. 早期的 IDE #
-
SideKick Plus(1984):虽然不是代码编辑器,但作为个人信息管理系统(PIM),它支持快速切换,类似于现代的多任务处理。
-
Turbo Pascal 1.0(1983):标志着集成开发环境的开始,尽管当时还没有 TUI。
-
QuickBASIC 2.0(1986):具有传统的 TUI,与 EDIT.COM 类似。
-
Borland Turbo 系列:包括 Turbo C++(1990)、Turbo Assembler 和 Turbo Pascal,这些 IDE 功能强大,具有以下特点:
- 语法高亮:Turbo C++ 展示了“Hello World”程序的语法高亮功能。
- 编译器集成和诊断:编译后能显示警告信息。
- 项目和构建系统管理:支持多文件项目管理。
- 调试器:支持断点、堆栈跟踪等功能。
- 集成参考手册:提供完整的帮助系统。
3. Linux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情况 #
- Linux 的程序大多是基于文本的,但没有全屏 TUI。作者提到,当时的 X11 配置工具(XF86Setup)和 OpenBSD 安装程序看起来非常简单。
- 作者尝试使用 Linux 时,被推荐使用 Vim 和 Emacs,但这些编辑器并不像 Turbo 系列那样直观和功能强大。
4. 现代的 TUI IDE #
- RHIDE:类似于 Turbo C++,但仅支持 DOS,且已基本被放弃。
- Free Pascal:提供了类似旧体验的现代代码库,支持 Unix 系统。
- QB64:虽然看起来像 TUI,但实际上是 GUI 程序,不能在终端中运行。
5. 现代语言的 TUI 编辑器 #
- 现代的 TUI 编辑器如 Neovim、Doom Emacs 和 Helix 虽然功能强大,但与 Borland 产品相比,界面不够直观,且多语言支持导致它们在特定语言上不够出色。
- GNU Nano 虽然简单易用,但不是 IDE,且界面让人想起早期的 WordStar。
6. 为什么还需要 TUI IDE #
- 远程开发:TUI IDE 适合在远程机器上使用,通过 SSH 和 tmux 可以实现高效的多任务处理。
- 开源性:与 VSCode 的远程扩展不同,TUI IDE 通常是开源的,可以在更多操作系统上运行。
- 资源消耗:TUI IDE 通常比图形界面 IDE 消耗更少的资源。
7. 关于“臃肿”的讨论 #
- Borland Turbo C++ 安装后小于 9MB,运行在 640KB 的 RAM 中,而现代的 IDE 如 Doom Emacs 和 VSCode 则要大得多,且消耗更多资源。
- 作者质疑现代 IDE 是否真的比 30 年前的 IDE 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现代 IDE 支持更多的语言和功能,但核心功能并没有太大变化。
8. 结论 #
- 作者认为,尽管现代 IDE 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但在用户体验和资源消耗方面,30 年前的 TUI IDE 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作者将继续根据需要使用 Doom Emacs、Vim、VSCode 和 IntelliJ 等工具。
文章最后,作者呼吁读者订阅他的博客,以支持他的工作。
HN 热度 456 points | 评论 397 comments | 作者:AlexeyBrin | 12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6910
- Visual Basic 曾是图形编程的巅峰,其 GUI 开发效率极高,后续工具难以超越,C# WinForms 是目前最接近的替代方案。
- Delphi 在当年优于 VB,至今仍有 Lazarus 继承其精神,C# WinForms 与之相似但并非完全等同。
- Qt Creator 提供了与 VB6 类似的开发体验,是现代开发中较为接近历史 IDE 的选择。
- Emacs 依然具备强大的开发能力,其 Magit 插件是极佳的文本交互界面,尽管对新手不够友好。
- 早期的 Apple MPW IDE 功能强大,支持 GUI 编辑、Shell 调用、命令行参数可视化,具备先进项目管理功能。
- Apple Dylan 语言的 IDE 极具创新性,融合 Lisp 和 Smalltalk 特性,开发体验极为流畅。
- THINK Pascal 和 THINK C 是 80-90 年代的优秀开发工具,尤其 THINK Pascal 从解释器发展为高性能编译器。
- Metrowerks Codewarrior 是 Mac 平台上的顶级 IDE,支持 PowerPC 架构,首次实现 STL 零开销编译,拥有先进的 PowerPlant 框架。
- Macintosh Allegro Common Lisp 是当时最强大的 Mac 开发环境,集 IDE、编译器与运行时于一体,适合高端定制开发。
- 早期的开发工具在硬件资源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仍表现出高度成熟与高效,令人惊叹。
- Borland 早期使用 WordStar 快捷键,后期转向更通用的 Ctrl+Ins/Shift+Ins 等 Windows 兼容快捷键。
- Apple 生态的开发工具在当时极为先进,但对非苹果地区用户而言可能并不为人熟知。
- Emacs 虽然功能强大,但对新手缺乏直观引导,初次使用难以找到保存文件的方法。
- Emacs 启动时会显示帮助界面并引导用户完成基础教程,学习成本可接受,尤其配合图形界面更友好。
- Vim 也有教程,但学习曲线更陡,新手常因直接打开文件而错过入门引导。
The pivot #
https://www.antipope.org/charlie/blog-static/2025/10/the-pivot-1.html
本文是作家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ie Stross)在 61 岁生日之际发表的一篇博客文章,题为《转折点》。他将当前年份称为“我们时代的转折点”,类比于 1968 年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深远影响。
作者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能源转型,这一过程几乎不可逆转。从 1750 年前人类受限于肌肉、风力、水力和木材/煤炭等原始能源,到 19 世纪工业革命引入燃烧引擎,再到 20 世纪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导能源——这一转变的关键事件是 1905 年日俄战争中俄罗斯舰队长途跋涉、依赖煤炭补给却惨败于对马海峡,凸显了煤炭运输的低效与脆弱。
由此,全球海军迅速转向石油燃料,英国对伊朗的战略介入也与此密切相关,其遗留的能源地缘政治问题至今仍在影响国际关系。
进入 21 世纪,光伏技术成本呈指数下降,中国在此领域实现“科幻级”发展:2024 年仅前五个月就新增 198 吉瓦太阳能装机容量,其中 5 月单月达 93 吉瓦,提前完成 2030 年碳中和目标。同时,欧盟在 2025 年夏季超过 50% 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俄乌战争加速了欧洲摆脱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进程。
化石燃料行业面临巨大压力,其资产可能在未来二十年内变成“搁浅资产”。气候怀疑论宣传的背后,实则是对巨额资产贬值的恐惧。
此外,交通领域的电气化趋势明显:高铁普遍采用电力驱动,城市电动车日益普及,电动自行车已无需推广。但航空等长距离高载重运输仍难以完全电气化。
总体而言,这场能源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地缘政治格局与社会心理,带来动荡与不安,但也孕育着新的可能性。
HN 热度 437 points | 评论 212 comments | 作者:AndrewDuck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1074
- Charlie Stross 的小说《加速时代》免费提供,其《洗衣房文件》系列融合了魔法、数学、英国秘密服务和克苏鲁式恐怖,而《商人王子》系列则探讨了平行宇宙中的跨维度贸易与政治冲突。
- 《火星的孩子》《奇点之歌》和《铁日升》是 Stross 的代表作,其中《奇点之歌》和《铁日升》涉及 AI 为防止时间旅行改变历史而派遣特工的设定。
- Stross 曾在 Hacker News 上活跃,但自 2024 年后未再评论。
- 人类历史上重大能源变革(如农业革命和内燃机革命)带来了城市化、民主化、奴隶制终结、飞行能力、殖民扩张等深远影响,但同时也伴随战争、饥荒和文化毁灭。
- 当前的太阳能能源发展虽迅速,但尚未构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全球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因此“能源转型”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 能源变革并非简单替换,而是多种能源形式叠加发展,例如马匹、水力等传统机械能已被现代系统取代,但并非完全消失。
- 水力发电站(如伊泰普水电站)仍可提供巨大电力,但其本质是现代水电站,而非传统水车。
- 奴隶曾是古代罗马的主要机械能来源,如今已被彻底淘汰,类似地,未来化石燃料也可能被取代。
- 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往往伴随着动荡、战争与饥荒,当前的能源转型也可能带来类似的社会不稳定。
- 尽管历史上变革后整体社会可能改善,但对身处变革中的人而言,生活可能变得更糟。
- 现代全球化体系使粮食运输成为可能,从而缓解了饥荒问题,这与过去不可控的饥荒形成对比。
Ripgrep 15.0 #
https://github.com/BurntSushi/ripgrep/releases/tag/15.0.0
ripgrep 15.0.0 是一个主要包含错误修复、小幅性能优化和少量新功能的重大版本更新。ripgrep 是一款基于行的递归搜索工具,可高效地在当前目录中使用正则表达式查找内容,支持自动忽略隐藏文件、二进制文件以及遵循 .gitignore 规则。
主要更新亮点包括:
- 修复了与父目录 .gitignore 规则匹配相关的多个关键 bug,解决了常见问题。
- 修复了处理超大 .gitignore 文件时的内存使用异常问题。
- 当使用 -vf 选项且文件为空时,现在会匹配所有内容。
- -r/–replace 选项现已支持 –json 输出格式。
- 部分 Jujutsu(jj)仓库被识别为 Git 仓库,可正确应用其忽略规则。
- 支持嵌套花括号的 glob 模式,如 {a,{b,c},d}。
- Windows 平台的 aarch64 架构新增发布二进制文件。
- powerpc64 架构不再生成发布包,因 CI 流程失效且维护成本过高。
性能方面:
- Windows 平台在未使用 -z/–search-zip 时不再解析辅助二进制文件。
- Windows 输出超链接时避免路径规范化,提升性能。
- 大值上下文(-A/–after-context)的处理效率得到优化。
新增功能:
- 支持在 –color 中使用斜体样式。
- 多线程搜索时按命令行顺序调度文件。
- 支持非匹配文本的高亮样式(通过新颜色类型)。
- fish shell 补全支持读取 ripgrep 配置文件。
- bash 和 zsh 的 –hyperlink-format 补全功能增强。
编译优化:
- 所有二进制文件启用完整 LTO(链接时优化),带来轻微性能提升和二进制体积减小。
其他修复涵盖:
- 修复 UTF-8 BOM 在 .gitignore 中的处理问题。
- 修复 –stats 中“已搜索字节数”不准确的问题。
- 修复以 .. 结尾的 glob 模式错误。
- 修复 -m 和 -U 同时使用时匹配数量过多的问题。
- 修复 -q –files-without-match 的退出码反转问题。
- 修复大正则表达式在大数据集中导致的罕见崩溃。
- 修复 man 页面中连字符未正确转义的问题。
- macOS aarch64 版本静态编译 PCRE2,提升兼容性。
该版本整体以稳定性和兼容性提升为主,适合所有 ripgrep 用户升级。
HN 热度 339 points | 评论 83 comments | 作者:robin_reala | 1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7324
- ripgrep 是一个极其高效且不可或缺的代码搜索工具,能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尤其在处理老旧代码库时表现突出。
- 尽管
-F
选项理论上应将模式视为纯文本,但仍有少数字符在某些情况下似乎仍需转义,存在潜在的使用困惑。 - 有人建议增加类似
-e
的扩展名匹配功能,以简化对文件扩展名的搜索,避免使用复杂的 glob 语法。 - ripgrep 的默认行为非常符合日常使用习惯,无需额外参数即可满足绝大多数搜索需求,极大提升了使用便捷性。
- 作者的代码质量极高,阅读 ripgrep 的源码是一种享受,堪称高质量软件工程的典范。
- ripgrep 与 LLM 结合使用,可帮助 AI 更高效地理解代码,提升代码分析能力。
- 该工具的开发团队来自 Astral 公司,其背后有清晰的商业愿景,即在开源工具基础上构建服务。
- 有人提出,
-F
与包含连字符的模式(如-regex
)结合时,命令行解析会误将其识别为选项,建议引入如-F=-regex
这样的语法来解决。 - ripgrep 的
--replace
和--type
功能被用户发现后感到惊喜,提醒用户应更仔细阅读发布说明以掌握新特性。 - 有用户分享了结合 git ls-files 的 bash 函数,仅在 Git 跟踪的文件中搜索,以避免在大量二进制或隐藏文件中搜索,但该方法在大型项目中可能因 git ls-files 的开销而效率不高。
- ripgrep 本身已通过 gitignore 机制智能跳过非文本文件和忽略文件,因此额外使用 git ls-files 的优化效果有限。
- 有人指出,
-uu
仅跳过隐藏文件,而-uuu
才能同时跳过二进制文件,使用时需注意参数差异。 - ripgrep 的出现激发了用户对 Rust 的兴趣,成为许多人学习和使用 Rust 的起点。
- 有人幽默地指出,类似“smithing”可能是“something”的输入法误写,引发对用词的讨论。
- 作者在时间处理库方面的工作也受到赞赏,jiff 被认为在 API 设计、安全性、功能丰富性上优于标准库和 chrono。
./watch #
这款手表的设计理念与众不同,旨在将传统上被隐藏的电子元件展现出来,而非掩盖。其灵感来源于命令行界面和计算机硬件,强调科技感与极简美学的结合。手表的 PCB(印刷电路板)设计经过精心规划,突出功能性与视觉表达的统一。软件与固件部分也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开发,确保操作直观且富有数字时代的特色。硬件方面,表壳经历了多轮原型设计与迭代,以实现结构稳定性与外观美感的平衡。整个项目开源,相关代码与设计文件均托管在 GitHub 上,供爱好者参考与参与。
HN 热度 295 points | 评论 80 comments | 作者:shrx | 15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6130
- 命令行界面的精髓在于简洁、精准和极简设计,单纯复制符号如#~$ 到表盘上违背了这一精神。
- #~$作为提示符占用过多屏幕空间,且#通常代表root权限,与$组合使用并不常见,设计选择不够合理。
- 有人偏好 >:作为提示符,因其让人联想到电视剧《迷失》中的 Swan 计算机,也有历史渊源。
- 早期 Apple 计算机的 Basic 语言使用 >、]、*等符号作为提示符,具有历史背景。
- 该项目开源,用户可自行定制提示符以满足个人喜好。
- 使用
date +whatever
命令比./t
更合理,尤其在屏幕空间允许的情况下。 - 表盘设计模仿了 13 岁时初识 Linux 时的风格,显得过于怀旧和幼稚,缺乏现代审美。
- 硬件设计虽有争议,但数字静态显示清晰,实际使用中他人难以读取内容。
- 有人认为该设计符合复古未来主义风格,是怀旧爱好者所喜爱的“复古未来主义”美学。
- 表盘设计引发争议,但有人认为这是个人品味问题,不应过度苛责。
- 有人质疑评论者是否在通过贬低 13 岁少年来彰显自己成熟,但效果适得其反。
- 该评论幽默感十足,令人发笑,体现了对技术文化的调侃与热爱。
- 机械手表中暴露电路板的设计令人着迷,如 Accutron 和 Grand Seiko 的精致机芯。
- Accutron 手表的 360Hz 调谐叉振荡产生独特声音和流畅指针运动,极具特色。
- 现代数字手表普遍采用 32768Hz 晶振,因其为 2 的幂次,高于人耳听觉上限,避免产生耳鸣。
- 透明刚性 PCB 技术已出现,可展现铜线走线,但需避免使用接地层,设计需特别考虑美观。
- 透明 PCB 虽有潜力,但目前缺乏清晰的实物照片参考。
- 该手表设计理念是展示电子元件而非隐藏,但已有其他项目更符合这一理念。
- 有人提出应开发 Termux 在 Wear OS 上的版本,已有社区尝试实现。
- 机械手表中暴露内部结构的设计术语应为“镂空表”或“透视表”,而非泛指所有可见机芯的表。
- 当表盘不透明但表背透明时,应称为“透视表背”而非“镂空表”。
- 镂空表通常通过移除机芯桥板材料来最大程度暴露齿轮结构,以增强视觉效果。
- 该 DIY 项目令人钦佩,体现了学习新技能、实现个人兴趣并亲手打造实物的成就感。
- 有人希望拥有更大尺寸的数字手表,计划自行设计 60mm 大小的表壳,以满足实用与审美需求。
- 有人对数字手表在提升效率和减少干扰方面的使用方式进行了思考和记录。
Root System Drawings #
https://images.wur.nl/digital/collection/coll13/search
该网页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的数字馆藏平台 CONTENTdm 上的一个图像收藏页面,主题为“根系绘图”(Root System Drawings)。页面展示了大量植物根系的科学绘图,涵盖多种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
收藏内容按植物学分类组织,包括多个子系列,如中欧草原植物根系图集(Band 1 和 Band 2)、中欧森林树木与灌木根系图集、农田杂草与栽培作物根系图集、不同生境中植物根系的发育研究等。每幅图均以植物学名命名,部分植物如欧洲云杉(Abies alba)、山毛榉(Fagus sylvatica)、橡树(Quercus robur)、苹果树(Malus domestica)等均有重复出现,表明其在根系研究中的重要性。
页面支持按标题、主题、挖掘植物、排序方式及每页显示数量进行筛选和浏览,当前显示第 1-100 条记录,共 1,180 条。用户可通过“Go to page”跳转至其他页码,进行深度浏览。所有图像均来自学术研究项目,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适用于植物学、生态学、农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参考。
该平台还提供版权说明、搜索提示及登录功能,支持高级搜索,便于用户查找特定植物或研究主题。整体界面简洁,功能清晰,是植物根系形态学研究的重要数字资源库。
HN 热度 260 points | 评论 47 comments | 作者:bookofjoe | 11 hours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7394
- 有人指出,拔除蒲公英时往往并未完全拔出其根系,实际上根系可能非常深。
- 有用户推荐使用杠杆式拔草工具,这种工具能有效拔出较深的根系,特别适合雨园等容易长草的区域。
- 有人分享了在五金店购买的“Grampa’s Weeder”工具,虽然不完美,但能减少弯腰劳作,适合处理多数杂草。
- 有人表示所有拔草工具看起来都像扭曲的蛇舌,使用效果取决于技巧和力量,甚至可用撬棍代替。
- 有人提到父亲曾参加学校比赛,比谁拔出的蒲公英根最长,根长达 456 厘米。
- 有人对根系长度单位提出疑问,确认为厘米,换算后约为 15 英尺。
- 有人好奇这些根系图是如何制作的,推测并非通过挖掘大沟,而是通过人工细致清洗土壤并测量。
- 有人解释,这种根系图的制作过程类似考古,需小心清理土壤,但难以还原大型植物的三维结构。
- 有人提到现代技术如 X 光 CT 或探地雷达可非破坏性地探测根系,但成本较高。
- 有人设想通过在两块平行玻璃间种植植物来观察根系,但可能造成根系变形。
- 有人指出,玻璃间种植会将三维根系压缩为二维图像,且可能暴露根系和微生物群落于光线和氧气中。
- 有人提到,传统移植大树的方法是使用水力真空机(hydrovac)来液化土壤并吸走。
- 有人补充,更现代的方法是使用空气铲(AirSpade),用压缩空气吹松土壤,避免形成泥浆,便于土壤回填。
- 有人质疑空气铲是否算传统方法,指出其主要用于根系维护而非大规模移植,而大树移植更常见的是“土球包扎法”(ball and burlap)。
- 有人认为,这些根系图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人工细致操作,类似考古发掘。
- 有人表示,这些根系图的制作过程在官网有部分照片记录。
- 有人提到,虽然根系图很吸引人,但可能并非真实反映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根系分布。
- 有人调侃,看到“root”一词第一反应是 Linux 系统或数学中的根,而非植物根。
- 有人表示,自己梦想的工作就是挖掘并绘制植物根系,喜欢这种缓慢而细致的工作。
- 有人认为植物的根系是支撑其生长的基础,如同知识是创造作品的根基。
- 有人提出,植物的根、茎、叶、花各有功能,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叶负责光合作用,花用于繁殖。
- 有人指出,植物的最终目的是繁殖,根和叶的功能都是为了支持繁殖过程。
OpenAI Needs $400B In The Next 12 Months #
https://www.wheresyoured.at/openai400bn/
OpenAI 计划在未来 12 个月内投入超过 4000 亿美元,以完成其庞大的数据中心扩张计划,但作者认为这一目标在时间、资金、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上均不可行。文中指出,每建设 1 吉瓦(GW)的数据中心容量,成本至少为 500 亿美元,且需耗时两年半,而 OpenAI 承诺的 33GW 容量部署时间表严重超前,缺乏实际可行性。
作者质疑 OpenAI 与 NVIDIA、AMD、Broadcom 等科技巨头的联合计划,包括 2026 年下半年完成 AI 推理芯片制造并部署 1GW 容量、使用 AMD MI450 GPU 和 NVIDIA Vera Rubin 系统等,均缺乏选址、电力配套和建设准备,时间线完全不现实。尤其指出,即便有资金,也面临变压器、特种钢材和专业人才短缺等现实瓶颈。
文章批评媒体对这些不切实际的承诺保持中立报道,实则是对市场的误导。作者认为,这些公司和高管明知计划无法实现,却仍公开承诺,本质是为推动股价、融资和交易服务,属于“市场操纵”。他强调,OpenAI 宣称的 8 亿周活跃用户可能存在数据重复计算,而其计划到 2033 年建设 250GW 算力,耗资 10 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 2024 年 GDP 的三分之一,远超全球现有 55GW 数据中心总容量,完全脱离现实。
作者最终断言,当前的 AI 扩张叙事已演变为一场“疯狂的泡沫”,一旦资金链断裂或实际需求无法支撑,将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公众和媒体对此却视而不见。
HN 热度 255 points | 评论 237 comments | 作者:chilipepperhott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9544
- 10000 万用户两个月内的增长表明,如果能提供使用条件,地球上每个人都会受益于使用该服务,但需警惕增长曲线的 sigmoid 特性。
- 用户数量多并不等于实际有用,缺乏数据证明 LLM 对生产力有积极影响,部分研究甚至显示其可能降低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 服务的使用价值不应仅以“生产力”衡量,非工作用途如娱乐、情感满足同样具有价值,不能简单以是否工作相关来判断有用性。
- 免费用户虽多,但付费用户比例较低,仅使用免费服务无法充分证明其商业可持续性,需考虑用户转化为付费的能力。
- 服务的流行程度与是否真正有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类似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
- 未来若操作系统、浏览器等主流平台集成足够好的 AI 功能,独立 AI 应用的市场空间可能被压缩,难以支撑万亿估值。
- 未来 AI 发展可能转向由 LLM 代理作为消费者,实现无限扩展,人类作为“肉袋”将不再是瓶颈。
- 人类消费者不仅需要存在,还需要具备购买力,因此资金和消费能力是关键限制因素。
- 服务的“有用性”不能仅凭使用频率判断,需结合实际价值和投资回报率来评估,当前讨论缺乏对财务可行性的分析。
GOG has had to hire private investigators to track down IP rights holders #
https://www.thegamer.com/gog-private-investigators-off-the-grid-ip-rights-holders/
GOG.com 作为致力于游戏遗产保护的平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其目标是让经典游戏在现代设备上顺利运行,但实际操作中发现,许多老游戏不仅难以启动,还存在不支持现代控制器、超宽屏分辨率、无法最小化等技术问题。
更棘手的是知识产权(IP)的追踪与获取。GOG 曾雇佣私人调查员,找到一位隐居在英国的普通人,他意外继承了多款经典游戏的版权,最终愿意支持游戏的传承。类似案例也出现在 Nightdive 工作室身上,其创始人因无法玩到《系统震撼》(System Shock),便通过保险机构购得版权,进而重启开发。
数字版权管理(DRM)成为另一大障碍,部分游戏因 DRM 机制而完全无法运行,必须依赖第三方补丁。GOG 高管建议,大型游戏公司应在游戏发布几年后移除 DRM,以便未来能顺利保存。但这一提议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企业更关注持续盈利而非文化传承。
评论区中,用户对现行 IP 保护制度提出质疑,认为保护期过长阻碍了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有人主张,游戏在停止商业运营后,应允许保存组织合法获取并维护其内容,甚至建议开放源代码。也有观点认为,游戏开发者应有权长期获利,但不应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HN 热度 247 points | 评论 120 comments | 作者:haunter | 1 day ago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0394
- GOG 虽然主打 DRM-free,但其 GOG Galaxy 客户端不支持 Linux,导致许多关心游戏保存和无 DRM 的 Linux 用户转向 Steam,因为 Steam 在 Linux 上的支持更好。
- GOG 仅提供 Windows 安装包,实际上将 DRM 问题转移到了 Windows 系统上,未能真正实现跨平台的 DRM-free 体验。
- Linux 用户可以通过 Wine 或 Proton 运行 GOG 游戏,但兼容性不稳定,部分游戏需要特定依赖或旧版本 Wine,且部分游戏自带过时的 Wine 包装。
- DRM-free 的核心意义在于拥有游戏的永久使用权,而不依赖于在线客户端或服务,因此不应强制使用 GOG Galaxy 等在线工具。
- GOG 游戏下载时需手动逐个下载 4GB 分块文件,缺乏“一键下载全部”的功能,给用户带来不便。
- 可通过第三方工具如 Aria2、Heroic Launcher 或 Vangogh 等实现 GOG 游戏的自动化下载和管理,提升 Linux 用户的使用体验。
- 尽管 GOG 提供离线安装包,但长期运行仍依赖于未来对旧 Windows 程序的兼容性支持,存在潜在风险。
- 有观点认为,现代硬件和虚拟机/模拟器技术足以长期运行旧游戏,但实际中仍需大量手动修复和第三方补丁。
- 一些旧游戏在现代系统上运行时,因复制保护、图形 API 或驱动不兼容等问题,必须依赖第三方补丁或工具才能正常运行。
Hacker News 精彩评论及翻译 #
Andrej Karpathy – It will take a decade to work th…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0183
The interview which I’ve watched recently with Rich Sutton left me with the impression that AGI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adding more 9s.
The interviewer had an idea that he took for granted: that to understand language you have to have a model of the world. LLMs seem to udnerstand language therefore they’ve trained a model of the world. Sutton rejected the premise immediately. He might be right in being skeptical here.
ekjhgkejhgk
最近我观看的里奇·萨顿的访谈让我觉得,通用人工智能(AGI)不只是简单地增加更多的“9”。采访者有一个他视为理所当然的想法:要理解语言,就必须拥有一个世界模型。大型语言模型(LLMs)似乎理解语言,因此它们已经训练了一个世界模型。萨顿立刻否定了这个前提。他在这里的怀疑态度可能是正确的。
EVs are depreciating faster than gas-powered car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9225
Sub-Headline from this article: “Plummeting resale values are threatening to derail the world’s transition to electric 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 take: “EVs now easy to afford for the 80% of Americans who don’t have $50-90k to spend on an EV!”
This year I bought a 2022 EV with 16k miles. A luxury brand. The sticker price when new was $79,000. I paid $35k. It was an off-lease vehicle so if anyone took a bath, it was the bank. I would never in a million years spend 80 grand on a car but now I have a great EV.
Battery life is not a huge concern. Any more than timing belts/chains, transmissions, etc. can be dauntingly costly repairs for cars with 150k miles or more.
I also have a gas car which I love (spouse drives the electric for a much greater commute) so I’m no EV absolutist. But this whole premise is stupid. EV adoption has had 2 main blockers: 1. only rich people had justification to buy them until recently, and 2. Charging space for people who don’t have their own private garage.
Now #1 is no longer a factor. This is a GOOD thing.
xp84
这篇文章的小标题是:“二手车残值的暴跌正在威胁要阻碍全球向电动交通的转型。”
另一种看法是:“对那80%没有花5万到9万美元来买电动汽车的美国人来说,电动汽车现在很容易负担得起!”
今年我买了一辆行驶了1.6万英里的2022款电动汽车,是豪华品牌。新车时的标价是7.9万美元,我只付了3.5万美元。这辆车是租赁期满退回的,所以如果谁亏了钱,那也是银行亏了。我一辈子都不可能花8万美元买一辆车,但现在我拥有了一辆很棒的电动汽车。
电池寿命不是一个大问题。对于行驶了15万英里或更多的汽车来说,正时皮带/链条、变速箱等部件的维修成本也同样可能高得吓人。
我也有一辆我非常喜欢的汽油车(我的配偶开电动车的通勤距离要长得多),所以我不是电动汽车的绝对拥护者。但这个整个前提都很愚蠢。电动汽车的普及主要有两个障碍:1. 直到最近,只有富人买电动汽车才算是物有所值;2. 以及没有私人车库的人的充电空间问题。
现在,第一个障碍已经不再是问题了。这是一件好事。
EVs are depreciating faster than gas-powered car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8730
You can just buy new, for the same or lower price
But, like the article says, new EVs are selling for about twice as much as a 2-year-old used vehicle of the same make and model. That’s a very very far cry from “same or lower price”.
bunderbunder
你可以直接买新车,价格可能相同甚至更低。
但,就像文章所说,新电动汽车的售价大约是同款两年二手车的两倍。这与“价格相同或更低”的说法相差甚远。
./watch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6902
taking inspiration from command-line interfaces
IMO the take away from command-line interfaces is compact, precise and minimal design. In a transitional shell prompt like #~$, each character has its meaning. Merely copying these symbols to a watch face is the exact opposite spirit of command like interfaces.
blahgeek
从命令行界面中汲取灵感。在我看来,命令行界面的核心启示在于其紧凑、精确和极简的设计。在像 #~$ 这样的过渡性 shell 提示符中,每个字符都有其含义。仅仅将这些符号复制到表盘上,与命令行界面的精神截然相反。
The Rapper 50 Cent, Adjusted for Inflation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9531
Conversions to Nickelback, Poundz, Los Pesos, DJ Euro and Yen.
earlyriser
转向了Nickelback、Poundz、Los Pesos、DJ Euro和Yen。
Ask HN: How to stop an AWS bot sending 2B request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8776
I’ve tried 30X redirects (which it follows)
301 response to a selection of very large files hosted by companies you don’t like.
When their AWS instances start downloading 70000 windows ISOs in parallel, they might notice.
Hard to do with cloudflare but you can also tar pit them. Accept the request and send a response, one character at a time (make sure you uncork and flush buffers/etc), with a 30 second delay between characters.
700 requests/second with say 10Kb headers/response. Sure is a shame your server is so slow.
AdamJacobMuller
我试过30X重定向(它会跟从)。
向一些由你不喜欢的公司托管的超大文件返回301响应。
当他们的AWS实例开始并行下载7万个Windows ISO文件时,他们可能会注意到。
用Cloudflare很难做到,但你也可以用“拖住”(tar pit)的办法。接收请求,然后一次发送一个字符来作为响应(记得清空并刷新缓冲区等),每个字符之间间隔30秒。
每秒700个请求,每个请求/响应的报头假设有10Kb。真可惜你的服务器这么慢。
Second Chances on YouTub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6590
Won’t be available to anyone terminated for copyright stuff.
Woooow what a huge dick move.
That’s the one massively imbalanced power dynamic that I hear people really fear losing their livelihood to for no good reason, and they’re leaving it there to terrorize and ruin livelihood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 put up a video of a funeral service for my grandma and like 5 minutes later I was getting threatening legalese mail about my channel by cancelled forever because some record label has a recording of a thousand year old hymn and they don’t give a shit about threatening people with no legal basis at all
conartist6
因版权问题而被封禁的用户都将无法使用这个。
哇哦,这操作也太缺德了吧。
这就是一种极度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人们之所以害怕,就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无缘无故地因此丢掉饭碗,而他们却任由这种关系存在,以此来恐吓和毁掉未来几代人的生计。
我上传了一段为我奶奶举办的葬礼视频,结果5分钟后,我就收到了一封充满法律术语的威胁邮件,我的频道也因此被永久封禁。只因为某家唱片公司拥有某首千年古老圣歌的版权,他们才不在乎自己毫无法律依据地去威胁别人呢。
EVs are depreciating faster than gas-powered car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8525
For Tesla owners in the U.S., their 2023 Model Ys are worth 42% less than what they paid two years ago
I want to suggest that there are recent reasons why Tesla, as a brand, has specifically gotten a bit less popular that are unrelated to the entire EV category. (It’s Elon. He’s the reason.)
That said, to the extent the result holds true for the entire category, I’d suspect it’s because EVs are still fairly immature. It’s like “resale value of desktop PCs falling rapidly” back in the 90s, when the field was advancing quickly enough that buying used was genuinely a bad idea.
kemayo
对于美国的特斯拉车主来说,他们两年前购买的2023款Model Y,如今的价值比当初购买时低了42%。
我想说的是,特斯拉这个品牌最近人气下滑,有一些特定原因,而这些原因与整个电动汽车(EV)类别无关。(说到底,就是埃隆·马斯克的问题。)
话虽如此,如果这个现象在整个电动汽车类别中都成立,我怀疑这是因为电动汽车技术本身还相当不成熟。这就好比九十年代台式电脑的二手价值迅速下跌,当时技术发展太快,以至于购买二手产品确实是个坏主意。
You did no fact checking, and I must screa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7829
I’ve done a fair amount of data-intensive fact checking for journalism articles and have had fact checking done on my own data-intensive reporting.
Couple things:
-
Fact checkers are not paid enough to do what they do. They’re usually freelancers and they’re usually financially struggling. The dynamics of that are difficult to say the least.
-
Editors change things last minute without informing the journalist whose name the piece is in. It’s really not fun to receive threats of lawsuit from a powerful government agency because your editor added something that you never would have added. Once told an editor in-writing three times not to add something and he did it right before publishing.
It sucks being a journalist. Donate to your local investigative newsroom.
chaps
我为新闻文章做过不少数据密集型的事实核查,也请人对自己的数据密集型报道进行过事实核查。
有几点想说的:
-
事实核查员的报酬与他们的工作量极不相称。他们通常是自由职业者,经济状况普遍拮据。这种情况的艰难程度,怎么说都不过分。
-
编辑会在最后一刻修改内容,却不通知署名的记者。因为你的编辑添加了些你绝不会添加的内容,结果收到来自强大政府机构的诉讼威胁,这真的让人很不好受。我曾三次书面告知编辑不要添加某内容,他还是在发表前加了进去。
当记者真不是滋味。请向你当地的调查性新闻编辑部捐款。
GOG has had to hire private investigators to track…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0990
I like GOG a lot but it’s wild to me that their GOG Galaxy client doesn’t work on Linux! A lot of gamers who care about preservation and availability are spending money with Valve because Steam’s DRM is mostly inoffensive and the Linux support is so good.
The addressable market segment of people who play PC games and also care about DRM-free accessibility would be larger if GOG’s launcher ran on Linux and targeted Linux users. It seems like a logical overlap to me.
Valve is eating GOG’s lunch in this segment but it could easily change. Sure it might be small but it’s bigger than ever, still growing, and seems to fit GOG’s mission.
I would definitely start repurchasing my Steam games DRM-free on GOG if only they provided a launcher with the tooling necessary to download & run them on my system.
As things stand now, and for all the good GOG does… it’s not enough to be DRM-free but only distribute Windows installers. You’ve just outsourced the DRM scheme to Microsoft. If the software doesn’t run on a DRM-free OS, the job is only halfway done.
And in the meantime, GOG’s product is tragically subject to piracy, (I believe) partially enabled by their decision to only package games for the OS upon which most piracy traditionally takes place! :( I hope this could be offset by packaging for a crowd with more ideological overlap.
branon
我非常喜欢GOG,但他们家的GOG Galaxy客户端居然不支持Linux,这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很多注重游戏保存和可获取性的玩家,都选择在Valve(Steam)上花钱,因为Steam的DRM基本上没什么杀伤力,而且对Linux的支持非常好。
如果GOG的启动器能在Linux上运行,并针对Linux用户进行优化,那么它所触及的PC游戏玩家且关注无DRM可访问性的市场细分将会更大。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逻辑上的重合。
Valve在这个领域正蚕食GOG的市场,但这很容易改变。这个市场当然可能不大,但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且仍在增长,似乎也符合GOG的使命。
如果GOG能提供一个能够在我系统上下载和运行游戏的启动器,我肯定会开始重新在GOG上购买Steam上的无DRM游戏。
就目前情况而言,尽管GOG做了很多好事……仅仅提供无DRM但仅分发Windows安装包是远远不够的。你们只是把DRM方案外包给了微软。如果软件不能在无DRM的操作系统上运行,那这项工作才算完成了一半。
与此同时,GOG的产品可悲地成了盗版的目标(我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决定只为传统上盗版最猖獗的操作系统打包游戏!:( 我希望通过对理念更契合的群体进行打包发行来弥补这一点。
Claude Skills are awesome, maybe a bigger deal tha…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3083
We’re doing something like this internally. Our monorepo context files were much too big, so we built a progressive tree of fragments to load up for different tasks.
I am struck by how much these kinds of context documents resemble normal developer documentation, but actually useful and task-oriented. What was the barrier to creating these documents before?
Three theories on why this is so different:
-
The feedback loop was too long. If you wrote some docs, you might never learn if they were any good. If you did, it might be years later. And if you changed them, doing an A/B test was impractical. Now, you can write up a context markdown, ask Claude to do something, and iterate in minutes.
-
The tools can help build them. Building good docs was always hard. Especially if you take the time to include examples, urls, etc. that make the documentation truly useful. These tools reduce this cost.
-
Many programmers are egotists. Documentation that helps other people doesn’t generate internal motivation. But documentation that allows you to better harness a computer minion to your will is attractive.
Any other theories?
michael1999
我们内部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我们 monorepo 的上下文文件太大了,所以我们构建了一个渐进式的片段树,以便为不同的任务加载。
我惊讶地发现,这类上下文文档与普通开发者文档如此相似,但实际上却更有用,并且是面向任务的。之前创建这类文档的障碍是什么?
关于为什么情况如此不同,我有三个理论:
-
反馈周期太长。如果你写了一些文档,你可能永远不知道它们到底好不好用。即使知道了,也可能是几年后的事情。而如果你修改了文档,进行 A/B 测试也是不切实际的。现在,你可以写一个上下文 markdown,让 Claude 去完成某个任务,并在几分钟内完成迭代。
-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构建它们。编写好的文档一直很难。特别是当你花时间包含示例、网址等内容,以使文档真正有用时。这些工具降低了这种成本。
-
许多程序员都有表现欲。帮助他人的文档无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但能让你更好地驾驭电脑小助手为你所用的文档,则非常有吸引力。
还有什么其他的理论吗?
Ask HN: How to stop an AWS bot sending 2B request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8404
Main author of Anubis here. Have CloudFlare return a HTTP 200 response instead of a rejection at non-200. That makes the bots stop hammering until they get a 200 response.
xena
我是 Anubis 的主要作者。让 CloudFlare 在非200状态码时也返回一个 HTTP 200 响应,而不是拒绝请求。这样,机器人在收到 200 响应之前就会停止猛攻。
OpenAI Needs $400B In The Next 12 Months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0292
His “$400B in next 12 months” claim treats OpenAI as paying construction costs upfront. But OpenAI is leasing capacity as operating expense - Oracle finances and builds the data centers [1]. This is like saying a tenant needs $5M cash because that’s what the building cost to construct.
The Oracle deal structure: OpenAI pays ~$30B/year in rental fees starting fiscal 2027/2028 [2], ramping up over 5 years as capacity comes online. Not “$400B in 12 months.”
The deals are structured as staged vendor financing: - NVIDIA “invests” $10B per gigawatt milestone, gets paid back through chip purchases [3] - AMD gives OpenAI warrants for 160M shares (~10% equity) that vest as chips deploy [4] - As one analyst noted: “Nvidia invests $100 billion in OpenAI, which then OpenAI turns back and gives it back to Nvidia” [3]
This is circular vendor financing where suppliers extend credit betting on OpenAI’s growth. It’s unusual and potentially fragile, but it’s not “OpenAI needs $400B cash they don’t have.”
Zitron asks: “Does OpenAI have $400B in cash?”
The actual question: “Can OpenAI grow revenue from $13B to $60B+ to cover lease payments by 2028-2029?”
The first question is nonsensical given deal structure. The second is the actual bet everyone’s making.
His core thesis - “OpenAI literally cannot afford these deals therefore fraud” - fails because he fundamentally misunderstands how the deals work. The real questions are about execution timelines and revenue growth projections, not about OpenAI needing hundreds of billions in cash right now.
There’s probably a good critical piece to write about whether these vendor financing bets will pay off, but this isn’t it.
ctoth
他“未来12个月需要4000亿美元”的说法,是把OpenAI当作需要预先支付建设费用的公司。但实际上,OpenAI是以运营费用的方式租赁算力,而甲骨文公司则负责融资和建设数据中心[1]。这就好比说,一个租客需要500万美元现金,理由是这座大楼的建造成本就是这个数。
甲骨文的交易结构是:OpenAI从2027/2028财年开始,每年支付约300亿美元的租金[2],随着算力逐步上线,租金在5年内逐步增加。而不是“12个月内需要4000亿美元”。
这些交易是分阶段的供应商融资模式:
- 英伟达“投资”每吉瓦(gigawatt)里程碑10亿美元,然后通过芯片购买的方式收回资金[3]
- AMD给予OpenAI 1.6亿股的认股权证(约10%的股权),随着芯片的部署逐步兑现[4]
- 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说:“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然后OpenAI再把这些钱还给英伟达”[3]
这是一种循环的供应商融资模式,供应商们基于对OpenAI增长的预期提供信贷。这种方式不寻常且可能比较脆弱,但这并不意味着“OpenAI需要它没有的4000亿美元现金”。
Zitron问道:“OpenAI有4000亿美元的现金吗?” 真正的问题是:“OpenAI能否将营收从130亿美元增长到600亿美元以上,以在2028-2029年支付租金?”
鉴于交易结构,第一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而第二个问题才是所有人真正在下的赌注。
他的核心论点——“OpenAI绝对负担不起这些交易,因此是欺诈”——失败了,因为他根本不理解这些交易是如何运作的。真正的问题是关于执行时间表和营收增长预测,而不是关于OpenAI现在是否需要数千亿美元的现金。
关于这些供应商融资赌注是否能成功,或许可以写一篇很好的批判性文章,但本文并非如此。
Exploring PostgreSQL 18’s new UUIDv7 support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2045
Using UUIDv7 is generally discouraged for security when the primary key is exposed to end users in external-facing applications or APIs. The main issue is that UUIDv7 incorporates a 48-bit Unix timestamp as its most significant part, meaning the identifier itself leaks the record’s creation time… Experts recommend using UUIDv7 only for internal keys and exposing a separate, truly random UUIDv4 as an external identifier.
So this basically defeats the entir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UUIDv7. Because anything coming from the user will need to look up a UUIDv4, which means every new row needs to create an extra random UUIDv4 which gets inserted into a second B-tree index, which recreates the very performance problem UUIDv7 is supposedly solving.
In other words, you can only use UUIDv7 for rows that never need to be looked up by any data coming from the user. And maybe that exists sometimes for certain data in JOINs… but it seems like it might be more the exception than the rule, and you never know when an internal ID might need to become an external one in the future.
crazygringo
当主键需要在面向外部的应用程序或API中暴露给最终用户时,出于安全考虑,通常不建议使用UUIDv7。主要问题在于,UUIDv7在其最高有效部分包含了一个48位的Unix时间戳,这意味着标识符本身会泄露记录的创建时间……专家建议仅将UUIDv7用于内部键,并暴露一个独立的、真正随机的UUIDv4作为外部标识符。
所以这基本上就抵消了UUIDv7所带来的全部性能提升。因为任何来自用户的内容都需要通过UUIDv4进行查询,这意味着每一行新数据都需要额外创建一个随机UUIDv4,并将其插入到第二个B树索引中,这就重现了UUIDv7号称所要解决的性能问题。
换句话说,你只能在那些永远不会被任何来自用户的数据查询的行上使用UUIDv7。也许在某些JOIN操作中的某些数据存在这种情况……但这似乎更像是例外而不是常规情况,而且你永远不知道内部ID将来何时可能需要变成外部ID。
4Chan Lawyer publishes Ofcom correspondenc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9150
More odious nannying by silly civil servants. If Britain is to restore cultural leadership it needs to move policy away from this horrible trend of policing what people say and think, and focus its energy on better policing what people do.
riazrizvi
一些愚蠢的公务员又在搞令人厌恶的保姆式管教。如果英国要恢复其文化领导力,就必须摆脱这种管控人们思想和言行的可憎趋势,把精力用在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上。
How I bypassed Amazon’s Kindle web DRM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2120
I have more than 100 books that I bought with actual money on Apple’s iBooks (or whatever it was called back in 2010-2012). I no longer use an iPad and would like to be able to read them on my Kindle. Because of DRM, I can’t. I’m all for supporting authors and the various editors, etc., but I feel like I’ve already done that in this case.
sib
我在苹果的iBooks(或者它2010-2012年间叫什么来着)上花钱买了超过100本书。我现在不用iPad了,希望能在我自己的Kindle上看这些书。但因为有DRM,我做不到。我非常支持作者和编辑等人,但我觉得这次我已经付过钱了。
4Chan Lawyer publishes Ofcom correspondenc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19922
From the attorney’s post:
The infinite character of that power was most famously summed up by English lawyer Sir Ivor Jennings, who once said that “if Parliament enacts that smoking in the streets of Paris is an offence, then it is an offence”. This line is taught to every first-year English law student.
Initially this seems like disrespect for another country’s sovereignty. But really the crucial thing is:
We explained to the UK that the Online Safety Act had a snowball’s chance in hell of being enforc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com has to go through the motions of telling 4chan they can’t smoke in Paris because of the (very on-brand) nanny law.
cosmicgadget
律师发帖称:
这种权力的无限性最著名的总结来自英国律师伊沃·詹宁斯爵士,他曾说过:“如果议会立法规定在巴黎街道上吸烟是违法行为,那么它就是违法行为”。这句话被教授给每一位英国法科新生。
起初,这似乎是对另一个国家主权的不尊重。但真正关键的一点是:
我们向英国解释,他们的《在线安全法案》在美国几乎没有被执行的可能。
英国通信管理局 (Ofcom) 不得不走个形式,告诉4chan,因为这项(非常符合其风格的)保姆式法律,他们不能在巴黎吸烟。
IDEs we had 30 years ago and lost (2023)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7903
(Article is from 2023, so the title should be updated to say “32 years ago”, or something)
The biggest loss in TUIs is the latest wave of asynchronous frameworks, which bring the joy of dropped keypresses to the terminal.
In any TUI released before the year 2000, if you press a key when the system wasn’t ready, the key would just wait until the system was ready. Many TUIs today still do this, but increasingly frequently (with the modern “web-inspired” TUI frameworks), the system will be ready to take your keypress, and discard it because the async dialog box hasn’t registered its event listener yet.
Other than that antipattern, TUIs are doing great these days. As for terminal IDEs, Neovim has never been more featureful, with LSPs and other plugins giving all the fea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 guess it isn’t a mouse-driven TUI, so the author wouldn’t be interested, but still.
CGamesPlay
TUIs 最大的损失莫过于最新一波的异步框架,它们给终端带来了按键丢失的“乐趣”。
在 2000 年之前发布的任何 TUI 中,如果系统未准备就绪而你按下了某个键,该按键会一直等待直到系统准备就绪。如今许多 TUI 仍然这样做,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尤其是在那些受现代“Web 风格”启发的 TUI 框架中),系统可能已经准备好接收你的按键,却把它丢弃了,因为异步对话框的事件监听器还未注册。
除了这种反模式,如今的 TUI 发展得很好。至于终端 IDE,Neovim 从未如此功能强大,借助 LSP 和其他插件,它具备了本文所讨论的所有功能。我想它不是一个鼠标驱动的 TUI,所以作者可能不感兴趣,但话虽如此。
Exploring PostgreSQL 18’s new UUIDv7 support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2129
This is only really true if leaking the creation time of the record is itself a security concern.
tracker1
只有当泄露记录的创建时间本身就是安全问题的情况下,这句话才完全正确。